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专访旅日诗人翻译家田原 “广东诗歌力量不容忽视”
更新时间:2016-09-19 作者:陈龙来源:南方日报
旅日诗人、翻译家田原翻译了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和其他日本作家的大量作品,还将戴望舒、海子、于坚等许多中国诗人的作品译介到日本,对中日文化和文学语言有着独特的感受。而他本人同时使用中日双语写作,诗歌追求语言质朴和风格的开阔多样,并于2010年成为获得日本“H氏诗人大奖”的第一个中国人。近日,田原携新出版的诗集《梦蛇》访问广东,先后在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演讲,并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南方日报:因为你的翻译,谷川俊太郎成为在中国最著名的日本诗人。诗歌翻译给你的写作带来哪些启发?
田原:在写作博士论文时,我基本上把谷川俊太郎的作品通读了一遍。读完后,我便开始在写作中要求自己必须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意义。我曾经说过,我不大喜欢没有中国语感的作品。
南方日报:你怎么评价谷川俊太郎的艺术特征?
田原:谷川的诗歌跟他的生活、生命是连接在一起的,几乎没有空洞、抽象的表达。他被称作国民诗人,几乎家喻户晓,他的诗歌具有多领域、跨度大的特点。谷川可以创作多种不同文体,既可以写抽象的、艰涩难懂的提供给专业诗人阅读的一类作品,同时又可以写家庭主妇所喜见的,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儿童诗歌。这使他拥有了不同阶层、年龄段的读者。这是巨大的挑战,需要极高的语言天分和创造性。
南方日报:谷川俊太郎为什么在日本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力?
田原:在我看来,谷川是一个非常富于创造性的诗人,他不断地更新自我、挑战自我。他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一种写作手法在写过一段时间后,我很快便会产生厌倦,必须重新再创造另一种。”迄今他共出版86部不相重合的诗集。每次随他出差,他都会带不一样的书,涵盖了文化人类学、哲学、文艺批评、人物传记等领域,旁涉博杂,惟独不看诗集。
南方日报:旅居日本多年,思乡之情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田原:2010年我拍摄了一个纪录片,其中一个镜头是我面朝日本海,呐喊“故乡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大地,同时也是乡愁的大地,想象中的大地”。
当然,思乡之情随着我在国外漂泊的久远发生着变化。初到日本时的乡愁是很难耐、很直接的。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乡愁带上了一种抽象性。
南方日报:请谈一下你对广东诗歌的认识。
田原:客观地看,我认为广东诗歌是完全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广东作为流动人口大省,全国各地的精英汇聚于此,这种文化的碰撞对广东诗歌的发展非常有利,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本土诗人。优秀诗人如杨克,他早年已开始从事编辑工作,对活跃于当今中国诗坛的一批诗人的发掘功不可没。另外,我较为看重的诗人有凌越、唐不遇、徐林、罗子健等。杨克的日文诗集也已被汉学家、诗人竹内新译完,暑假前会在日本权威的出版社出版。这将是广东诗人首次在日本出版日语诗集。
南方日报记者 陈龙 实习生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