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网络文学评论

网络文学的诞生

更新时间:2018-01-18 作者:夏宜君 林庭锋 朱佳

一、互联网的兴起

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对于中国而言,互联网真正的开端在1990年底到1991年初。1990年11月28日,中国正式在SRI-NIC(斯坦福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迈出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步。

网络文学产业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兴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在互联网方兴未艾时就孕育着网络文学的萌芽,而在互联网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网络文学也渐渐地发展起来。

互联网基础建设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搭建成本,计算机的价格等影响因素对互联网的前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可以看到,1997年10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不到30万,而上网用户仅仅62万人,经过四年年均增长率超过100%的发展,到了2001年底,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达到了1254万台,而上网用户人数达到3370万人,短短四年时间,上网计算机数量增长了四十多倍,而上网用户的数量增长了五十多倍,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态势。其中,1999年是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次和上网计算机数量上升最快的一年(323.81%,368.54%),到了2000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152.81%,154.86%),而到2001年则结束了翻倍增长的时代,进入相对平缓(49.76%,40.58%)增长时期。如表2.1.1所示。

表2.1.1 1997年到2001年中国互联网调查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年—2001年)

互联网的发展并不是依靠持续的基础建设,而是依靠互联网的用户以及在互联网上的内容。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受上网速度和上网价格的限制,用户主要以电子邮件,新闻浏览为主要活动,并且在网时间往往十分短暂。

值得注意的是,从1999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开始提到“电子书籍”,也就是说,在1999年,互联网上的电子书籍已经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互联网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199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问卷调查中,“用户在互联网中主要获取哪些信息”问题中,电子书籍以38.04%的比例排在第四位,同一数据在2000年和2001年以45.99%和37.40%的占比持续保持第四位。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9年的调查报告中,“互联网信息中,用户认为哪类信息比较丰富”的问题中,电子书籍以25.52%的占比位列第四。而到了2000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修改了这一问题,变为“互联网信息中,哪些还不能满足网民需求”,这一问题中电子书籍以39.30%的占比高居第一,2001年同样的问题中,电子书籍以36.30%的占比仍居第一位。从问题的设置上来看,在2000年,互联网的研究者已经发现互联网虽然建立起来,但是空有架构而缺乏内容,存在巨大需求市场,而电子书籍成为互联网用户最迫切的需求。如表2.1.2所示。

表2.1.2 1999年到2001年中国互联网

信息内容调查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9年—2001年)

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年—2001年)中可以看到,互联网从基础建设(计算机上网台数)到用户数量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对互联网上内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在1997年第一次统计报告中,目前互联网最令人失望的地方的调查中显示,网上速度太慢以将近一半(49.1%)的占比成为失望排名第一位,上网收费太贵(36.2%)紧随其次位列第二,而还有7.4%的互联网用户认为除了浏览信息之外,互联网上可做的事情太少了。

互联网建立初期的三个缺陷,为网络文学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第一,互联网上网速度慢、上网收费贵,1997年,我国国际出口带宽为25.408M,而当时通用的数字信息存储工具3.5英寸的软盘容量只有1.44M,并且3.5英寸软盘读写速度很慢,复制1M多的文件要一分多钟。这就导致互联网用户会倾向于选择能够快速传输并且占据空间小的服务。众所周知,图片、视频等类型文件传输起来既要求网速又需要空间,而文本文件正好相反,1M的空间能够存储五十多万汉字,互联网发展初期的保存和传播方式足以支持网络文学的创作。

第二,互联网建设伊始,内容和信息都处于稀缺阶段,互联网用户在上网过程中能够做的事情往往是收发邮件,浏览新闻,下载软件和电子书籍,互联网中电子书籍随着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而发展起来,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在互联网早期,在已有的信息中,以文本为主的书籍而言是最容易实现数字化的。因此,权威丰富、数字化、可检索、开放多元的书籍成为早期互联网用户最为欢迎的内容之一——这也是传统出版时代所无法实现的。

互联网建立开始是为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这种资源共享的精神带动了互联网飞速发展起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现交流和共享的意义和乐趣,不论在现实生活中多么悭吝的人,在互联网上都释放出对某些信息进行分享和交流的意愿。这种精神使得互联网上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建立了情感上的链接,让互联网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购买到的书籍和资料,信息的分享在知识扩散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正是这种资源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导致互联网用户在该领域的版权意识的模糊和躲避,这种现象集中地出现在软件服务业和网络文学产业中,对网络文学产业产生了持续性的消极影响,时至今日,盗版仍旧是网络文学的顽疴固疾。

二、文学的网络化(1990年—2000年)

1990年到2000年,互联网尚在搭建,出现了一批爱好文学的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上发布了文学作品,这一段时期被网络文学界称为网络文学的“洪荒时期”。由于在这个时期,网络文学还尚未出现,这些人只是作为文学爱好者在互联网中零星地发布了作品以供阅读,如今这些作者和作品在网络文学产业的历史中就像是洪荒时期中的远古大神,只留下纪念意义的记录,却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后来的网络文学相距甚远。

从表1.2.1中可以看出,在1995年之前,几乎所有互联网文学创作和文学网站的搭建都是在海外开启的。从目前有记录的资料来看,最早的中文文学网站是1991年由王笑飞搭建的中文诗歌网(chpoem-1@listserv.acsu.buffalo.edu),而最早的中文文学作品是同年少君的作品《奋斗与平等》。1992年,留美学生搭建了中文新闻组(alt.chinese.text),次年第一位网络诗人诗阳在中文新闻组和中文诗歌网上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诗阳在1995年与鲁鸣等人合办了第一个中文网络诗词期刊——《橄榄树》。中国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期刊是1994年方舟子创办的《新语丝》,而在同年底,一些女性作者在中文诗歌网上创办了第一份中文女性网络文学期刊《花招》。此外,对当时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影响的还有海外的留学生作家,如散宜生、图雅等网络名家。

表1.2.1 1991年-1995年互联网文学大事记

资料来源:网络资料

1995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基础建设持续推进,网吧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中文网络文学终于在本土上开始发展起来,1997年,老榕在四通利方论坛(新浪前身)发表了名为《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文章,在短短的48小时之内,几乎传遍了整个网络,成为文学在互联网时代第一次发挥传播影响力的经典案例。到了1998年,电子公告栏(BBS)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创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邢育森的《活得像个人样》、江南的《此间的少年》、今何在的《悟空传》等,其中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至今被许多人认为是网络文学的开山之作。这也造成了后来诸多研究者对于网络文学的误读。

实际上,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内容特征、传播方式、创作主体、发行模式等,会发现这些作品和后来的网络文学差别甚大,更适合归类于传统文学的网络化,只是在故事背景和表现手法上采用了互联网元素。互联网的出现,让很多原本难以在相对封闭的出版行业发表作品的作家得到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自由发布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因此,民间的文学爱好者纷纷选择在网络发布自己的作品,互联网开始成为文学的一大发行渠道。这也是网络与文学交融的起始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虽然都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网络文学,但是由于他们出现的时期早,在互联网发展史和网络文学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些早期作品的优点是自由奔放,虽然其中大多数的创作都带有出版社或者媒体的气息,但也存在着独特的个性。因此,尽管这些出现的作品也往往是昙花一现,但是在互联网刚出现的时代,在还没有任何“模板”、几乎可以算得上是空白的互联网中随意涂抹,给随后的网络文学种下了浪漫自由的种子。

因此,一些业界人士将1998年之前的文学作品和作者归为网络文学洪荒时代,就是出于这一时期在网络文学历史中有着初始的标记意义的考虑。就像中国历史上的炎黄时代,主要体现的是文化象征意义。

到2015年底,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将近7亿人,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在这二十年之间,互联网应用的数量和种类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人们将这个庞大的群体按照应用偏好区别开来,如网络游戏用户、网络文学用户、社交网络用户等等,有些时候在描述上还会精确到具体的应用名称,如仙剑三用户、起点中文网用户、新浪微博用户。

截至2016年,网络文学用户仅国内用户数就已超过3亿。这样的影响力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进一步放大,一个以文学为起点,连接影视、动漫、游戏、周边等行业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与多数源于西方的网络产品不同,网络文学是极少数成功的互联网本土模式之一。经过短短14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互联网十大应用之一

同时,网络文学也成为互联网文化走出去的代表,在海外网络用户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一反响,并不仅限于海外华语用户群——北美、东南亚都出现了类似“字幕组”用户翻译团队,网民自发地将中国网络文学翻译成英语、泰语等不同语言,在网络更新。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自发传播,在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产品海外传播中极其罕见的。

目前,北美、东南亚地区的大小翻译组已经超过100个,在以介绍亚洲文学为主的网站Novel Updates上,排名前十的作品常年被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占据。目前较大的网络文学翻译网站最高日UV已经近50万。

而在互联网搭建初期,大部分互联网用户才刚刚开始接触PC机和互联网,对互联网的应用也都是摸索熟悉的过程中,新用户多,总体数量少。而当时互联网中资源发布主要是新闻和电子书籍,这些应用或内容数量和种类都处于稀缺状态,信息匮乏导致的供不应求使得互联网用户很难体现出需求的偏好,因此在这个时期,互联网用户常常被统称为“网民”,网络文学尚未形成自有用户群体。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个阶段尚无成熟的网络文学用户群,但“网民”群体大多经历过八九十年代传统文学和武侠、言情文学的浪潮,对于文学有着天然的接受度和参与感。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成为第一代网络文学的作家、读者。

三、网络文学的诞生(2000年—2001年)

中国互联网上的文学创作源头来自于互联网的论坛,网友发布作品也是出于爱好和交流。离开互联网,网络文学就失去了利润扩张的能力,无法形成产业链。另一面是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难以比拟的开放生态和利益分享机制,而其本身作为互联网产品的特质,使得其产业增速与变现也呈现出了与传统出版行业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影响力的估值与实现上。

在这个时期,各种论坛成为原创文学的发源地,并且原创文学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包罗万象,形成了自由发展的风格和趋势,并最终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一个是以榕树下等为代表的文学社区和网站,选择了继续沿着文学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内地主流出版文学的读者和创作者为基础用户。

另一个,则是以大众通俗文学为主,充分融合了传奇和武侠等中国传统小说、西方奇幻小说、港台武侠言情、日本轻小说等大众文学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大众文化产品样式,并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文学化”。

文学网络化方面,以榕树下为代表的网站聚集了一批文学爱好者,也是第一批尝试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学创作的人群,这些用户在榕树下交流创作,文学爱好者的创作题材范围十分广泛,有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大多是抒发情感的短篇文学,榕树下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文学网站。在榕树下网站建站初期,读者和作者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每一位网站用户都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是作者,彼此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更类似于文人墨客举办的诗会,各自创作,互相品评。

榕树下在2000年前成为互联网文学的聚集地,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榕树下是内容原创的拓荒者,但是网站的特色内容却存在曲高和寡的问题,相对“小众”,用户人群受到极大的限制,其坚持的文学性更让原创作品像是“阳春白雪”,难以引起更广泛人群的关注,读者群的数量总是与作者群数量重合率太高,这让榕树下网站在随后的几次浪潮中步履维艰。

同一时期,西陆论坛作为另一个原创文学发源地则出现了不同的特征,西陆论坛最初转载台湾小说著名的论坛,随后有一部分人在论坛上开始模仿当时流行的港台幻想小说、欧美奇幻小说(尤其是龙与地下城系列)进行创作。在这些作者的创作过程中,港台小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以至于最初尝试写作的小说几乎都是当时热门的武侠和言情这两个类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创作者开始融入包括传统演义小说、日本动漫、香港漫画等文化产品的元素,呈现出了多元独立发展的趋势——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第一次自觉地展开全文化融合的动作,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行业中第一个自觉展开商业化学习和自我创新的门类。

与继承文学网络化道路的榕树下不同,网络文学化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市场特质,读者受众群广泛:既有读者深受武侠、言情影响,基础深厚。另一方面,阅读门槛低,共通性好,对新读者有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网络文学化的社区,一开始就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动能,并迅速实现了商业化以至于未来的产业化。

创作方面,大部分社区最初的创作者都是当时书站的读者,他们的创作初衷是由于小说的资源稀缺性,当读者将书站内的小说读完时,就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部分读者决定自给自足地开始创作,这些作品从诞生之初就是从需求出发的“定制品”,因此与市场极为贴近,这些作品相对而言能很快被读者接受,一个自我生态循环开始初步出现。

所以,我们将以西陆、金庸客栈、百战等论坛的互联网文学作品视作网络文学的起源,而这个起源,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网络文学”。

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2001年“中国玄幻文学协会”的成立。

进入1998年后,中国的互联网开始摆脱“高大上”的标签,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中。跟其他互联网行业一样,网络文学紧随着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且在这一阶段抓住了两个契机。第一个契机是互联网网站相对较低的技术门槛和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免费硬件环境,免费空间的出现带动了个人网站的蓬勃发展,对文学感兴趣的人开始探索着收集电子书籍并且免费地分享给他人,这种低成本零报酬的“举手之劳”行为,带动了随后一系列电子书籍网站的蓬勃发展。第二个契机是互联网读者对长篇小说的需求,由于长篇小说字数多篇幅长,在实体出版中的造价相对较高,但是小说又不像是工具书使用率那么高,互联网的出现让小说爱好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扫描电子书籍在互联网刚开始的阶段就形成了巨大市场,成为当时互联网用户最需要的资源之一,这一用户群的形成促进了网络文学产业的出现。

1998年前后,免费空间出现在互联网用户的视野中,并且逐渐流行起来。免费空间圆了一批互联网用户的建站梦,而网络文学产业的兴起就源自于这群使用免费空间建立个人网站的互联网用户。在这个时期,网易等公司提供的免费空间为初期个人网站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和帮助,中国互联网在这个阶段发展的流行趋势就是搭建个人网站,迎来了“全民开站”的时代。在这股浪潮下,许多爱好文学的互联网用户都建立了个人网站,满足自身收集和分享的需求。

1998年前后,台湾实体小说作家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和莫仁的《星战英雄》在网络上风靡一时,引爆了网络阅读的第一次高潮。黄易的《大唐双龙传》是采取按部连载的方式出版,由于实体出版审核周期长,中间环节多等问题,文学作品的实体出版发行速度不可能像现在互联网出版发行这么迅速,台湾的作品按照每个月出一卷的速度出版和发行已经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快速,而台湾读物引进大陆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遥遥无期。大陆读者常常处于看完上本没下本的状态,租书店里的小说更新很难满足读者对作品连载速度的需求。但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陆读者的阅读进度有机会与台湾的繁体出版进度同步,无须再为一卷小说而蹲守租书店,苦等数月。在这几年中,从台湾传播到大陆地区的《大唐双龙传》等作品凝聚了互联网上第一批网络阅读者。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和分享,大陆的互联网读者可以实时跟进台湾文学作品出版的进度,网站如果在第一时间内分享连载的小说,便能得获得等待更新的读者的关注和青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可观的浏览量。

这股以台湾武侠小说为动力的互联网扫书活动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电子书网站的序幕,并成为原创网络小说的发源地。1998年后,一批以黄金书屋为代表的专门扫校转载文学作品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1998年3月,“文学城”率先问世,该网站在当年的每月页面浏览人数已超过100万人次,邮件订阅人数达到一万人次。同年5月,“黄金书屋”在互联网上正式建站,该网站以其对文学作品详尽的分类和多方位的信息使该站点每天的访问人数达到了3万人左右,邮件的订阅数则接近1万人。7月,“书路”正式创办,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首页日访问量过万的大型文学网站。其邮件列表自1999年1月开通后,短短三个月时间内,订阅用户达到5000人次。到了1999年,涌现出一大批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的文学网站,如诗词散文网站榕树下、博库等。

在网络文学发展最初的日子里,有以追求作品品质而闻名的卧虎居,有内容最多、转载最快的黄金书屋,更有一些更小的、默默无闻的小站点如今已不可考,正是靠着这些早期网络文学网站的艰辛曲折的发展,才凝聚和培养起了第一批网络阅读习惯的接受者与传播者。

在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创新和成就有二。第一,在有了稳定的阅读群体之后,阅读者在不甘等待的同时,尝试开始原创网络文学的创作。这是读者到作者之间角色转换的初露端倪,而以后的网络文学原创作者大部分都是从读者开始,在等待中慢慢蜕变,最终成为网络文学作品的创造者。原创网络文学的种子开始发芽,最初是一些台湾作者开始以网络连载的形式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的创作,比如罗森的《风姿物语》,以及狐言的《水龙吟》等早期网络文学作品,在当时的网络文学网站上大放异彩,成为网络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开端作品。第二,《风姿物语》和《水龙吟》等最初的原创网络文学作品带起的不光是原创网络小说的开端,更为后来的作者读者的互动热潮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卧虎居就是凭借推荐和书评以小网站的身份跻身网络文学网站中。而在网络文学后来的发展中,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成为网络文学网站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和发展成为今后网络文学网站发展的重要创新领域。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网站品牌的建立、资本提供的能力扩张、作品版权的合法化、经营模式的正规化,都是一个网络文学网站想要做大做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形成产业的根本基础。但在当时的环境下,除了资本的不足,以个人网站主的文学主体还存在着理念上的失误,这也是导致上述网站纷纷衰败的主要原因:

首先,这些文学网站本身并没有意识到网络文学的价值,对于他们而言,吸引用户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丰富作品库,这直接导致了这些文学网站的定位混乱。在一个免费为主的互联网环境下,这样的网站很难形成不可替代性,进而无法商业化。

同样地,因为不断丰富作品库的需求,这些文学网站大量转载和OCR实体和线上作品,加上版权意识淡薄,极少有合规版权。

这些原因,最终导致这些网站最后都未能成为网络文学时代的标志,甚至其中大多数渐渐消亡或者边缘化。

不同于“文学网络化”,面向大众的“网络文学化”则势头凶猛,在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前,其读者数量已经迅速超过了实体转载。一批有着原创内容血统的网站大量涌现,较为著名的有幻剑书盟、天鹰、爬爬、翠微居等等。

但这些网站的创立者们,依然存在类似于黄金书屋、博库等网站的问题。

他们热爱原创内容,但对这些内容的价值并没有足够的估计,因此也没有清晰的商业化逻辑。同时,在模式上,他们依然无法摒弃对于实体文学内容网络化带来的流量预期。另外,他们的个人保守的审美对于原创的判断也出现了重大失误。

因此,无论是从内容定位还是运营逻辑上考量,这些网站在彼时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网络文学网站。

这个状况,在2001年得到了改变。因为对于原创内容的理念冲突,宝剑锋、意者等一批作家另立门户,由刚刚成为首批在台湾出版热销网络幻想作家之一的宝剑锋出资,成立了“中国玄幻文学协会”(简称CMFU),这个网站的诞生,真正标志着网络文学的诞生:

首先,中国玄幻文学协会是第一个只做原创内容,并以之为品牌定位的网站,其数十位创建成员中,多数都是有别于实体文学的,更为纯粹的原创作家。

同时,中国玄幻文学协会第一次定义和强调了中国本土玄幻小说,而这个类型,是网络时代才真正诞生的,融合了多种商业文化精华的,纯粹的大众文学幻想题材。直到现在,这个题材依然是网络文学最大的类型之一。

另外,中国玄幻文学协会首次强调二元化,作家、读者的平台和生态建设第一次实现了清晰化,这对于商业化至关重要。

从上述角度来说,中国玄幻文学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网络文学专业网站和网络原创文学从综合文学类型和风格网站中独立出来发展的开端。

[作者简介]

夏宜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

林庭锋,广东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兼职副院长,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

朱佳,阅文集团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