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网络文学评论

《悟空传》:网络文学界的“故事新编”

更新时间:2018-05-24 来源:《网络文学评论》 杨桥利

写于2000年的《悟空传》,只有短短二十章,二十多万字,比起网络文学中动辄上百万字的玄幻类小说,如共八卷一百多万字的《诛仙》、八部约两百万字的《鬼吹灯》以及四百八十多章的《盗墓笔记》,今何在的这本小说至多只能算个中短篇。但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在网络文学中一轮又一轮的残酷淘洗之下,目前的豆瓣评分仍保持在8.4分(共有55860人次参与评价)。在成书十几年之后仍拥有着居高不下的地位和庞大的读者群,其影响力不可小觑。与此同时《悟空传》成为一个大IP,版权被收购之后,根据其情节改编的同款游戏在商业市场中大肆捞金,而同名电影也将于2017年7月份上映。那么《悟空传》的魅力究竟在哪?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西游记》就是一个古代的大“IP”,改编难度之大众所周知,且不必说各种未能流传下来的所谓“后传”,只看近几十年被观众所质疑和诟病的大量影视翻拍版本,就可窥见一二。直到《悟空传》问世之前,被读者和观众所认可的改编也就只有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那么,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之下,今何在是如何令这部小说变得不仅不令读者反感,反而博得一众好口碑?本文试图从小说的互文性、创作技巧以及贯穿于小说当中的主体精神这三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详细的剖析,看《悟空传》在元故事的基础上作出了哪些改编,如何使一部被经典化了的作品重新焕发出魅力,对于网络文学界中大量存在的故事新编文本有何借鉴之处。

在日渐繁盛的网络文学中,类似于《悟空传》这种基于原有的经典作品之上进行改编的小说,不可胜举。在网络文学中,这种形式的小说与网络文学中的一个大类——“同人小说”有些相似,但是细究起来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简单地说,“所谓网络同人小说,是指借用既有的小说、影视剧、漫画等文本作为戏拟对象而进行改写与创作的网络小说。”[1]同人小说的特点是根据原创文本中作者未来得及展开叙述的某处情节或者某个人物,敷陈成篇。网络同人小说兴起的原因绝大部分是源于读者对原创文本的热爱,另外取材的便捷和网络媒介特有的优势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同人小说的兴盛在国内外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例如《哈利·波特》(J.K.罗琳)的同人小说《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其知名度堪与原著比肩。而在国内,从《水浒传》的衍生小说《金瓶梅》到《红楼梦》的一系列后传《后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补》等等,再到近些年《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等由游戏改编成的同名小说与影视作品都属于同人小说的大类。与之相区别的是“故事新编”小说。这种说法最早源自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这个集子中收录了八篇鲁迅对神话和传说进行改编的小说,其特点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2],但新的文本整体上遵循着原有故事情节,故事的框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关键人物的命运依循原有故事的走向。后来有学者把这种文体称之为“故事新编体”[3]小说。由这一文体发展而来的同类型小说也有诸多变体,传统主流文学、通俗文学以及当下的网络文学中都出现不少,而且并不严格遵循这一创作原则。知名度比较高的如王小波的《万寿寺》《红拂夜奔》、李冯的《孔子》、二月河的帝王系列、李碧华的《青蛇》以及李歆的《秀丽江山》和今何在的《悟空传》等等。

从同人小说与“故事新编”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出来前者脱离了原有文本的束缚,只是借走原文本中人物的一个身份,所以更加自由些。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改变元故事中人物的最终命运的,那么如何在既定的故事结局中再创新,尤其是在元故事和人物形象已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固化的情况下进行再创作?我们看《悟空传》是如何做到的。

一、多重艺术形式的互文性带来的沉浸式体验

“互文性”(intertextextuality)的概念是由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正式提出来的,“该术语指的是任何一部文学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一或多种方式组合而成的,如这一文本中公开的或隐秘的引用与典故,或对先前文本形式特征及本质特征的重复与构造,或仅仅是文本对共同积累的语言、文学惯例与手法不可避免的参与等方式。”[4]那么文化传统积累的越是深厚,所形成的互文性就越强,文本的意蕴就越复杂。《悟空传》与前面提到的其他同类小说有着明显不同的一点——基于两个文本的改编,因而形成多个文本的互文。《悟空传》表面上看与《大话西游》的血缘关系更为亲密,而事实上《西游记》才是它最基本的结构。《西游记》是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故事的一个集大成的巅峰文本,它使得这个故事变得家喻户晓。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以此为蓝本做了颠覆性的改编,讲述了至尊宝成为孙悟空之前的一段经历,其中增加了关于爱情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内容。而《悟空传》则是建立在两者之上的改编,例如天蓬与嫦娥的故事,沙僧打碎王母的琉璃盏,孙悟空大闹蟠桃会都是《西游记》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情节,而与孙悟空有着情感纠葛的关键人物——紫霞,则来源于《大话西游》。《悟空传》对前两个文本的改编主要是在人物角色预设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上。《西游记》中好吃懒做、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的猪八戒,在这里变成了坚毅、深情的天蓬,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护着月女神(即嫦娥),两人之间由原来的善恶对立变成了亲密的情侣关系;唐僧唠叨的特质和对真理穷极一生的执着追求都被极度放大,甚至还让小白龙爱上了唐僧;一向木讷老实的沙僧成了天庭派来监视三人的间谍,而天界仙女紫霞、阿瑶与悟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其他的一众人等,如王母、观音、巨灵神等一概变得面目可憎起来,以这些神仙为代表的神界充满了欺骗、利用、自私、冷漠和趋炎附势,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认知中的神的形象。当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记忆与现实文本不断交错,既有的文本帮助读者迅速理清文本中复杂的人物关系,而新的人物关系又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两者相互推动,共同促进读者完成阅读的过程。

二、叙述角度的自如转换与诗意的语言

《悟空传》的叙事方式很特别,过去与现在两条线索交织并进,文本中又采用了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不断转换的方式,初看可能会使人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但这也恰是其迷人之处。整体上看,《悟空传》的故事非常简单:金蝉子对如来的佛法有所质疑,因而与如来打了一个赌,如来用紧箍咒将悟空分化成善恶两个化身,然而悟空最终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宁可死去也不愿认输,作者借紫霞之口道出小说的精华,“你要记住你是一个猴子,因此你不用学做神仙,你的本性比所有神明都高贵。”[5]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为何呈现出来的文本却如此复杂?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小说在叙述现在时态的时候往往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牢牢掌控着全局中所有人的一举一动,例如开头部分师徒几人讲取经途中遇到接连而来的变故,以及唐僧死后小白龙潜回龙宫寻找定颜珠的情节。而在穿插的“前因”部分,往往采用内视角,即以文本中某个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例如阿瑶回忆五百年前与孙悟空的相遇和小白龙回忆与唐僧的过往分别采用了阿瑶和小白龙的主观视角来叙述故事。在小说中稍难理解的一段情节是文中前后相继出现了两个孙悟空。这里造成阅读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内视角的运用。这两个悟空一个是拥有着过去记忆的充满了野性的恶魔式英雄,一个是失去了记忆,乖巧到被众人欺骗都不知的悟空。当文本的叙述到了失去记忆的悟空这里时,叙述视角切换成了内视角,读者所获取到的信息量急剧减少。两个截然不同的悟空一前一后地出现,而文本中有没有给出任何的解释,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异常的陌生,文本中充满了紧张和悬念。内视角所带来的新奇体验异常考验读者的心理,幸而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太久,两个悟空便迎头撞上,结束了悬置许久的疑问。今何在把这三种叙述视角的转换运用得游刃有余,无疑为文本增添了许多光彩。

除去叙事特别之外小说中的语言也是一大特色,《悟空传》继承了《大话西游》中亦庄亦谐的语言风格。《大话西游》的中的几个主角,无论是紫霞仙子、白晶晶还是铁扇公主的饰演者都是当时著名的影视演员,外形青春靓丽,而在电影中导演却让他们时而美丽、时而丑陋,甚至还有伴有粗俗的语言。但是每到抒情之处,无论是取景还是服装和造型,都非常认真严肃,每一帧画面都能让人感受到它的优美,整体上呈现出视听语言独有的魅力。《悟空传》无疑是受到这一点的启发的。我们看小说开头,师徒四人的对话,

“悟空,我饿了,找些吃的来。”唐僧往石头上大模大样一坐,说道。 

“我正忙着,你不会自己去找?……又不是没有腿。”孙悟空拄着棒子说。 

……

“孙悟空你不能这样,不能这样欺负秃头,你把他饿死了,我们就找不到西天,找不到西天,我们身上的诅咒永远也解除不了。”猪八戒说。 

“呸!什么时候轮到你这个猪头说话了!” 

“你说什么?你说谁是猪?!” 

“不是猪,是猪头!哼哼哼……”孙悟空咬着牙冷笑。 

“你敢再说一遍!”猪八戒举着钉耙就要往上冲。 

“吵什么吵什么!老子要困觉了!要打滚远些打!”沙和尚大吼。 

三个恶棍怒目而视。 ”5

从这里引用的一段对话中以及看不到《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性格的任何痕迹了,四个人都不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好人。然而另一面,当猪八戒面对阿月的时候又是深情温柔的;金蝉子劝须菩提的时候又是那样的自信、豁达、毫无退缩;悟空大闹天宫时还不忘救下阿瑶、保护花果山众妖。其他的人物,如阿瑶被诅咒变成妖以后的丑陋的皮囊与心中坚定的信念形成的反差,都与《大话西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文本中不仅仅有这些,还有着大量严肃、庄重、富含哲学意味的对话,例如唐僧论佛法的时候说:“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5文中类似的语言还有很多,这也是小说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文中极富有画面的描写,如对须菩提的住处的描述画面感极强。小说最后设置的开放式结局以及主题的模糊性所产生的多种解读方式都给文本增添了诸多魅力。

三、主体精神的强势介入形成文本的灵魂

从鲁迅的《故事新编》、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到田汉的话剧《关汉卿》,一个时代的改编文本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文学风貌。今何在是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网络文学作家,同样他的作品也反映了新的时代网络文学的精神风貌——以自我为中心、反抗秩序和权威、追求自由的后现代主义精神。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世界,往往也是那些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的小说才能够脱颖而出。例如《诛仙》(萧鼎)叙述一个资质平凡的少年经受重重磨炼逐步成长的过程,传达出一种坚韧、宽容和豁达的人生态度;《11处特工皇妃》(潇湘冬儿)讨论了守护、背叛和信仰;《琅琊榜》(海晏)探讨的是如何坚持心中的理想和希望,权谋和情谊讲述的波澜壮阔。在泛娱乐化倾向的网络文学中,《悟空传》也难得的保留了一份严肃的态度,小说中不仅仅存在着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同样的存在着一种建构,而这种建构的基石即作者强烈的主体精神。文本不单纯是作者娱乐自我的游戏,而且存在着作者对原文本的深刻理解与人生哲学的投射。今何在小说的序言《在路上》里写道:“有人说《悟空传》颠覆西游,其实我一点没觉得颠覆,我觉得我写的就是那个最真实的西游,西游就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想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我们一些改编作品里面表现的那样就是打打妖怪说说笑话那样一个平庸的故事。”5这是作者对《西游记》的理解,可以说也很成功地在小说中表达了出来。《悟空传》总体来说表达的是现代人的困惑,可以说是反英雄的神话,也可以视为现代英雄的悲剧。这是一个在没有神话,消解了崇高和伟大的时代才会有的矛盾和不安心理。这里的主角个个都是世俗不堪的凡人:唐僧啰里啰嗦、贪生怕死又好色;三个徒弟皆显示出一副流氓恶棍的面孔;女妖双儿面容丑陋、以人为食;而天上地下,四海神仙比之这几人更加不堪。然而在这些人身上又集中着对爱情的坚贞不移、对真理的孜孜追寻、对自由的极度渴慕。以我们今天的视角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人——一群优点与缺点并存、世俗与神性同在的复杂的人。正因为这些东西的存在,人物才有了灵魂。

那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的呢?有学者把它归结于语言。确实,文中出现了大量富含哲学意味的语言,借人物之口说出来,例如孙悟空让唐僧解开他的紧箍咒,唐僧回答说“你撬不开它的,你也掰不断它,因为它不是东西,它是你自己的束缚”,“我不能帮你解下来,我找不到它的所在,有人把束缚种在你心里,我保证我什么都没念……你以后还想要打死我们吗?”5暗示真正束缚自己的是自我,紧箍咒不过是外化之物。再如悟空告诉紫霞自己做神仙的原因,“我以为……有些事是可以靠力量来改变的,后来才发觉,反抗不过是徒增痛苦,才受封做了神仙” ,“神仙原来是容不得世上有能自主自命的灵物的……”5表达出对反抗的一种妥协。文本中类似的语言表达随处可见,但仅靠语言并不足以支撑起整部小说的架构,更重要的部分在于冲突的设置与人物的行动。首先,作者在文本中预设了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代表着权威与森严秩序一方的如来、观音、王母、玉帝以及其他天庭众神,这些人物的性格极端的戏剧化和脸谱化,没有任何的个性,有些类似于戏剧中小丑的角色,在身份与行动的巨大反差中显示出尴尬与可笑。另外一方代表着自由与反抗的是唐僧(金蝉子)、孙悟空、紫霞、阿瑶、天蓬、阿月和小白龙。他们或为真理、或为自由、又或为爱情,忍受着巨大的苦难,不屈不挠的抗争。这种先在性二元对立的预设使得读者一开始就将双方区别开来,在这样一种代入感很强的阅读模式中,读者对于主人公的同情和情感共鸣也就更加的强烈,因而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就理解得更加深刻。其次是文本中最具有反抗性的两个人物的设置:唐僧与悟空。唐僧代表的是一种理念,从精神层面上对这个世界的最高统治者进行质疑,质疑如来的佛法、与如来打赌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而悟空是物质的化身,从行动上进行了誓死反抗,尤其是与失忆的悟空进行惊心动魄的搏斗,以死亡打破既定命运的行为。这是作者的主体精神最为集中的投射,两者实为一体,合二为一才具有真正完整的意义。

四、结语

《悟空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了《西游记》,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古典小说在今天的魅力。《悟空传》能受到读者的喜爱,归根究底是作者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与困惑,至于语言、结构、叙事技巧都不过是锦上添花。正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的《故事新编》一样,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文学,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探索。在今天这个近乎零门槛的网络文学世界里想要脱颖而出,异常艰难。模仿、抄袭等毫无灵魂的作品终究会被淘汰,我们期待像《悟空传》这样用心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这样网络文学的繁荣才会真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李盛涛:《论网络同人小说的反经典性》,《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第102—106页。

[2]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53页。

[3]“故事新编体”是汤哲声在《〈故事新编〉与“故事新编体”小说》中提出来的(见《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他认为“故事新编”虽然是鲁迅命名的,但这种文体的小说在二十世纪文学中一直存在。他把晚清民初的《新石头记》《新镜花缘》《新水浒》等通俗小说都归入其中,并总结出“故事新编体”小说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这些社会批判中渗透着作家本人的社会价值判断。”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等等。

[4]M.H.艾布拉姆斯著,吴松江等编译:《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35页。

[5]今何在:《悟空传:完美纪念版》,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41,9,47,7,57,76页。

[作者简介] 杨桥利,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