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彼得·郝金斯在第四届中澳文学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更新时间:2017-07-04
早上好。首先,我想感谢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以及她的同事。同时我想感谢广东省作家协会的全体成员,感谢他们对此次活动的支持,以及为筹办此次活动所做出的努力。我还想感谢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同事,以及前来广州参加此次论坛的其他澳大利亚作家。
自2011年起,中澳文学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为我们两国的作家、文学学者、译者及出版商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相互交流意见,并加深对各自文学世界的理解。继2011年在悉尼成功举办的首届、2013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以及2015年8月在悉尼举办的第三届中澳文学论坛活动后,今年我们又在广州举办第四届论坛。
与之前几次论坛一样,第四届中澳文学论坛旨在讨论界定当代中澳作家写作的关键问题,发掘两国作家写作的话题素材,并探讨未来两国在文学和出版业合作发展的前景。此次论坛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尤为应景。“一带一路”倡导各文化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倡“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在这里我们向彼此学习,提高我们两国文化交流的质量。
在中国作家协会和西悉尼大学的通力合作下(包括写作与社会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中国艺术文化研究所),杰出的澳大利亚作家和优秀的中国作家在广州相聚,共同参与第四届中澳文学论坛。
十二位来自中国的作家、文学学者、翻译家和出版业人士将与八位澳大利亚学者就以下主题进行讨论:
o文学、流动和地域;
o出版的前景和理由;
o文学与翻译;
o诗歌及其社会作用
o批判的价值
“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广州,这个第四届中澳文学论坛举办地,也见证了大规模的中国人由广东向全世界尤其是澳大利亚迁移的壮阔历史。自19世纪起,澳大利亚成为中国五代移民的选择。
在我们两国历史中,都出现过人口流动,两国人民共享一片土地,两国在文学方面相互交流借鉴,因此我们对“文学、流动和地域”的讨论正是根植于此。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可以思考,诗歌这一文学的精髓如何受到重视以及对我们的社会作出了何种贡献。
翻译促成了这些活动,而文学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又促进了翻译活动。要对所有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就要树立批判的价值观,即呼吁大家对世间万物拥有判断的能力。
很快,我们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我期待着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最后,我还要再次感谢主办方的热情款待。
□彼得·郝金斯简介
彼得·郝金斯教授,西悉尼大学人文艺术传播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艺术、电影、批判法研究、文学和哲学。其作品多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以及主流媒体上发表,曾撰写《法律、文学和美学范畴的犯罪幽灵:犯罪主体》(伦敦&纽约:劳特利奇,2001)。他目前的研究课题为“后9·11时代的主权和电影学”。
他曾任西悉尼大学人文和语言学院院长(2010—2011),艺术学院副院长(2001—2008),人文学院院长(1997—2002),学院教学委员会主席(2002—2008),以及西悉尼大学学术评议会委员。2008年至2010年,他还担任了澳大利亚学习与教育委员会主任,负责助学金、奖励和奖学金项目。此前,他还曾在悉尼大学、香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悉尼项目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