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长篇小说《一抹沧桑》在京研讨

更新时间:2018-03-29 来源:广东文坛

作家陈玺乡土长篇《一抹沧桑》研讨会2017年12月17日在京召开,吴义勤、雷达、白烨、邱华栋、蒋述卓等与会文学评论家、作家认为,这部充分还原生活本身的作品对于当代中国文学颇具意义,认为其“彰显了乡村叙事的活力,以大历史中普通人的生活呈现了时间洪流中人的永恒的情感”。

《一抹沧桑》是作家陈玺的第二部长篇,2017年6月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长篇80多万字,陈玺将自己的真实经历糅入小说,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写了几个农村家庭,描述了几十年中国的农村变化。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认为,《一抹沧桑》真实性很强,具有其特别的意义,生活细节描写十分精彩,为一个时期的农村情状与农民形状,留下了一份真实而鲜活的历史印记。

评论家白烨指出,陕西是优质文学的沃土,“《一抹沧桑》我认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接地气,有底气,这部作品依靠小人物、小生活、小细节,以大量的生活积累作基础,呈现出中国乡土特有的逻辑——‘生存’和‘孝’,非常踏实地还原了关中农村的自转方式。”

作家邱华栋认为,绵密是陕西文学的大传统,“《一抹沧桑》有向《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致敬的意味,这部长篇以生活中的小矛盾推进,这一特点与明清小说的写作方式有关联。这部作品的价值还在于给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物组像。成功地描述了在时代艰难的转身过程中,小人物认真而执着的生活。”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黄德海认为,“《一抹沧桑》从某种程度上恢复了上世纪80年代的写作的活力,尤其是恢复了乡村叙事的活力,这个层面上抵抗了累积抑郁和焦虑的虚无主义。”他认为,《一抹沧桑》的“沧桑”是时间感带来的,这种“沧桑”是有希望和踏实厚重的。

当天的研讨会中,与会专家还就《一抹沧桑》这部作品进行了生活真实与文学真实等方面的探讨。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