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广东残联爱心文学专页

阅读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更新时间:2017-04-13 作者:詹丽旋

毕业两年了,总在不经意间忆起大学时光,恍如昨日,每每回忆起来,内心充满幸福感的还是一个人走在操场读诗的时光,躲在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书橱后面看书的情景。读书的生涯渐行渐远,但阅读始终伴我左右,在我躁动不安奔波于深圳这座繁华都市之余,最喜欢的还是一个人静静地在深圳图书馆赖上一天,或是忙碌了一天入睡前在床头翻上那么一两页书卷,总有幸福窃喜。

我比同龄的孩子晚了整整三年才上小学一年级,在那之前也没有上过幼儿园或是学前班。看着其他跟我一样大的孩子背着书包欢喜从我家门前经过的时候,时不时会问妈妈为什么我还不能去上学,每一年妈妈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你还小,大点去上学就不会被人欺负了”。实际上那三年远没有听起来悲伤,相反,我几乎都是趁着上初中的哥哥上学后,翻出他的课本,特别喜欢看地理、历史和生物,因为里面有图画,常常让我觉得奇特,在我幼小浅薄的认知里,有些甚至是诡异和恐怖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它们的狂热喜爱,在我还没有文字阅读能力的那三年,图片是我唯一能读懂的,且相信我是看懂了的,不然我无法理解我如何能给它们编故事,原始人用树叶做衣服,孩子挂在妈妈的胸前,野兽来了,就用火吓跑它们,洪水来了,他们被冲走了,有的会死掉吧?还是他们会漂到其他地方去?那时候就开始想这些原始人是我们的祖先,还是美国人的?英国人的?日本人的?能想到的国家也就这么几个了。所以等到我去上小学的时候,我跟其他同学的差距明显拉开了,超强的表达能力是所有老师公认的,看图说话写的字比别的同学多,故事写得比别的同学有趣。

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家都是跟叔叔一家住一起的,典型的潮汕老房子,大大的天井两边叔叔家住一头,我们家住一头,隐约觉得大人之间并没有太多感情,我还是经常穿过长长的前厅,去堂哥那间偏暗许多的小黑屋,幸好妈妈的一句“大人的事情与小孩无关”,才让我心安理得地在那小黑屋常常一待就大半天。特别是到了二三年级的时候,汉字积累了不少,至少阅读堂哥五六年的读物是毫无障碍了,不再是入学前的读图时代。十几年前,农村的孩子,特别是我们那样的家庭,书籍是非常匮乏的,除了课本便不再有任何其他的课外书籍,第一次接触到高年级的堂哥从学校带来的《第二课堂》就已经痴迷,每次都是一口气读完,然后期待他下半个学期的另外一本。羡慕《神笔马良》的绘画才能,佩服他智斗贪官与解救百姓的勇敢和无私。在那样的年代,《蛇吞相》算是传奇色彩浓重的启蒙故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象),每每自己想多分一块糖心里就会跑出一个声音出来“人心不足,蛇吞象”,吓得自己自然变得规规矩矩。那会儿还有一个特别喜欢看的就是作文选,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次做晚饭》,一直疑惑为什么作文选里面好多做晚饭就是买馒头,炒鸡蛋,我们至少得煮饭有菜有鱼有汤,怎么会晚饭吃馒头呢?直到慢慢长大了认识多了才知道有地域饮食差异这回事,以前的作文选很多都是北京那边的学生优秀作文,北方人晚餐吃馒头炒鸡蛋再自然不过了。尽管后来想通了会笑自己傻得可爱,但也为自己愿意思考的习惯感到小小的骄傲。

中学时期爱上外国文学,最打动自己的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即使到了现在,想起来还是会感动得眼眶温热。感慨他们为革命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也常常会被他们姐弟一起成长的点滴生活感动,他们是多么相亲相爱,常常把我感动得眼泪直流,同时对比我自己对待弟弟的态度,又羞愧不已,发誓说以后一定不再跟弟弟吵闹,一定要让着他疼他。其实物资稀缺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一多,会争这抢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渐渐懂事了以后反而是弟弟先对我有了很多的照顾,想起来也真的感谢《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我没有再欺负弟弟,不然我现在面对弟弟一定会后悔的,会讨厌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姐姐。

整个高中时期是学习最紧张的阶段,沉重的课业压力下,还是没有放弃阅读,在那么紧张的学习中我竟然也啃完了四大名著,记得看完《红楼梦》之后,对自己突然有了要求,会下意识克制自己的脾气,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方面羡慕佩服林黛玉的美貌与才情,但也希望自己可以像王宝钗,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毕竟相貌由不得我们控制,才情或许还需要那么点天分,但情商是后天可以学习的。说起来也惭愧,那会正好是我的叛逆期,性格上的缺陷也不少,动不动就耍脾气,一发脾气就拍桌子摔椅子。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说什么也听不进去,浑身的坏毛病。看到林黛玉黯然伤神的时候同情她也反思自己,林黛玉美貌才情出众,小脾气一耍都没几个人理她,什么都没有还身体有缺陷的我有什么理由不控制下自己的情绪呢?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家里人慢慢觉得我整个人变得平和了,学会替别人考虑,不再那么自私,他们觉得是年龄增长的问题,只有我自己知道,该感激的是阅读,在阅读中,我学会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成长的捷径。

大学是一个人心智、人格、三观迅速成长的时期。不知是不是我从小被保护得太好的原因,我并没有太多关于我与其他正常人存在差别的概念,因为选了中文专业,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也开始会聆听自己内心的想法,许多是前所未有的奇怪念头。特别是在大二时期系统阅读史铁生的作品之后,从他的《我与地坛》中,我开始审视我自己,我开始意识到,我和别人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是非自然的,而且是一生跟定的。我开始慌张害怕,害怕人群,害怕人群的目光,害怕未来,害怕未来的考验,害怕孤独,害怕孤独终老,突如其来的压力与恐慌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我似乎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务虚笔记》中仿佛看到未来的自己,工作、生活、情感……必定会处处受挫,我开始思考我该如何是好。

庆幸大学文学专业对自己的影响和解救,因为课程的缘故阅读变得很广,席慕蓉的诗就这样进入了我的阅读,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让我迷恋上诗歌的意境。是席慕蓉的诗把我从负面情绪中救了出来,或是清晨或是傍晚,操场的熙攘无法打搅我在席慕蓉的诗歌中沉醉,有时也会自己试着写一写,没想到这把我的写诗天分挖掘了出来,也算是找到了一个抒发情绪的出口以及小小的自信心。

尽管现在,未来对我来说依旧是一个难题,我依然感激在阅读中产生的迷茫和思考,让我在毕业后面对工作与生活的挑战和考验不至于慌张无助,至少我早已有了心理准备。我常常感到孤独,不仅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是在我的成长路上,并没有多少给我指引道路的师长或朋友,我只有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所幸阅读没有让我失望,我一次次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不完美,又一次次通过阅读不断塑造更好的自己的。是的,阅读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