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刘斯奋文艺成就研讨会在中山举行

更新时间:2018-05-16 来源:广东文坛

1月6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主办的“快活的蝙蝠——刘斯奋文艺成就研讨会” 暨“刘斯奋书画作品展”在中山市文化馆举行。

当天的研讨会上,二十余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对刘斯奋的艺术成就进行梳理和深入剖析。刘斯奋的艺术作品以及学术思想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学养,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深层次的思考、对艺术审美以及人生旨趣的把握,都引起了专家们的热议,他们认为刘斯奋的实践对新时代广东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文学创作

以诗性审美揭示历史规律

“江湖浪迹任消磨,一旦逢春意气多。愿化明珠三万斛,直教流影乱星河。”刘斯奋在16岁时创作的这首诗,几乎是他一生才情横溢的写照。

刘斯奋的文艺创作生涯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少年主要是“诗词时期”,盛年则是“小说时期”。1981年,37岁的刘斯奋潜心笔耕,开始创作《白门柳》,穷16载完成130万字的皇皇巨著,于1997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被作为二十世纪的经典作品,收入中国出版集团编纂的《中国文库》。

这部21年前完成的长篇小说,引起诸多专家的讨论。小说着重呈现17世纪中叶中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士”这一阶层的坎坷曲折命运,以及如何从中催生出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我国早期的民主思想。中国社科院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李红岩认为,刘斯奋潇洒地游走于明清的史料与诗文之间,以艺术的笔法,生动地表现了这段历史。“他以深厚的功力,通过对‘士’的思想情感、功业取向的描摹,揭示中国早期的民主思想。这对于我们思考中国近代史以前的近代思想源流,揭示中国历史自身的内在规律性,是很有启发价值的。”

在英国作家蒂姆·洛特看来,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茅盾文学奖评委曾镇南认为,《白门柳》正是这样的经典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有很多,有些已经没有人阅读,被忘却了。但《白门柳》至今仍被读者喜爱。”目前,《白门柳》已累计推出11个版本,仍有出版社在接洽继续出版。曾镇南表示,它既呈现了众多历史人物的文化气质、思想情感,同时又写出了每个人不同的欲望、动机,极具现实意义。

刘斯奋曾说:“我是把写小说当成写诗,每天就写500字或者1000字,每句话都力求精雕细琢。”评论家也认为,《白门柳》处处飘逸着文化诗魂,流淌着浓郁的诗化色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韵味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惜如今很多读者受西方审美影响,未能完全品味其中的美。”在他看来,《白门柳》的社会价值和传播效果还有待继续发掘。

学术辩论

一场具有标识性意义的经典案例

许多人或许不知,上世纪80年代初在香港《明报》月刊上,围绕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的学术思想及心境等问题,以“冯衣北”的笔名与海外学者余英时展开争论的便是刘斯奋。因写作《白门柳》的缘故,刘斯奋深入研究了《柳如是别传》,对于有关陈寅恪晚年学术心境的不实臆测,给予了有理有据的回应,学术界至今仍记忆犹新。

1985年,季羡林先生见到刘斯奋说:“由于年纪大了,我最近很少再看完一本书,但你的《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我是全看了。我同意你的观点。”

“这场文字交锋,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久的背景下,是一场具有标识性意义的经典学术论战案例。”李红岩开宗明义地指出,此次论战正是向历史虚无主义亮剑,体现出刘斯奋深厚的学养与功力。

“刘斯奋对陈寅恪晚年诗文的解悟,尊重文本,平实而客观地依循古典诗歌的解释管理和规范进行。而有关文本心境的个人解释,即使仍有可商榷之处,但是大处站得住脚。”在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林岗看来,刘斯奋当年秉笔著文,实属仗义执言。

刘斯奋长期担任广东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在任内多有建树,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他提出“朝阳文化”的论述,对广东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文艺批评家黄树森与刘斯奋相交多年,被刘斯奋身上所体现的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执着与赤诚深深折服。

“无论是刘斯奋的文学创作、美术作品,还是学术思想、批评理论,岭南文化的精髓自始至终都贯穿其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林岗总结,刘斯奋是深受岭南文化哺育、熏陶的文化人,他的目标、志向、胸怀、格局和抱负,正是岭南文化“不拘一格的务实、不定一尊的包容、不守一隅的进取”特色的鲜明体现。 (陶明霞)

●人物简介

刘斯奋是中山籍文化名人,自号“蝠堂”,以“似鸟非鸟,是兽非兽”的蝙蝠自比,大半生跨界穿行于诗词、文学、书画、学术等领域,均取得突出成就,被授予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刘斯奋文艺成就研讨会”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倡议并积极推动的“大家流芳”工程系列活动之一。“大家流芳”工程精选30多位获得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的文艺大家,采取一个研讨会,一部作品集、一部传记、一部纪录片的标准配置,对这些德艺双馨文艺大家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人生进行总结、研究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