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打工诗歌: 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我们的声音·诗歌进工厂系列活动”在东莞举行

更新时间:2018-03-29 来源:广东文坛

“它们由厂房中机器的叮当响声组成,由经过我制造的流水线上的零件组成,这些诗句就是我的生活,是我内心最渴望发出的声音。”一位在工厂一线工作的诗歌创作者说道。新世纪以来,广东涌现出了一大批从工厂走出来的诗人,他们流淌着汗水和泪水的诗歌记录着劳动群体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成为中国故事中精彩、坚实而又特别的声音。

2017年12月2日,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作品》杂志承办的“我们的声音,诗歌进工厂朗诵活动”在东莞市举行。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评论家张清华、何言宏、燎原、周瓒、张德明、向卫国、王士强、茱萸,意大利女汉学家朱西,以及来自广东、深圳的诗人、评论家等百余人参加朗诵会。

杨克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文学组织工作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让文学惠及更多的、基层的文学爱好者。诗歌进工厂系列活动是广东作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工人的文学素养,丰富工人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发展广东文学事业。

为了向“中国制造”的制造者、劳动者致敬,在百余人的朗诵会现场,每个座位上都有一张名牌,上面印着一个个普通工人的名字。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支撑了“中国制造”的崛起,这份辛劳值得全社会尊重。活动主办方让工人自己创作的诗歌回到生活现场,回到这些诗句的生命源头,抚慰心灵,倾听灵魂的诉求,使打工诗歌真正贴近人民与大地。

朗诵作品精选了广东工厂诗人以及其他诗人书写工厂的诗歌,诗人代表、工人作家、朗诵艺术家与诗歌爱好者共同演绎了几代打工诗人的代表作。这些诗歌作品充满了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理想主义精神。有的以充沛的激情描绘了伟大的时代,如杨克的《在东莞遇见一小块稻田》,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昂扬奋斗;有的以怀乡主题给身在异乡的心灵带来温暖与慰藉,如方舟的《机器的乡愁》、杨华之的《喊故乡》;有的表现出对生命的思索与强烈的忧患意识,用诗歌观照现实,以艺术提升生活,如工地诗人程鹏的《安装插座》、仓库管理员阿鲁的《仓库管理员的一天》、谢湘南的《忙碌的人群是坚固的……》。人民是文艺作品的尺度,在这些工厂诗人的诗歌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用诗歌的光芒去温暖、照亮世界的真诚与努力。

文学作品从生活中来,也应该回到生活现场去。12月3日,在东莞769创意园区,评论家与工厂诗人就“打工诗歌的崛起与未来”“打工诗歌的世界性”等主题进行交流。会场是曾经的生产车间,是这些诗歌写作者劳动的地方,白炽灯管、电压箱、钢棚房…… 工厂诗歌最常见的意象在现场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些诗歌中能够看到螺丝、铁器、塑料、扳手、织机、布匹、煤块等与劳动者息息相关的生活景象,也可以感受到普通工人的梦想、喜乐、思念、向往。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与会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打工诗人真正做到了“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这种扎根现实的写作值得称赞。

据主办方介绍,“我们的声音 · 诗歌进工厂”朗诵活动还将在深圳、中山、佛山等地陆续展开,倡扬打工诗歌回归生活、关注社会,为自我抒怀、为时代发声的现实主义精神。 (周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