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网络文学评论

千篇一律还是创意无限

——网络文学创新力分析

更新时间:2018-01-18 作者:杨 晨

近十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从原本小范围内的亚文化变得家喻户晓,其蓬勃发展的势头让学术界颇有些措手不及。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与发展前景已经不存在争议,但关于它创新力强弱的问题,却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一些人认为网络文学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另一些人则觉得网络文学千变万化,创意无限。这两种相反的论断,究竟该怎么认识呢?让我们一条条来分析。

一、理性分析网络化对作家创新力的影响

首先最明显的一点是,网络文学的创作门槛明显降低了,甚至可以说是零门槛创作,作者无论水准是高是低,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谁都能上网创作,而且也不用整本书写完才能投稿,哪怕只写了一个章节,只写了几个字,就能随时上传到网上。

在原本纸质出版的年代,他们也许是投稿未被录用的,也许是压根就没自信去投稿的,或者只是一个人写点东西自娱自乐的,而现在,他们全都能把作品发表出来。这无疑造成了网络作家数量的快速膨胀,从常理来看,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原本被埋没的天才,但更多的还是水准居于中低层次的作者,这自然也是拉低了网络作家整体上的平均水准。

这一点,哪怕不去实际调研,光在逻辑上分析,也是必然成立的。而众多攻击网络文学的观点,包括说网络文学千篇一律、创新不足的言论,很多也是基于这一点。

然而,如果我们再多想一层,就会发现这样的论断并没有足够的依据。的确,相比有作品出版的传统作家,网络作家的数量更多,平均水准更低,但这个水准,主要还是体现在文字表达能力上,包括所谓的文笔,以及作品的布局、结构的掌控等,那部分新涌入的网络作家确实要差一些,但这和创造力并不存在关联。一个人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无论他是否善于表达,本身都是存在的,一位大文豪,在想象力的领域未必强过一位小作家,也未必强过一名产业工人。

当然,间接的影响肯定还是存在的。即便想象力十足,如果文字水准差到完全无法正常表达,最终只能停留在作者的脑海中,那反映到作品上,也同样算是创造力不足。所以,单从这一点来看,网络作家的平均创造力,的确会被拉低一些,尽管这只是源于间接的影响,幅度远小于我们最初的想象,但它依旧还是存在的。

很明显地,相对于能力平均值,有一个很浅显但时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东西——能力的总和,具体来说,是网络作家这个群体总的创造力,总的想象力。

毫无疑问,在入行门槛越来越低,行业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能力总值一定是在增长的。哪怕新入行的人们能力再差,哪怕他们的创造力再低,多一个人终究是多一份贡献,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而如果是三万个臭皮匠,又能顶几个诸葛亮呢?如果是三十万、三百万个呢?这么多作者的创意总和,一定会让真正的诸葛亮惊得目瞪口呆。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无论我们自以为想到了一个多么新颖,多么美妙绝伦,多么创意四射的点子,最终都能在浩瀚的网络文学书海中找到类似的,甚至一模一样的现成创意,也就是说,我们自以为是创新,但其实早就是别人玩剩下的东西了。然而,反过来,每当我们感到悲观,觉得网络文学已经无所不包,写尽了世上一切能写的,再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来时,现实又会再次给我们当头一棒,因为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大量的新点子新创意冒出来。

这种情况,相信许多人都遇到过,但这真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无能,真不是因为我们缺乏创新能力,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人在和千千万万人对抗,用一个人的脑子去和几万、几十万人比创意,比不过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么?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网络作家这个整体,因为其庞大的人数优势,所以创造力也会是史无前例的庞大,远胜人数受限的传统作家群体。当然,因为在创意领域,人数带来的优势会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所以并不会简单地与人数呈正比,十倍百倍地增长,但不论如何,人多终究还是具有优势的,尤其是在人群规模大量扩大后,优势会变得相对明显。

不仅如此,门槛降低导致的作家群体扩大,所带来的好处并不只是简单的人多力量大,我们注意到,相比传统作家,网络作家的人群分布更广、来源更杂了,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学历高低,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边远山区,无论是工人、农民、公务员还是企业家,人人都能上网写作,几乎没有任何现实条件的障碍。在更多行业来源、更多不同生活经历的作家加入后,作品取材的范围自然也就被扩得更大,换句话说,作家们的创意来源更多了。

在传统作家中,有“体验生活”一说。比如一位在城市长大的作家,想要描写农村生活,他就需要实地去农村考察,要真实体验农民的生活,只有这样,他笔下的故事才能逼真。然而,这样的体验,终究只是体验,即便在农村生活一年半载,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与真正的农民相比,与那些在地里干了一辈子活的农民相比,谁更贴近农村生活,这是不言而喻的。

而这,也正是网络文学低门槛的一大优势,它让更多行业、更多阶层的人们,都有机会投入到写作大军中,让众多有着特殊经历,但原本并没有机会著书立作的人们也能够成为作家,书写他们的人生,共享他们与众不同的视角与经历。

如果把作家群体拟人化,视作是一个人的话,相比传统作家,网络作家更像是个野孩子,他玩得更疯,到过更多的地方,参加过更多的活动,也许他在课业上有所不如,但无疑见识更广,灵感来源更多,想象力更容易被激发。

所以,从这点来说,网络作家在创意领域,是具有极大的先天性优势的。而除此之外,在先天性客观因素上,网络作家与传统作家还有哪些差异呢?主要是两点:

第一点,网络写作是连载式的,这不仅带来了阅读方式的革新,对于作家的写作也同样有极大的影响,因为依照传统的写作方式,作家们往往要写完全书才能出版,之后才有机会收获广大读者的评价反馈,而这些反馈事实上并不会改变作品本身。但网络写作不同,作品在未完本时,甚至在刚刚开局之时,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读者评价,而这些评价,反过来自然会影响到作者的后续写作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写作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而是以作者为主导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种模式当然有利有弊。在弊端方面,主要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容易被干扰,并且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失去整体的一致性,使作品结构失衡,同时,作品也容易被市场左右,更容易诞生出纯市场化的作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好书。

相应地,连载式写作的优势则在于集众人智慧之长,这一点在创意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哪怕读者最终什么建设性意见都没有提出,只是对作品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这也至少让作者能够规避掉最常规最老套的写法,使作品在创新的道路上能够再往前多走几步。而事实上,当读者基数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一些看起来灵光一现的优质创意,也并不算罕见。总而言之,单看对作者创造力的影响,连载模式是更具优势的。

网络写作的第二个特点是速度快。这个速度,既包括从作家的笔下成文之后,文字发表的速度,也包括文字发表之后,送达读者手中的速度,相比传统出版的漫长周期,在网络上这两者都是在瞬息之间完成的。

这样的高速,也随之带来了各项的便利。作家能够更快更及时地紧跟热点,而一个创意问世之后,也能更快地被其他作家看到,被他们学习、吸收、改进,从而诞生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意,这些新创意又第一时间被看到,被改进,形成一种爆发式的创意风暴。

在某种意义上看,这与近代科技大发展具有相似的原因。随着交通、通讯的逐渐便利,随着科学家们的交流越来越便捷,科技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而网络文学也同样如此,因为作者与作者之间零距离的交流,这十多年的发展堪称恐怖。归根到底,这离不开一个快字,快节奏,带来高速发展,快节奏,也更快刺激新创意的诞生。

然而,利弊相依,快节奏自然也有其负面效应,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跟风速度上。新的创意第一时间被其他作者看到后,固然会催生出更新的创意,但同时也会引来大量的跟风,制造出大批同质化的内容。

不得不说,在网络时代,同质化的出现会更集中。传统出版同样有跟风现象,但跟风者们读到实体书,起了跟风的念头并最终成书、出版,这个时间段快的可能才一两个月,慢的或许要好几年,即便跟风严重,分散在不同的时间点后,效应多少会弱化一些。而进入网络时代后,今天出现的新创意,也许明天就会被人模仿,而且是一堆人集中进行模仿,这样的快节奏大大压缩了跟风者们的发布时间间隔,使得同质化现象看起来更为严重。

当然,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尤其是与创造力相关的群体,决定它贡献度和优质度的,是其上限而非下限,正如我们说到唐诗,都会说它有无数佳作,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极其闪耀的明珠,尽管我们都知道,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上,人们写下的诗篇何止千千万万,其中必然有以万计,甚至以百万、千万计的文化垃圾,但它们的存在,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把各种溢美之词送给伟大的唐诗,因为,决定唐诗高度的,是其精华,而非糟粕。

所以,从这点来看,快节奏对于网络文学的创意发展,绝对是利大于弊,它在催生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意的同时,也附带出大量的同质化跟风作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沉淀下来的必然是精华,这些优中选优的精华,将成为网络工具对文学事业的贡献勋章。

由此可见,至少在理论层面,网络文学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具有更多创新能力的创意行业,那么,在实际情况中,它又表现如何呢?

二、从历史与案例中看网络文学的创新力

当我们从理论回到现实后,请先来看看网络文学的历史。在最初,网络文学并没有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类,作者们从日本动漫、西式奇幻,以及武侠小说中获取灵感,试探着进行创作。不久之后,网络文学诞生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分类——玄幻,这是一个有别于奇幻,极具本土特色的写作类型,在问世后就受到读者的追捧,并且由于缺少其他品类的竞争,它在网络文学的发展初期几乎是统治级的存在,这也使得网络文学一度被人称为玄幻文学。

但玄幻品类真正一枝独秀的时间并不太长,很快地,历史、武侠、科幻、仙侠、奇幻、竞技、都市、游戏、灵异、军事……各大品类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这些还仅仅只是男性品类,在女性市场,同样发展出了一批对应的作品品类。

在上述类别中,有部分名称我们在一开始就并不陌生,比如科幻,它的年龄可比网络文学不知道大了多少岁,但事实上,网络文学中的科幻概念与传统的科幻并不等同,它代表着一个新的品类,一批全新的写作手法与故事。

情况略不同的是仙侠,此前并没有这么一个明确的分类,但无论是《蜀山剑侠传》,还是更早的《西游记》,我们现在往往也会把它们归入仙侠分类,这也导致部分人认为仙侠与科幻一样,是比网络文学更早出现的类别,但事实上,仙侠的的确确是个新生类别,而且它最初并不叫仙侠,而是叫修真,直到修真类作品进一步扩充发展,才将之改名为仙侠。

类似的还有武侠、历史、奇幻、都市,等等的品类,我们多多少少能在网络文学出现之前就找到它们的影子,但只要稍稍做个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网络文学中的这些品类,与原本的那些作品并不是一回事,它们在网络时代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其中的创新力度,不可谓不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都市分类。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基于现实世界的故事背景与想象力超脱于现实之外的网络文学是天然相悖的,而这也确实使得网络文学在发展之初的几年内,极少能看到现代都市为背景的作品,完完全全是幻想题材作品的天下。

然而,网络文学的强大之处,正是在于在极为庞大的作家群体的合力创造下,能够把任何的不可能化作可能。原本人们认为不适合出现于网络文学的都市背景,终究还是被前辈们开发了出来,并且经过一代代作者的传承、发展,化出了无数种的写法,使得几乎每一个都市类之外的类型,都能在都市背景下找到对应的身影,尤其是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都市类更是一跃成为网络文学第一大类,现实主义题材也呈现抬头之势,原本人们认为与网络文学绝缘的题材背景,孕育出了数量以百万计的各色作品,这样的文学奇迹,恐怕也只可能在网络文学领域能够诞生。

从上述品类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到网络文学强大的创新能力。也许有人会说,这新增的十几个、二十几个作品分类,数量也不算多呀,但别忘了,这些品类,是在短短的十年之内发展出来的,而且,这些仅仅是作品的大分类,在这些大类下面,还有大大小小的超过一百个的子分类。

不仅如此,限于各种原因,那些数量达到了三位数的作品分类,依旧不足以囊括全部的网络文学作品种类。比如说无限流,自《无限恐怖》问世之后,这种具有明显结构特征的写法被无数的作者借鉴,已经很明显的自成一系,只是因为其分类标准与现有体系并不相容,所以并没有作为一个新的品类出现,但它显然能清晰地代表一大批的同类作品。类似的还有随身流、系统流等一大批不是分类的分类,事实上,在它们中间,还有两个已经泛滥到我们甚至会忽略的类别——穿越文,以及重生文。

不过,真正能体现网络文学创造力的并不是品类的数量,而是在同一个种类下,不同作品之间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变化。

就以上面提到的,大众最熟悉的穿越类为例好了,我曾经不止一次在网络文学批评文章上看到类似这样的评论——“网络小说千篇一律,是本书就要来个穿越”,或者“网络小说的穿越类作品都是大同小异……”但实际情况如何呢?真正了解网文的朋友都该知道,光是限定在地球上,限定在时间轴上的穿越,就已经被玩出了无数的花样。最初,作者们描写的是现代人穿越回古代后,利用现代的知识技术,大炼钢铁,造枪造炮,然后一统天下。但很快,作者们就想到了,一统天下未必需要枪炮钢铁,吹个玻璃走商业经营路线,靠财富争天下也未尝不可。然而,争夺天下的手段又岂止这些?非理工科的现代人,难道就不能凭借对历史大势的把握,左右逢源,一步步走向成功?难道就不能有更多的方法,走更具特色的路线?此外,现代人穿越回古代,难道非得争天下当皇帝?做个大商人大富翁,做个一品大官,做个天才诗人,做个名医,难道就不行了?而在穿越的方式上,难道非得现代人肉身穿越,就不能来个魂穿,直接成为历史上某人么?平民百姓、文官、武将,甚至是皇帝,每一种新的身份,难道不意味着一种新的视角,新的写法?即便都是皇帝,唐太宗和宋太祖一定会有巨大的差异,开国皇帝与末代皇帝的处境也完全不同,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境况,都能构成不一样的故事。而且,难道皇帝就一定要现代人来当?假设宋太祖穿越到后代宋高宗身上,发现有个名叫岳飞的名将即将被处死,自己当年打下的大好河山已经支离破碎,不也是种YY思路?

我们可以从现代穿越到古代,也可以从古代穿越回现代,还可以由未来穿越回现代……我们可以一个人穿越,也可以一群人穿越,可以穿越自己,也可以穿越别人……同样地,穿越时我们可以两手空空,可以带着手表打火机,可以带上笔记本电脑、带上狙击枪,还可以带上一条流水线,一个仓库,一支舰队……

这些还都是地球时间轴上的穿越,如果扩大范围,我们还可以穿越到异界,可以让魔法师穿越到地球,可以让机甲战士穿越到仙界,可以让仙人穿越到魔法世界,可以让玩家穿越到游戏世界……这些数之不尽的穿越模式中,任何一种,又可以发展出无数的创意方向来。就以上面提到的一种——穿越自己来看,当年我本人就是在看了一些架空历史文后,设想到这样一个穿越的分支。如果穿越得很近,只穿越到前几年,而且穿越到自己身上,又会如何呢?熟悉网文的朋友应该都清楚,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重生文。而作为穿越的一个分支,重生文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大类,发展出无数的分支来。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提到的每一种分支,都不是我随口提出的,而是现实中存在的,已经有作者写过的。我们可以看到,光是穿越这一种,就发展出了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可能。而网络文学百种以上的官方分类,以及更多种的实际类别,又包含着多少种不同的创新?

这还仅仅是说作品的题材。一部作品对应一个题材,可它数百万字的正文剧情中,又会隐藏着多少数量的创新点呢?这已经没有办法去统计了,但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细细品味,想要发现一些创新的闪光点,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甚至,哪怕是在最难体现创新的作品内涵境界的领域,网络文学这几年的进化,可以说都是非常明显的。

就以我最近阅读的一部《修真四万年》为例,尽管它的创作开始于两年之前,但因为它还在继续连载着,我们姑且将它归于当前作品的行列,去与早期的网络小说进行对比,看看有哪些不同之处。

第一处,主角尚未真正踏上修行之路时,乘坐列车巧遇了一位声名远播的炼器大师。在早期的网文作品中,我们一般是见不到这样的剧情的,因为那些作品会强调仙凡之别,仙人们高高在上,即便正派仙人不去肆意杀害凡人,也不会与他们平等相处,更不会有仙人为凡人服务。但在这里,那位炼器大师放弃了贵宾席,与凡人们同乘一车,目的仅仅是预防危险,为了万一遇到危险时能够保护那些凡人。而后来,当妖族真的来袭时,无论是那位炼器大师,还是其他的修真者,都为了保护凡人拼尽全力,乃至牺牲生命。

第二处,主角作为炼制法宝的天才,却遇到了一位信奉纯用肉体作战,绝不使用任何武器装备的前辈。在早期的网文中,包括在更早的武侠小说中,这类剧情相信我们都不会陌生,这不是标准的“剑宗”“气宗”之争么?不就是为了制造派系争端而制造争端,两派人各执一词,各自认为自己的修炼方法才是最强的么?

然而,在这本书里,我们却看到了一场完全不同的“气剑之争”,那位坚持徒手作战的前辈,压根不是认为自己的肉体才是最强的武器,他彻头彻尾不信这种鬼话,因为傻子都知道,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就是因为我们善于使用各种工具,用上好的武器,当然要比没武器强。而那位前辈之所以抛下武器,只不过因为人类在与妖族的战争中,有可能出现失去武器的情况,为了在那时不至于彻底失去抵抗能力,所以才需要徒手作战技能,而那位前辈,只不过是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耗费自己的一生,为人类军队去研究这种在常规情况下鸡肋般的战斗技巧罢了。

第三处,面对前辈们的遗泽,面对上古的传承,在众多作品中,人们为此勾心斗角,甚至杀得血流成河,而一旦到手则是奉为至宝,对上古传承舍生忘死地争抢,到手后恨不得背熟后就烧掉,防止被第二个人看到,修炼时则小心翼翼,就怕弄错一个字……

而在这本书中,修真者们尊重前辈的成果,但并不会一味地盲从。得到一份秘笈后,如果连这秘笈针对的是什么样的人群什么样的种族都不知道,把三头六臂之身的修行方法用于人类之身,那么哪怕不会走火入魔,显然也发挥不出秘笈原有的效果。所以,修真者们也在努力地发掘上古文明遗迹,不同的是,他们发现遗迹后会公开,集众人之力一起探索,一起研究,而对于上古传承,他们尊重前人的智慧与成就,但并不盲从,他们会研究、吃透、改良,最终完成对前人的超越,一代更比一代强。

第四处,主角发现了一个远方的强大文明,与主角所在的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不同,在那儿,修真者们高高在上,普通凡人甚至没资格被称作人,而只是仿佛家禽家畜那样的存在。那样的文明显得非常邪恶,但深入了解下去,我们发现他们也有不得已之处,因为人类正面对外族入侵,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而这种严酷制度的社会,看起来会更高效,更有战斗力,似乎更有利于挽救人类文明。

事实上,这样的社会形态,才是早期作品中的常态,因为在那些书里,追求的正是“更高更远更强”,弱者的错就在于太弱,一切的一切都能归结为两个最终目的——生存与变强。然而,这个早期作品中的终极目的,在《修真四万年》中却被主角否决了。如果说适者生存,蟑螂或许比人类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成为蟑螂般的存在,难道就是我们的进化目标吗?我们的文明之所以伟大,我们的人性之所以光明,不正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会做出不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吗?如果非要靠牺牲人性牺牲道德才能换来文明的延续,那我们宁愿只在宇宙中爆发出短暂的光芒!

像上述这样的差异点,在书中还能找出无数,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思想境界上,网络文学近期作品与早期作品的鸿沟般差距。

三、网络新特性带来的认知错觉

由上,经过理论与实证双重验证后,我们的结论已经非常的清晰了。在网络时代这个新环境下,借助连载化与快节奏的新模式,作家们的创新能力在理论上会被更大程度地激发出来,更宽广的生活来源,更高远的想象力,使得网络文学这一新兴行业天然就具备了无可比拟的创意优势。

然而,明明是创新能力上具有优势,为什么很多人会得出网络文学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论断呢?

其实,这也是网络文学所独具的几大新特性所造成的。

第一点,是网络时代的低门槛造成的作品海量涌现。随着作品数量的级数上升,每一分类下的作品数量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这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同类作品众多的感觉。

原本假设有一千部作品,分成十大类别,那么平均每大类只有一百部作品,而这一百部理论上也应该归属于不同的子分类,有些子分类下可能仅有一部两部作品,看起来差异化就会非常大。但如果作品数量翻成一千倍,变成一百万部作品,那么哪怕作品类别更多些,有五十大类,每个类别下也会有两万部作品,显然,无论多出多少的新创意,无论多出多少的子分类,每个分类下都必然会堆积大量的作品,而后果则是,即便事实上增加了无数的新创意,建设了数十倍于原来的新分类,但乍一看,还是会觉得重复度高。

除了数量多以外,经过网络资源整合后的新媒体,还具有第二大特性——易检索。方便快捷的检索功能,可以让每一位读者很容易就把他想要查找的品类作品聚集到一起,同样的一百部作品,在传统时代可能分散在好几个图书馆,以及更多个不同的书架,但到了网络时代,这一百部作品却能毫不困难地被排列在一起。

不仅如此,对于实体书而言,一本书往往只能归在一个书架里,即便它同时符合多个书架的分类标准,但电子书却不存在这个限制,只要符合分类标准,无论有多少个分类,都能在搜索时被找到,而这也同样意味着在同一类别下,会有更多的作品,造成重复度高的印象。而除了简单的分类,电子阅读中大量的新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的应用,使得各种关联推荐、同好作品、智能搜索越来越精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一假象。

网络文学的第三大特性,是它的面貌新。作为一个新生的行业,它在问世之初显然是并不被大众所熟悉的,而这点在学术界体现得特别明显,传统的文艺批评界直到这两年才渐渐开始接触网络文学,但距离深入了解,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评论者对评论对象的陌生,自然会造成评论的偏差。在部分评论者的眼中,网络小说除了穿越还是穿越,不是皇阿玛就是格格,这就像在有些小学生的眼中,李白的诗是唐诗,杜甫的诗也是唐诗,不是五言就是七言,翻来翻去没有一点新意,全是套路。

但实际上,一首唐诗又岂能用一个最简单最表面的五言七言来概括?一部数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又岂是一个穿越就能总结出一切?然而,在评论者没有足够的了解,缺乏足够的鉴赏能力之前,那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也确实只能用唐诗来概括表述,最多再加上个字数的不同,分个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然后得出个唐诗千篇一律的结论。

网络文学的第四大特性,是它与生俱来的商业性。事实上,与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网络文学诞生之初,是没有任何对应的商业模式的,所有的作者都是在无偿写作、免费发布。但是,没有商业模式并不等于商业模式不存在,免费发布并不等于不能收费,网络文学的商业性是根植在它的骨子里的,因为它是一个因读者的爱好而诞生,根据读者的喜好而成长的文化产业。正是因此,当网络文学度过了最初的荒漠期,渐渐成长起来后,它的商业性自然就日益凸显。

高度的商业化导致了两个现象。一是短期的热点聚集。其实从长期看,网络文学的热点相当分散,各个类型都有过辉煌期,但如果把时间缩短,只看某一个时间段,我们很容易看到某一类型特别红火,各大榜单上大量该类型的作品,造成了是本网络小说就是某某类型的假象,而实际上,同时期的其他类作品千千万万,只不过是这一个类型刚好扎堆在榜上而已。

另一个现象与上述有些关联,但又不同,可以用挂羊头卖狗肉来形容。正是因为某一时期某一热点出现,一些明明只沾了一点边,甚至完全不沾边的作品,也进行了相应的包装,来蹭这个热点。例如在穿越热的时期,明明整部作品的内容和穿越没有半点关联,明明主角原本设定是生在异界长在异界,现在为了跟风,开局部分硬生生加了一个章节,说明主角是从地球穿越而来,书名也加上了穿越两字,以此吸引读者。显然,这部作品在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穿越文,但乍一看却是真假难辨,尤其是凑在一堆穿越类作品中,更是给人一种满屏皆是穿越的感觉。

因此,综合上述特性来看,网络文学会被众多评论者鉴定为千篇一律,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其中除了评论者自身能力与研究不到位的原因外,更多还是因为网络时代的这些新特性,使得同质化、套路化的跟风问题会被十倍百倍地显现,给我们带来种种视觉上的错觉,并且对行业了解越浅,错觉就会越被放大。

对于最初的那个问题,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我们至此终于能给出最终的结论了——网络文学在创新力上具有先天优势,并且已经涌现了令人惊叹的创新成果,但与此同时,网络文学的同质化现象更容易浮于表面,给人造成认知上的错觉。

[作者简介]杨晨,阅文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