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网络文学评论

新媒体与《盗墓笔记》的传播

更新时间:2018-05-29 来源:《网络文学评论》 倪海燕

盗墓类小说作为网络小说的一个流派,始于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在小说中,作者设置了一个完整的盗墓世界:摸金校尉、发丘天官、搬山道人、卸岭力士等几大派别,“倒斗”“元良”“粽子”等行业术语,以及充满奇幻生物和种种机关的墓底空间。《盗墓笔记》正是在沿袭《鬼吹灯》小说世界设定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其融合了探险、寻宝、悬疑等多种因素,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盗墓笔记》于2007年到2011年在网络连载,只起点中文网总点击率就有2200多万,还不包括其他网站的转载,以及大量的免费电子书下载。其实体小说的出版也超过了2000万册,另外还出现了漫画、游戏、广播剧、影视剧等衍生品。这么短的时间,《盗墓笔记》能够在商业上获得这样大的成就,这是传统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媒介形式的更新所带来的小说内容的变化,粉丝的参与对作品构成的影响,以及多种媒体之间的互相渗透,在传播上的助推作用,都是值得研究的。而由此带来的网络小说写作的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

一、新媒体与网络小说

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1]而如今,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媒介在文学创作与传播当中的作用。李玉臣认为,“构成艺术整体活动的基本因素应该有五个,即世界、作者、媒介、作者和作品”。[2]指出了媒介的重要作用。对于网络小说而言,由于它在网络新媒体产生并进行传播,媒介性质对其内容的影响尤其重要。

关于新媒体这一概念,今天我们使用得越来越广泛,但对于其内涵,则需要进一步的梳理。新媒体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有人认为是麦克卢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问题,媒介即是讯息。所以社会靠集体行动开发出一种新媒介(比如印刷术、电报、照片和广播) 时,它就赢得了表达新讯息的权利。”[3]在这里,“新”和“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天的我们,不会再认为印刷术、电报、照片和广播是新媒介。由此,随着科技的进步,由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微博、微信等被看作了新媒体;而随着3G、4G技术的发展,手机的使用更为便捷,这时手机也被看作新媒体,而门户网站则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如果是这样的话,新媒体的概念则过于宽泛,变化过快了。有学者将新媒体界定为:“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他认为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其根本的特征。“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4]所以,并非任何新的媒体都是新媒体。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使用,的确增强了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和移动性等特点,这也造成了传播内容与web1.0时代的一些显著区别。

关于网络小说,似乎也很难界定。如果仅仅用“发表于网络的小说”,可能会太模糊,因为很多传统小说在出版之后,也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传播。如果说,“发表于网络,与网络相关的小说”,则相对狭窄,适用于早期的如痞子蔡等人的网恋小说。综合一下,笔者认为,网络小说主要是指在网络上发表,在网络上传播的小说形式。网络是主要的载体,使之具有了一些独特的特征。

在进入对《盗墓笔记》研究之前,先看看与传统小说相比,网络小说的传播有什么样的一些特点。

一是,网络小说的传播省去了很多中间的环节。“从文学传播的过程来说,传统文学传播的链式是:作者——编辑——出版——市场——读者,而网络文学则是:作者——互联网——读者。”[5]作者与读者之间,除了网络之外,再无其他的中间环节。当然,其中仍然存在着网络把关人,但相对传统的编辑、出版来说把关人的角色更隐蔽,权限更小,更滞后,而不像传统文学时代那样先行审查。这样无形中给了创作者更大的自由,所以在题材方面更为广泛,作者的想象空间也更大。

二是,网络小说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直接转化为读者——通过读者的付费阅读,作品可以很快实现其市场价值。目前来说,付费阅读仍然是网络小说的主要盈利模式。一般是小说开始的一些章节免费,读者被吸引之后,就继续付费阅读。读者需要购买网站的VIP会员进行订阅,订阅费的一部分归网站所有,一部分则归作者所有。成功的写手收入不菲,从2016年的网络小说作家排行榜来说,唐家三少版税收入达1.1个亿,名列榜首。[6]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籍籍无名的作家在努力写作,收入却很低。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作品的点击率,赢得更多的读者,故事情节的精彩是网络小说首先追求的。

三是,与早期网络小说的阅读多是坐在电脑面前完成的不同,现在的读者多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上下班的路上,在地铁、公交上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的。一份针对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井冈山大学、九江学院、上饶师范学院、宜春学院、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高校手机阅读的调查问卷发现,阅读网络小说在他们的手机阅读行为中占很大的比重。(如图1)[7

而来自深圳的一份报道也证明了手机阅读越来越被年轻的一代所喜爱。“记者在深圳中心书城和罗湖书城随机采访了 20 位读者,他们中七成的手机上网用户开通手机阅读功能,有超过一半的人愿意付费阅读,尤其是一些热门小说和名家新作。”“从内容上看,手机阅读的主要内容是网络小说。”[8]             

四是,读者的阅读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一直以来,追求娱乐性也是人们阅读小说的目的之一,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对知识的追求,对深度的思考。而在对网络小说的阅读中,娱乐性成为最主要的一个目的。

在忙碌的上下班时间,睡觉之前,人们通过阅读网络小说,来舒缓紧张的神经,达到休息的目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了某种契约:读者阅读网络小说就是为了愉悦、放松,而作者的写作,也就不必过于严肃、深沉。

也就是说,网络重新定义了小说的传播链条、市场模式、阅读方式,以及读者的阅读目的。而这些环节的改变,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小说的写作内容。

二、媒介形式对《盗墓笔记》话语结构的作用

尼尔·波兹曼说:“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9]如前所述,小说所依赖的媒介形式发生了变化,传播方式也不同了,其话语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

就《盗墓笔记》而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丰富、情节曲折离奇、人物设置鲜明,语言少文学化的描述而以故事讲述为主。这些,既是一般通俗文学的特征,更符合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习惯。

由于小说以连载的形式在网络上刊登,并且以吸引读者为第一要务,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特别是每一个悬疑的设置既要充分,它的解决更需要新奇,这样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小说第一章以五十年前先祖盗墓遇到血尸,留下了一张战国拓片的线索作为开端,但并未解释血尸究竟是什么东西,那个血淋淋的东西是否就是老二。第二章则叙述五十年后,“我”遇到一个前来寻访拓片的奇怪的顾客,有意无意地留下了一个古墓的地图,进一步引出了盗墓故事。

小说每章的结尾处都会增加一个新的悬念,在下一章才能解开,以吸引读者不断阅读下去。有些悬念设置得很好,但有些,就是为了悬念而悬念,很有胡扯的成分。但由于小说本是虚构的产物,读者一般只会图一时的阅读快感,不会太在意故事的真实性。比如《七星王宫》中,第十章《影子》部分,写到吴邪等人进入古墓当中,看到了七口棺材,正在纳闷之间,突然发现多了一个影子。这个影子究竟是人是鬼?为什么会在那么诡异的地方出现,使得读者很想看看下一章如何解开这个谜团。到第十一章的开头,即写这多出来的影子,是一个脑袋巨大的怪物。等闷油瓶拿出矿灯一照,竟是一个头上套着瓦罐的人——胖子。实际上,一个盗墓者到了古墓当中,为何要戴个瓦罐在头上装神弄鬼,这并没有多少道理可言。但是,作者通过这种悬念的设置,吸引了读者,达到一种“惊吓”的效果。这种“惊吓”效果,与观众观看恐怖电影一样,既是他们害怕的,又是充满了心理期待的——在这一点上,读者和作者形成了一种共谋。读者知道下面会有恐怖的东西,但至于是什么,要看下去才知道了。而且有意思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不知道会是什么,因为他写完一章之后,就直接发布上去,至于下一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想到了再说。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读者喜欢看盗墓类小说的原因:跟着作者去一个充满奇遇的地方,通过看到新奇的东西,获得惊吓的体验,或得到稀世之宝,因而获得心理的满足。

同样地,在第十二章《门》中,结尾处叙事者“我”摸到了一只冰凉的手。下一章则看到的是一具尸体。古墓中本就有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似乎出现什么都不奇怪,但摸到冰凉的尸体,还是会带来触觉上的惊恐。小说情节如连环一般,一环紧扣一环,吸引读者不断看下去。

由于读者更多关注的是故事情节,又由于阅读多在移动设备上和零碎时间中完成,屏幕空间的有限和闪动,使得小说很少长篇大论。一般每章约四五千字,很少超过十行的。多使用短句和常见的字词,而少复杂的长句和生僻的词语。这些都契合了新媒体阅读的特点。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吴邪、闷油瓶、吴三省、胖子、阿宁等,每一个都非常鲜明。角色的设置更强调功能性,性格一般比较单一。作为叙事者,一个没有多少盗墓经验的年轻人,吴邪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引导读者的兴趣。吴邪虽有一间小古董店,但已经很难维持了。所以他出场的时候,就是一个“屌丝”身份,既无钱,也没有多少专业技能,也不认真刻苦,凭着一次次的盗墓经历,逐渐获得了成长和进步。这很符合互联网时代“屌丝”的自我身份认同。胖子的角色,则是为小说增加幽默的氛围,起到添加调料的作用。闷油瓶属于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高人”、神秘人物,满足人们的传奇想象。在第一部当中,当他割破了手指,血滴到水中,如潮的尸蟞迅速退去,白衣的鬼魂也向他磕头……这样的人物,很难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说更提供了一种近似影视表达的“奇观效果”。无论是墓地里一个个被打开的神秘墓室,还是海底的奇遇,无论是鬼魂还是“粽子”,是伸出手臂卷住人身体的植物,还是大到可怕的昆虫和动物,都是与我们现实的经验相隔很远的,非常特别的奇幻空间。这能使读者从平庸无聊的日常生活中溢出来,而获得暂时性的放松和娱乐。

“在我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岩洞,粗略估计有一个足球场的大小,洞顶上有一道大裂缝,月光从这个裂缝里照进来,正好可以勾勒出整个洞穴的轮廓。我现在的位置,就在靠西边的洞壁上,上下都没有可以攀爬的东西。我扫视了一下,发现我们周围的洞壁上,也密密麻麻的全是洞,足有成千上万个,那密集的程度,就好像这个洞壁被不同口径的超级机关炮扫过十几遍一样。

“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这个洞穴的中间,有一棵几乎十几层高、十人环抱也不一定能抱起来的大树,而那棵大树上,还盘绕着无数条电线杆一样粗的藤蔓。这些藤蔓纵横交错,几乎缠绕了所有可以缠绕的东西,它们的分枝如柳条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有些挂在半空中,有些已经垂到了地上,甚至还有些藤蔓干脆从洞壁的孔洞里伸了进去,举目可以看到的地方,几乎都有蔓延过来的藤蔓,就连我们这个洞口的边上,也爬着一两根。”[10]

叙述者“我”如同一个导游,讲述着这些常人无法看到的“风景”。小说中虽少描写,但凡类似场景,却常有出彩之处。文字的视觉效果非常强,适合读图时代受众的思维习惯。当后面写到这些藤蔓会死死地缠住人,并且上面挂满了尸体的时候,似乎直接将画面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很难不产生惊恐效果。

所以说,当小说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读者不再是坐在书桌前一本正经地翻动书页,也不再是一定要寻找某种意义或内涵,而是坐在地铁、公交里,眼球不断移动,以寻求娱乐为主的阅读之后,其小说的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各种变化。

三、“粉丝”互动对《盗墓笔记》的作用

《盗墓笔记》最初以《七星鲁王宫》为题目,发表在百度贴吧的“鬼吹灯吧”上。一开始有人质疑就是《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的帖子,也有人认为文笔比较粗糙。作者自己也说,创作之初只是想试试读者的反应,没想到竟然一发不可收拾。[11]很大程度上,是读者的反响推动了作者对小说的进一步创作。

互动性是网络新媒体一个重要的特征。相对于传统小说评论滞后、反馈较慢的特点,网络小说则可以即时看到读者对作品的看法。正如研究者看到的,“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因为互动性创造了社区并且联合社区内的使用者。互动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有声明,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12]每一部成功的网络小说周围,必然聚集着大量的读者,用现今的流行语来说,这些读者也叫做“粉丝”。之所以使用这一词语,是因为“粉丝”已经区别于传统的“读者”,他们具有很强的黏性,不仅阅读作品,对作品进行评论,并且形成社区,通过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还主动地对作品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庞大的粉丝群体使得作品的传播更加广泛、快捷,并进一步延伸到各种媒介当中。粉丝对作者和作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粉丝会促进作品的创作。因为除了一些专业的网络写手以外,很多网络小说作者都是业务写作。可能一开始兴趣盎然,慢慢就松懈下来。这时,粉丝就会不断催促作者更新,让作者产生写作的动力。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动力,一些小说就会成为“烂尾帖”。所以,在“试试读者的反应”成功之后,《盗墓笔记》就一步步地写了下来。在“作者——互联网——读者”这样一个传播链条中,读者的作用变得更为直接。

第二,粉丝会“干预”作品内容的生成。当小说更新之后,粉丝会迅速阅读,并进行评价。比如情节是否合理,人物性格是否吸引人,有些粉丝甚至会直接参与创作,写出自己对后面章节故事情节的推测。这可以给作者提供启发,让作品更具新奇性,但同时也给作者带来了挑战。

针对这一情况,南派三叔自己也说过:“结局的构思对自己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选择。因为大家猜到的东西不能写,只能往出人意料的方向去努力,所以最后结局会和不少粉丝心中设想和构思的有所不同,并且未来会出一本《藏海花》的续集来解读小说中的某些悬念。”[13] 

第三,粉丝社群对作品的宣传和推动。

截至2017年6月6日,百度“盗墓笔记吧”的关注者360多万,帖子一亿多条(参见图2)。虽然“鬼吹灯吧”也有49万多关注者,250多万帖子,相对还是少得多(参见图3)。笔者认为,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小说内在逻辑合理性等方面,《鬼吹灯》都比《盗墓笔记》略胜一筹,为何两者的粉丝量差别会如此大呢?除了宣传营销方面的原因外,可能还在于南派三叔一直在坚持写作,因而粉丝的黏性更强,也由此吸引了更多的粉丝群体。 

在新浪微博上,“南派三叔”的粉丝达到1100多万(见图4)。尽管新浪微博的粉丝有一定的水分,但从粉丝的活跃度来说,总体粉丝数量不会太低。如6月2日更新的一条,转发近20万,评价6万多,点赞12万多(见图5)。

另外,与《盗墓笔记》相关的公众号也不少。公众号“南派三叔盗墓笔记”6月5日发布的一条《盗墓笔记重启·第一章 南京储物柜》阅读量截至6月6日已达6万多。历史文章的阅读量大多在四万以上。

从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用户之间的交往更具人际交往的特点。粉丝群体通过小说聚集在一起,不仅交流对作品的读后感,也交流价值观和人生体验。因为阅读的经历常常与他们的某段人生记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高中生活,比如失恋时光。

人们在贴吧里交流《盗墓笔记》中“让你印象最深的话”,“张起灵真的是个话唠”,也有自己写的关于《盗墓笔记》的诗,有配的画和动漫。还有粉丝其他形式的二次创作,比如对故事的改写和续写。人们也讲述自己的故事,在阅读《盗墓笔记》这些年后的人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遇到了什么样的人和事。微博下面的评论也是如此。

这样,粉丝就对作品和作者形成了很强的黏性,持续地关注作者新的作品,甚至关注作者的生活和新闻。在某种程度上,人们觉得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宿感。

庞大的粉丝群给《盗墓笔记》的跨媒体传播提供了基础。《盗墓笔记》的网络游戏、漫画、有声读物、广播剧、舞台剧、影视剧等具有强大的粉丝群体。这些粉丝,很大部分就来自于原来的小说读者,其他媒介的一些用户,则又转而对小说产生兴趣,由此互相促进,使得粉丝队伍不断壮大。当然,过程当中也会流失一些粉丝,但只要有新的话题出现,粉丝就会立刻汇聚起来。

以《盗墓笔记》的电影为例,尽管在技术上很不成功,如剧情缺乏内在逻辑,人物生硬,但仍获得了10亿票房的佳绩。“对于倒背小说如流的‘书粉’,片方似乎没有必要费神雕琢情节:在普通观众一头雾水之时,人数众多的粉丝观众理解剧情却不费吹灰之力,只有改编与原著不同之处能带给他们些许新鲜感。”[14]这或许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秘密。在电影中,吴邪与闷油瓶暧昧的恋情,则是为了满足粉丝让两人CP的愿望。

由此,从小说的内容到营销,到跨媒体的传播,粉丝社群都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围绕着《盗墓笔记》,粉丝得到的不仅是阅读和观赏的愉悦体验,更是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形成了网络小说作者和读者以及读者之间的非常独特的关系。

四、《盗墓笔记》等网络小说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网络小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着迅速的、互动性的传播,由此带来了小说内容上的一些新的特质。但与此同时,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首先,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小说内容着重于新鲜与刺激,思想性相对较弱。

除了前文提到的《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类小说之外,还有大量同类的作品出现,如《星际盗墓》《盗墓传奇》《盗墓风水师》《盗墓之王》《盗墓奇兵》《与盗墓有关的日子》等一系列盗墓小说。与其他类型的网络小说一样,一旦有作品走红,类似的作品一拥而上,复制和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

这一类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读者,与中国的墓葬文化传统有关,也与文物之风兴起有关,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故事情节的悬疑色彩,它所呈现的各种奇观效应。但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如审查制度、文化观念)背景之下,这一类小说必然面临着道德、法律的困境,从《鬼吹灯》中已经很明显地看到,作者是如何费力地将盗墓美化为“爱国”“保护文物”的行为,又是如何努力地将墓室中的各种奇怪现象用自然科学来进行解释。《盗墓笔记》也尽量地避免触及红线。但小说一味追求新鲜性、刺激性,其中存在大量血腥、恐怖的场面,缺乏人文关怀和现代生命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这不能不说是文学上的一种倒退。

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发现,内容粗糙、结构冗长成为网络小说的一种通病。这也与之前提到的传播方式有关:为了多赚稿费,增加点击率,更新速度很快,很多内容并未经过精心的思考和琢磨,甚至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在吸引到一定的粉丝群之后,作品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品牌,作者需要不断地将之进行推进,因而长达数百万字的作品比比皆是,其中难免充斥大量的信息垃圾。

其次,虽然粉丝的互动对作品有着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对内容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

粉丝的不断催促,促进了作者进行更新,但也可能导致作品更加急功近利。而作者为了迎合读者的兴趣,对作品的内容不断进行调整,这会让作品充满了媚俗的倾向。如今,网络小说写作的欲望化、情绪化书写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它将现代人对金钱、物质、美貌等的欲望赤裸裸呈现出来,并进一步加以激发。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读者的过激语言也可能导致对作者的伤害,使一些原本比较优秀的作者停止写作。作者在互联网中写作,与读者进行直接的交流,这对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再次,尽管有互联网的优势,但很多网络小说并未充分利用超媒体写作的优势。

在小说中,作者可能会使用一些网络的符号、语言、表达方式,或者粘贴图片,配上漫画和音乐等,但如何使文字与音乐、画面更好地融合,成为故事叙述的有机整体,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又如,超文本的写作相对较少。原因可能在于,这种写作方式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也需要作者熟练掌握全媒体的技能,以及综合的才能。

最早的超文本小说是乔伊斯在1987年发布的《下午,一个故事》,他在作品每页的底部加入链接按钮,使得小说发展的情节出现了多种选择。之后,美国作家史都尔·摩斯洛坡创作《胜利花园》将链接放在文中,可以让读者更自由地选择情节。在网络时代,这一技术更容易实现,它使作品处于一种打开的状态,引向各种可能性,并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但是国内的网络小说,这方面的尝试相对较少。

也就是说,如今,网络小说更多仍是局限于文字的使用,在多媒体、超文本等技术方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依赖于网络新媒体传播的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媒体在网络小说的创作中,不止起着传播载体的作用,更深刻地影响着传播的内容。作品的情节的曲折,大量悬疑的设置,文字的简单易懂等,都是为了适应读者手机或电脑屏幕阅读的需求。与此同时,读者与作者的互动,粉丝群体的形成,对作品的生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网络小说高质量的较少,思想性缺乏、媚俗现象严重等问题也值得我们的关注,其对网络多媒体、超文本等的尝试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M.H 艾布拉姆斯著 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牛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

[2] 李玉臣.由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引发对艺术媒介的理论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12—15.

[3] 马歇尔·麦克卢汉著 何道宽译.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4] 匡文波.关于新媒体核心概念的厘清新闻爱好者[J].2012.10(上半月):32—34.

[5] 唐迎欣.网络文学及其批评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204.

[6] 网络小说作家收入排行榜 唐家三少收入过亿 https://www.phb123.com/renwu/zuojia/6605.html 2016

[7] 易斌 贾松林 冷选英.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 河北科技图苑, 2015.9: 84—86 转76.

[8]尹春芳.深圳:谁在用手机阅读?[N]. 深圳特区报,2011 .07.29( B09 版).

[9] [美]尼尔·波兹曼著 章艳译. 娱乐至死[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 

[10] 南派三叔.盗墓笔记(壹)[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66.

[11] 南派三叔谈《盗墓笔记》:创作之初只想试试读者的反应, 半岛晨报, 2014.06.16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6-16/6283593.shtml

[12] 布洛克曼著 汪仲等译.未来英雄[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43.

[13] “南派三叔”做客开心访谈 解密《盗墓笔记》背后的故事, 大河网 2012.02.17 http://news.dahe.cn/2012/02-17/101107978.html

[14] 陈子丰. 百家论艺 《盗墓笔记》:景观化的“粉丝电影[N]. 中国艺术报,2016 08 .12 (007版).

倪海燕,肇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