
标题

标题
内容
千年古邑始兴采风行
更新时间:2016-08-24 来源:本站原创
始兴的初夏,处处苍翠欲滴,美得教人怦然心动。始兴为千年古邑,被称为“中国围楼之乡”, 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古村落风情浓郁,作为文化非遗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客家大围楼风格迥异,令人沉醉。
我从称为“世界客都”的梅州来,首次到粤北。虽然,始兴的客家话语调稍有不同,我好奇而感动,却颇有另一家乡的亲切。
接到广东作协采风团的邀约,我从梅州乘火车到广州,第二天随团乘大巴往始兴而来,为期数天采风活动。已是中午12点半,我放下行囊即来餐厅,却是团里首位客人,有点不好意思。没想到一位中年女服务员客家话笑脸相迎,我这才意识来到粤北客家聚居地了。当她们知道我来自梅州,热情前来招呼,那位大姐告诉我:“这里的古民居‘曾屋大宅’,祖上就是梅州蕉岭迁来的呢!”
自大迁徙以来,始兴客家已是千余载历史。乡间保存着许多完好而壮观的方形大围楼,大部分楼高四层,青砖蓝瓦,木质结构。最是罗坝长围多达700余房间,楼道深深,采光、防卫、议事、账房等均有布局安排,堪与著名古建筑媲美,令人称奇而感叹。其实,如此众多的大围楼乃大迁徙之产物。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组。千年前,因战乱或自然灾害中原大迁徙而来,以中原先进文化融合本土形成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因此,北方许多人不知道何谓客家。2012年冬,北京作家出版社贺平老师前来梅州组稿,临走邀我共进晚餐,曾告诉我以为客家是少数民族,却又查不出属于哪个族。
中原大迁徙是中国历史的典型。来到南方以后,一开始只能住山区,抱团而居,耕读生活,然后寻求仕途或经商,走向城市,走向各地。在梅州各地,至今保存着城堡式的“客家围”。丰顺县的建桥围就很有代表性,里面几十座客家风格的房屋可容数千人居住,古街道纵横交错石头铺就,商贸齐全,各姓氏祠堂庄严、石楣杆林立,东西南北各有围门,防卫森严。
客家大围楼堪称古代建筑奇葩,各地客家围楼风格却不尽相同。始兴的围楼皆为四方形,青砖蓝瓦木质结构。梅州的围龙屋则是前面灰墙蓝瓦四杠两层楼,连接后面半圆围屋,一围或二围;屋前门坪、围墙、水塘一应俱全、功能齐备。福建客家土围楼又是另一番情景,全是圆形大楼房,楼高数层,土木蓝瓦结构;据传,早年曾被美国卫星拍摄误辨为核基地,令人匪夷所思。
此前,我粗略懂得唐朝名相张九龄是韶关客家人,还听说过他客家民歌反哺京城的故事,却不知道他的家乡就在始兴清化石头塘村。这宰相故居仍保留得品味十足,古色古香,风水依旧。
张九龄故居地势较高,位于风景秀丽的山岗上,建筑经历千余载,地理格局仍在。湛江梁老师带了简易罗盘,不露声色的察看。我虽不懂地理风水,却也细细观察一番。这名相故居前有碧水,后倚秀峰,尤其正对远方笔架山,前后左右格局着实不同凡响。
名相故居旁,有一段古石铺就的千年古道仍在。古道两旁竹木森森,我们踏着细石小路往下走,然后去看古道旁宰相泉。
据说,张九龄小时候在山坡下的小山窝玩耍,因在山窝处玩挖洞,他用树枝一挖,一股清泉汩汩冒了出来,便赶快回去告诉父亲。张父苦于家里每天老远山下挑河水,赶紧扛了锄头前往探究。果然,这里已经出现了一口清凉的泉眼,下自成两米见方的小湖。这泉水甘甜而常年流淌,成了附近居民的日常用水。后来,人们为纪念他,便叫做“九龄”泉。
据传,一代名相张九龄才华横溢,聪明善良。他是盛唐时期的宰相,他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载传诵。他小时候计诱猴子还卖帽老伯草帽的故事,我小学时就读过。但是,把客家民歌形式介绍给朝廷,是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唐皇酷爱歌舞,却苦于诗歌皆为五言,难以谱曲。因此,张九龄与祖籍兴宁的大监将军联手以客家文化反哺中原,将民歌推介至京城,又将兴宁籍山歌妹篮采萍推荐到京城演唱,篮采萍被封为梅妃。此后,李白等诗人跟着改变了风格,多数古诗变为七字一句,山歌和客家小调也成为皇宫曲谱的资料。
在梅州丰顺县凤凰山北部,有个居住着约500人的唯一少数民族村落——神秘的凤坪畲族村。因此,来到分布着较多少数民族的粤北,我总想接触一下其他民族的风情。
那天,来到罗坝长围,这偌大的客家古民居仍住着一些人家。首层一处房门口,我为乳源县两位女老师拍照,其中一位悄悄告诉我她是苗族的,我的好奇心立马调了上来。我问她在家乡讲什么话?她说是客家话。啊!原来,她们祖上就跟客家人有缘,中原大迁徙一块迁来的呀!
一个下午,我们来到车八岭国家森林公园,很快就被这里林木森森、鸟语花香的景象迷住了。我们走过晃晃荡荡的索桥,走进从华南虎到各种稀有动植物标本的自然博物馆,然后到旅游风景区活动。出来的时候,发现有两个小妹正在索桥上游荡,很是活跃。我便赶快前去捕捉镜头。经自我介绍,没料到她们热情又大方,很乐意配合。原来,她们是附近瑶寨的,正在广州读大学,乘周末回乡度假。她们掏出手机,要我加微信,好把照片发过去。她们告诉我这里瑶寨都说客家话,除了过年过节风俗有些不同,其余和客家人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相似。
我跟两个瑶族小妹聊得正热,采风团的虞老师凑了过来,听说小妹是瑶族的,脱口说自己是藏族的,惹得我睁大了眼睛去看她,左看右看,哪有什么不同啊?
其实,就在采风团里,来自省作协的两位女老师的少数民族服饰打扮,已经写在她们的身上了……
文学理论说:社会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采风深入生活、开扩视野、互相交流,作家们诗意盎然。虽多数初相识,老师们的采风风采却成了我心灵深处的美丽浪花。尤其美眉们,瞬间的浪漫优雅走进我的视野中来。
曾屋大宅古色古香的侧厅木屏内,两位才女仿如穿越时空,扮演大宅主人将出门的情景。刘张家山廖屋围附围二楼,西篱老师发现了一棵广东罕见的花椒树,招呼品尝麻辣滋味,喜悦流露胜于言表。罗坝长围的住房门口,乳源县女作家上演主人走出门来,惟妙惟肖!
那天上午,微雨中欣赏古榕。有棵根系特别的“刀背根”古榕枝繁叶茂,数人方能合抱的树干上寄生着一株竹节海棠,绿叶红花风姿绰约。年轻的杨老师和乳源女作家一展风采,人与花儿孰美?最是欣赏缠绵千年的 “榕抱樟”古树之时,却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幕“荣抱张”嬉笑同途,接着,两位美眉手牵手优雅走过独木桥,“天仙配”般精彩瞬间何等惊艳!我吟道:移步,移步,闪现凡间仙路!
走进物种宝库车八岭国家森林公园,流荡的小河清溪使人禁不住在小河游泳、抓螃蟹、捡宝石,童心嬉戏。惠州的刘老师得意忘形捡了块黑色柔石,纹路颇像飞鸟展翅。佛山虞老师欣喜大笑,小溪里抓住个横伸着夹子的螃蟹。更是这水花四溅情景,令城里来客融入迷离奇幻之境!
啊!客家大围楼探访,车八岭采风,张九龄故居前流连,满堂客家大围楼对话老妪,采摘杨梅笑语串串,还有省作协张建渝副主席为始兴作协留下墨宝,采风风采一幕幕,在我心湖荡起一圈一圈的美丽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