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广东残联爱心文学专页
因为了解,所以慈悲——如何对待你从未认识过的人、事、物
更新时间:2017-04-17 作者:陈丹玫
很多情况下,由于某一种因由,你踏入了你未曾接触过的世界。
如我,因缘际会之下,来到了康纳学校,成为一名孤独症康复教育的工作者。于是,我得以详细而全面地了解、知晓孤独症。
佐佐木正美的《儿童自闭症》和谢娜·巴顿的《天使的世界你不懂》是我消除知识障碍的入门书籍,前者改变了我“望文生义”的毛病,后者让我从生活细节了解了孤独症。我从这两本书开始,对这个群体有了粗浅的理论性的认识,为我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孤独症儿童和其他相关人士、研究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我对特殊群体消除偏见、保持尊重的启蒙书籍。
我们对未知总是保持恐惧、不安,对“特殊”则不报以宽容,我们与生俱来的对“非主流”的抵触感,在这些地方总能明显感觉。
不被大众了解的孤独症、阿尔兹海默症,或者大众常见的肢体残障人士,这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其实并没有“自带病毒”,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着,并没有对谁有太大的阻碍,不足以被以恐惧心态对待。
从书里,我看到的是孤独症家长的迷茫无措、坚持乐观;从校园里,我看到的是老师的以诚相待、温暖奉献,孩子们的懵懂努力、欣欣向上。虽然一般人看来,他们的世界“是一个语言和风俗迥异的国度”,但其实他们和我们所有人也都一样,生活上有苦有乐,喜时笑靥如花,怒时面无表情,甚至,他们活得比大多数人认真、坚定、有目标,他们是“非主流”,他们也是社会繁荣的参与者。
因为了解,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愿意给予尊重。这是我在此间最大的领悟。
我从书中入门,于实际中经常看到孤独症儿童为日后生活做各种基础训练、特长训练、求职训练,只为了以后生活能独立自主;家长也全程陪同,耐心细致地接受相关培训,接受并逐渐纠正孩子的各种问题行为,与老师一同为孩子的特长发愁、喜悦,只为孩子日后能好好地自立,能立足于社会上。日日所见皆努力,没有人不动容。仅为这些努力,我们都应该对他们致敬。
不能因为从未接触,所以直接否定。哲人说,存在即是合理。每个人,以每种状态存在于社会上,都有着其不能被忽视的理由。当事人不自卑、不自弃,其他人也无权利、不应该一票否决。虽然他们不太平常在我们的世界里出现,但是他们在各个角落了默默地努力着、进步着,应了那句流行语“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我们如果做不到积极帮助,起码可以不惊扰。
对任何未知,我们应该保持敬畏而不是恐惧;对任何不完美,都应该做到起码的尊重而不是嘲笑,这是世界之所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础。各式各样的人、各种性质的群体,组成了我们的社群、社会与世界。残缺的与完美的,都是群体的一部分。主流与非主流之间,不过是缺了一个“理解”。
余华说:“永远不要议论别人的人生。”米兰·昆德拉说:“在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不可回避的溃败面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它。”对于这些如孤独症、局部残疾等不可回转的困境,理解它,尊重它,不非议它,不继续施加伤害,就是我们最大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