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李德南:那一束信念之光

更新时间:2018-04-12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的职业是作家,却对文字本身有深深的麻木感,既不想再读,也不想再写。很艰难地写下一字,一句,一段话,却忍不住果断清空又绝望于无法从头开始……你的职业是老师,是演说家,是主持人,是新闻发言人,擅长说话却开始感觉不想说话,一点都不想,只是希望置身一种广大的沉默之中……你的职业是舞蹈演员,却不想上舞台,而是宁愿坐在观众席,甚至连观众席都不想坐,干脆离开工作的地方,一直走一直走,直走到杳无人迹处,至于接下来要做什么,你其实并不知道……还有各种各样的情形,很抱歉我无法一一列举。总而言之,你突然厌倦了你所做的工作,突然对你曾经擅长的一切感到倦怠。如果这样的情绪你也曾经有过,甚至它在你的生命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的话,那么我想,你会喜欢我即将谈论的这篇小说——蔡东的《照夜白》。

《照夜白》中最重要的人物叫谢梦锦。她是一位老师,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她曾有过如下的自我认知:

当然,我擅长说话。一接近教学楼,该说的话就围拢过来,都往跟前挤,我伸出手来驱赶,让它们走远,它们不走,跟着进电梯出电梯,铃声一响,它们就兴奋地蹦蹦跳跳,把嘴顶开,翻滚而出。怎样活跃气氛,怎样拉近距离,哪里自嘲一下,哪里抛出符合年轻人趣味的笑点,以及如何应付出言不逊之人,如何化解突发情况,我太擅长了。我能调整出不同的面貌,在向学的班级上是个容易接近的形象,明朗可亲,授业解惑,到了某些班级,一脸漠然,习惯失望,不带感情仅止于完成任务地讲述,语流中时有问题抛出,然是自问自答根本无需回应的态度,这态度预先避免了冷场的尴尬和挫败,是习得的自保。冬季的下午,座位上趴倒一片,因自尊而发怒全无必要,到了节点就提醒一句,旋即沉默数秒,既是威慑,亦是等待,甚至哪堂课需要发一次脾气、说几句狠话,以期恢复对课堂的掌控,都有着精妙的把控。我深谙此道。

谢梦锦“擅长说话”,“深谙此道”,然而突然有一天,她对上课开始变得无比厌倦无法忍受。为此,她不惜装病。甚至在督导来课堂听课时,她也没办法像以往那样,“根据白色表格上的评价标准,结合督导的喜好,调整讲授次序,讲最恰当的内容,揣摩、判断、选择……”她甚至幻想,有一天到了教室,可以坐下来,不说话,学生也不说话,大家就这样一起沉默,一言不发,等到一堂课结束,再寂然散去。

小说中除了这位不想说话的老师,还有一位同样不想说话的节目主持人,是一位男性,名叫陈乐。他是谢梦锦课堂上的学生。他之所以来到这个课堂,是因为他也突然不想说话,相反,他想沉默,只想听听别人说话。两个都以说话作为职业的人,却都不想说话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离奇之举?并不是因为不具备做一个好老师或好的主持人的天赋,也不是出于某种技巧的欠缺,只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为什么不愿意?对于谢梦锦来说,她从教了六年,职业倦怠是有的。陈乐大概也是这样。然而,这并非谢梦锦不想说话的根本原因。更为根本、更为内在的原因,在于她意识到,她正在过着的,是一种与她的心性相抵触的生活,是一种她不想过的生活,是一种非本真的生活。她清楚地意识到,她所“擅长”的“说话术”中有许多并非她真正相信、甚至是她非常厌恶的东西。因此,她经常分神,甚至是陷入挣扎。当她张开口,发出一种声音时,却总有另一个声音在响起:“口才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成功这个词总是自带重读强调效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说话的艺术。说话术。人是群体性动物,每个人都想在群体中受到大家的欢迎。大家是谁?每个人也都要掌握沟通和交际的技巧。诱导操纵。”这又并不只是两种声音的冲突或交战,更是两种观念的冲突或交战。

除了不想说话,谢梦锦还不想参与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回想起那一个个夜晚,在灯带的照耀下谈论不感兴趣的话题,看着关系普通的两个人却非要表现得比实际情况亲密些,回到车里再回到家里,扭头一看,看到一大片滞重的空白站在已逝的几个钟头里傻笑。复又端详镜中的自己,好像变丑了,两团潮红徒劳又懊丧地浮在脸颊。不过是一个个毫无自由意志的公共的夜晚,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谢梦锦的困境在于,“说话术”和她的生活信念是冲突的,虚伪的“社交术”和她的生活信念是冲突的,然而,作为一个社会人,她无法拥有完全的自由意志。她甚至开始感到某种吊诡:她越是“成功”地施展“说话术”和“社交术”,就越是觉得本真的生活,她真正想过的生活,在离她越来越远。因此,谢梦锦所极力反抗的,并非只是职业倦怠;她所试图反抗的,还包括实用主义的、实利主义的社交方式,以及种种不值得过的生活方式。她所试图守护的领域,也远比职业世界要广大;她所渴望看到的,是“世界和人本来的样子”,是世界和人如其所是地存在。

这篇小说之所以叫《照夜白》,和谢梦锦的一个布包有关;这个布包上有一幅古画,其原作应是唐代著名画家韩干的《照夜白》;照夜白又是一匹马的名字,一匹白色的骏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骑。韩干画作中的照夜白,被栓于木桩,却又显然不甘于束缚,相反,它双目圆睁,昂首嘶鸣,时刻想着冲天而去。

韩干画中的照夜白为木桩所束缚,蔡东小说中的谢梦锦则为她的职业以及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生活规则所束缚,照夜白和谢梦锦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精神性的对应。谢梦锦在和陈乐谈起照夜白时,陈乐说,“照夜白,三个字连在一起,骤然一亮,有一种光明感。”蔡东引入马的意象,同样是一种照亮——它照亮了现代人所处的幽暗之境。至于谢梦锦最终能否过上属于她的本真生活,小说里对这些并没有明确交待,而是终止于这迷人的一瞬:

无边无际的静默中,传来马的嘶叫声。照夜白的鬃毛根根直立,雪白的马身子从泛黄的纸页上隆起,肌肉在毛皮下一弹一弹的,接着马头一仰,前腿探出画纸,凌空一挣,四蹄腾空,朝着远处飞驰而去。再看看纸上,什么都没有了。

对于小说而言,这样的结束方式同样是迷人的——再看看纸上,却并不是都没有,起码有一束信念之光。

《照夜白》是一篇小说,读它,也像是在读一首悠长的诗。它的语言和细节,形式和结构,都非常讲究,没有丝毫的马虎,更有一种诗性的美。小说一开始便写雨天的气味,写“衬衣的布料在呼吸”,写衬衣一呼一吸间弥散的香气,写石榴花开的动人时刻,以及其它的美却未必具有实用价值的事物……凡此种种,都增加了小说的诗性意味。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不是作为外在的、孤立的物而存在的,而是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与谢梦锦的诗心与诗性生命观相呼应。

除了《照夜白》,蔡东的《天元》同样关注职业的困境。小说中有三个重要人物,分别是陈飞白、于贝贝和何知微。陈飞白和于贝贝“她俩一起在英国读书,又一起回国找工作,常年合租房子,很多喜好也一致,都喜欢铃木保奈美的笑容,喜欢TVB九十年代的电视剧和情侣档,郑伊健和陈松伶,罗嘉良和萱萱,可陈飞白心里又清楚,除去这些契合的部分,她们间最主要的是差异,她跟于贝贝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哪里不同呢,这样说吧,几个人一起练网球,陈飞白不知怎么回事就被挤到了最边上,而于贝贝则是那个不知不觉就占据正中间大力挥拍的人。她们相处多年,热过,冷过,岁月蹉跎中终于把对方变成了自己的某种恶习,当然更多的时候,在这个人情淡薄的地方,她们要为彼此充当最后一个庇护所。”小说中还写到,于贝贝“总是充满力量,让陈飞白产生出强烈的感觉:这是一个以半生牛肉为主食的人。”以“半生牛肉为主食的人”,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暗指于贝贝身上有一种强力意志——不是尼采意义上的。这种强力意志使得她就和当前时代这种崇尚竞争、重视实利的主导价值非常契合。毫无疑问的是,于贝贝在职场上会一路高升,如入无人之境。

陈飞白在职场上的处境却不怎么妙。她和于贝贝一起到同一家公司应聘,都进了最后“一面”,这最后“一面”其实就是走走形式,陈飞白最终却没被录用。后来,陈飞白看到何知微的公司缺助理——其实是缺勤杂人员,因不用面试,投了份简历就去上班了。而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陈飞白都是原地踏步地做着这份在于贝贝看来非常不如人意的工作——“最低阶的劳动,业务链条上最末的那一环,工作最繁琐,年终奖最少。”如果仅仅是就此而言,陈飞白显然是一个失败者。这些年,我们会时常在当下的文学作品中与各种各样的青年失败者相遇——关于这一点,杨庆祥、金理、项静和金赫楠等青年学者、批评家都有专文讨论,我这里不作重复。陈飞白的人生也可以说是失败的。但是,她的“失败”很独特——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无意。她并非不能应付那场面试。她之所以落败,是因为她并不认同那间公司所推崇的狼文化,哪怕只是表面地应付几句,她也能通过。可是她不乐意。当前时代那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对陈飞白来说也没有意义,毫无吸引力。陈飞白所追求的,是一种适于自身的生活方式。她不想让竞争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全部,不想让狼文化成为惟一的文化,不想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贫乏而无趣。因此,她自甘失败,以此抵御那些她所不认同的社会法则。她心里很明白,她所置身其中的社会惯于通过区分成功/失败的方式来推崇所谓的生存法则,“强迫你看见和记住,慢慢地,也就当真了”。这一点,陈飞白不是进入职场后才领悟,相反,她很早就意识到了并坚持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瞄准,瞄准

年少时父母为我报名参加朗诵比赛、歌唱比赛、硬笔书法比赛

每次指导老师都拿着一页纸

一页写满评分细则的神圣的纸

对我说,一条一条地细抠

瞄准一些,再瞄准一些

这些比赛的后缀一般是××之星

有没有成为星我已经不记得了


青年时因为是青年要参加单位的各类技能比赛

有经验的评委好心地提醒我

瞄准评分细则,一条一条地细抠

不多不少,不偏不倚

他们说话时看起来很老练

他们微笑

笑得像个摄政者一样精明、内行、有把握

这些比赛的后缀一般是××人才

有没有成为人才我已经不记得了


我终于不是少年也不是青年了,

不再因年龄被强行划入一场场比赛

回望这些年,我会从心底笑出来

我记得

在每一次能瞄准的时候我没有瞄准

我往左边或右边偏了一下

因为这不瞄准

我活得特别有兴致

因为这不瞄准

我觉得,我是一颗星我是一个人才

我活着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一次次的不瞄准


这是陈飞白的诗。诗以言志。陈飞白说,“我活着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一次次的不瞄准。”于贝贝有她的强力意志;陈飞白亦有自己的意义意志。

同样不能忽略的,是何知微。他是陈飞白的恋人。就心性而言,他和陈飞白其实多有相通之处,是同一类人。这也是他和陈飞白互相吸引并互相体谅的重要原因。不同于陈飞白的是,他没有像陈飞白那般决绝地选择不瞄准。他选择了瞄准,但又不像于贝贝那样——她可以毫无心理障碍甚至是非常享受地选择瞄准。于贝贝和当前时代的主导价值是完全契合的。当前时代的价值观念真的是过于单一了,以至于大多数人都活得很无趣,经常相互加害,互为地狱。而事实上,让无害的陈飞白过她想过的生活,这对她来说,是有益的,对于大多数人也同样有益。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何知微最终决定让陈飞白在职场上自由选择,也决定让她过她想要的生活。陈飞白和何知微之间的爱谈不上轰轰烈烈,却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动人魅力。他是懂得陈飞白的,陈飞白也是懂得他的——因为懂得,所以他们对彼此爱得深沉。

对《照夜白》和《天元》的谈论,到此已大抵可以结束,不过我还想略为谈谈这篇小说的作者,还有她的其它作品。

她是写《无岸》与《往生》的蔡东,是写《净尘山》与《朋霍费尔从五楼纵身一跃》的蔡东,也是写《照夜白》和《天元》的蔡东。蔡东的这些作品,风格和主题各异,却都有很强的实感。当然,在当下有实感的作品是很多的。不过它们又大多局限于对现实的表面再现,无法对现实进行再造。它们在艺术和价值的层面,都完全依附于时代,注定会出现得快,消失得也快。对于现实,当然是要置身其中,但仅仅置身其中是不够的,必须有作家个人的价值立场和审美创造。蔡东的写作,源于现实却不局限于现实,着力于在虚实相生中创造出可以和现实世界平行存在的文学世界,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生命力。

蔡东作为一个作家,有她的独特之处。面对喧嚣的种种,她能沉下心来,有沉思的能力和耐力,能思及问题的根本。比方说,在当下写职业倦怠的作品随处可见,却也大多停留在这一层面,而不能再进一步,再深一层,从写职业倦怠走向写对生活本身的思索。蔡东还懂得运用智性和诗性的力量,借此减轻现实的重量,摆脱现实的限制,让人物身上那些黏稠的泥淖逐渐风干,一一脱落。

写作者自身的信念、爱与价值立场,让蔡东可以既关注时代的风潮,又不会轻易被风潮所卷走。对于笔下的人物,蔡东时常是怀着爱的。以《照夜白》中的谢梦锦为例,她显然是处境堪忧,却终究是有同事燕朵和学生陈乐在支持她,助她度过难关。这种情节的安排,大概和蔡东的不忍之心有关。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堪忧的处境是可能存在的。对现实的观察,蔡东称得上目光如炬,准确而敏锐;但她的小说,从来不是阴冷的色调。在对现实的理解上,她能无限地接近极致;最终落实于写作,她所提供的,又并非极致叙事。她的写作,也并非与极致叙事相对应的温情叙事所能涵盖。三年前,我在一篇关于蔡东的文章里曾经说过,“在面对社会世界的时候,蔡东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然而,在面对人的时候,她终归是一个有悲悯情怀的人文主义者。”这个判断,或许并没有过时。蔡东的写作,深刻而温暖,适度而清明。或许可以说,这是一种以人文精神为底的批判现实主义,一种自带光芒的写作。                                    

作者简介: 李德南,1983年生,上海大学哲学硕士、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学者、专业作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导师、广东省首届签约评论家等。著有《“我”与“世界”的现象学——史铁生及其生命哲学》《小说:问题与方法》《有风自南》《途中之镜》《遍地伤花》等。获《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奖项。入选羊城青年文化英才、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

刊于《湖南文学》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