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地市文讯

2018年广东青年作家创作培训班学习侧记

——一次翱翔文学殿堂之旅

更新时间:2018-06-04 来源:中山日报

2018年广东青年作家创作培训班于5月28日顺利结束,来自省内外的70名学员聆听了九位老师的精彩讲课,中山选派了25名作家参与了这场翱翔文学殿堂之旅。经过五天的学习,中山作家深刻认识到文学的责任和担当,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以及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本次培训班授课内容十分具有针对性,课程包括:王山的“新时代与文学的空间”,钟红明的“作品的辨识度”,吴玄的“二十世纪文学遗产”,文学评论家、珠江学者、暨南大学教授贺仲明的“论文学的思想”,《散文海外版》主编王燕的“散文的魅力”,《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顾建平的“优秀作家与理想读者”,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的“永远的诗歌精神与当下的诗性修养”,《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的“新面向新写作”,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的“一个理想的写作者”。本报记者在此萃取了其中的精彩观点。

王山:作家要有责任和担当

《中国作家》主编王山在讲授“新时代与文学的空间”一课中谈到了文学创作的初心,即中国文学一直延续下来的“文以载道”。课堂上,王山着重围绕作家如何才能写出好作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天才作家等问题来展开 。他认为,一个作者的责任、担当需要有文学的精神和态度来完成,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学的丰富性、复杂性和人性的东西,处理好“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能只凭一种热情写作。写作除了天赋,也与个人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有关。文学不能简单的划分为“对”与“错”、“好”与“坏”,作品应该由读者自己去理解和判断。好的作品,不仅会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具有哲理性、思想性和社会价值。

钟红明:好小说“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收获》副主编钟红明给学员们分享了“作品的辨识度”。她从创作短篇小说谈起,以编辑的眼光来辨识作品。她说,写作呈现的是作者内心的秘密,好小说是“始于情感,终于人物”,当然,有没有亮点,也是评判好作品的标准。如何结尾?好小说结尾的关键是看情节、人物的心理或性格有没有突然的转变,而小说背后所隐含的思想也非常重要。最后,钟老师对青年作家提出了“从写熟悉的生活开始”、“有意识地显示写作功夫”、“要锤炼自己的语言”、“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等几方面的创作建议。特别是语言,要避免陈词滥调,避免太多的形容词,更不能过度使用方言。

吴玄:意识流写作的四个特征

《西湖》主编吴玄主讲“二十世纪文学遗产”一课。他从二十世纪小说创作的演变谈起,从象征主义到意象派,从表现主义到意识流,向我们阐述了一场又一场文学革命。他还谈到个人叙事和宏大叙事的区别、全知叙事与限知叙事的变化、外部叙事与内部叙事的转化;也谈到意识流的写法和特征、新小说的诞生过程,以及先锋文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他谈到意识流写作的特征:一是以人的意识为中心;二是用心理时间来结构小说;三是展开自由联想;四是采用限知叙事的视觉。

贺仲明:好作品应有文学思想

文学评论家、珠江学者、暨南大学教授贺仲明主讲“论文学的思想”。他认为好作品不仅要有艺术标准,更要有文学思想。

一般情况下,作家创作都离不开自我,写的都是自己感受最深的生活。什么是文学思想?贺老师说,人的角度和美的角度是文学思想的根本,而文学思想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作品有没有深度和高度,有没有新颖的视角,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启迪等等。文学思想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个人层次的思考,二是国家、民族层面上的思考,三是人类命运的思考。如何抵达文学的思想?贺老师认为这与作家的生活体验、创作视野和对哲学的认识程度有关。他告诉我们,一个作家不能局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创作,也不能过于自恋,要经得起各种批评。关于读书,他建议我们多读一些哲学史书籍,不要只读文学书籍;读书不仅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更能开阔思想视野,提升哲学高度。

王燕:作家需要保持一颗童心

《散文海外版》主编王燕讲授“散文的魅力”。她从选题材入手,向我们传授了乡村题材、自然写作题材、人物命运题材、家族命运题材、游记题材的创作方式。就每一种题材,她都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一些相关作家作品,根据他们的写作特点,让学员去学习、领悟和借鉴。她还说,一个作家要保持一颗童心,只有保持童心,你才能写出明净的东西。同时,她认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写作时除了要看到更深的东西外,语言也显得非常重要,散文的语言可代表写作者的个人风格,比如余秋雨、周晓枫等作家的语言,都相当精致、优美。她建议学员从写自己熟悉的东西着手,多读散文名家的作品。

顾建平:优秀的作家也是理想的读者

《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顾建平讲授的是“优秀作家与理想读者”。首先,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同时也要做一个理想的读者。 作为一个书写者,除了生活阅历,知识储备量也非常重要,如果不读书,不读有用的书,创作就会显得异常困难。关于读书, 散文家余秋雨说过两句话,一句是: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而阅读是锻铸生命质量的重要一环;另一句是:读与写是一种天然的吐纳关系。这两句话正切合了顾建平的授课主题 。顾建平说,真正的阅读能拓宽生命的广度和生命的密度。写作者的阅读应该与普通读者的阅读有所不同,一是要在深度的阅读中建立自己的文学标准;二是阅读的目的是认识自己和确定自己的写作道路。 他提醒大家碰到好书应当反复读。同时,他也详细讲解了阅读各种文体的方式,如阅读小说时,读者应保持好奇心,二是要看作者怎么写;如读散文时,要知道作者的见解、立场,读出文中的信息和感觉。他最后说,一个人时间有限,要有效地读书,读好书。

叶延滨:诗歌创作应表达真情实感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讲授的“永远的诗歌精神与当下的诗性修养”一课也颇为耐人寻味。他从新诗产生的缘由讲起,说到新时期诗歌的两大变化,一是传媒的变化,二是学院派逐渐成长。两个变化,让诗歌进入空前繁荣又空前混乱的现状。

诗歌的底线和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叶延滨从以下几点阐述:一是诗歌的本源和起因。他诗歌注重的是向人传达感情,而真情实感、有感而发正是诗歌的特点。二是写作姿态。他认为诗歌创作就是让人向前看,它需要诗人的想象,而想象力是诗人的天赋。三是诗歌是生命的开拓。写作是人类独有的才华,是造就灵魂的方式;写作也是写作者内心修炼的过程,如果一个诗人能创作出一首能够传唱的诗歌,那么他的生命、他的诗歌精神、他的内心修炼就能得出正果。写诗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心印在纸上给自己看,所以诗人是人类的良心,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梁鸿鹰:想象力是写作的动力与能力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为我们讲授了“新面向新写作”一课。他首先谈到文学与青年都有一种“偏爱”的关系,认为文学能释放青春的魅力,青春也会在文学中闪光。如曹禺、普希金、聂鲁达、郁达夫等等,他们都是在青春时期就闪耀着文学的光芒。一个作家,要有敏感、好奇、天真的心,而且富有想象力。 想象力不一定是个人经验的直接产物,作家凭借想象,能够给予文学一个赋形,它是写作的动力,也是写作的能力。

我们该怎样认识文学?梁鸿鹰说文学的外在形式首先是语言,作家经由语言诉诸想象,没有画面、影像、音乐那么直观。作家就是一个讲故事、摆弄文字的人,他将经验、欲望表达出来,而表达出来的东西,既属于个人,也属于他人,文学是一种分享。文学也是一种“象征”,它具有非命题性,往往不做逻辑性的必然与非必然的肯定或否定。文学不是口号标语式的概念宣泄, 文学更多的表现是个人的理想追求、人生的苦痛与遗憾;文学面向人的精神空间,而人的精神空间是无限广大的,需要文学从容面对。 最后,他谈到文学的用处:文学是人与人最好的交流方式,文学是对作家智力的考验。

谢有顺:写作者需不断向深处挖掘

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讲授“一个理想的写作者”,谈到三个方面:一是要把自己磨得足够尖锐。他说创作就是要让人家能感受到你的存在,在写作中更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力量,最好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块创作领地,且领地越小越好,这样才能便于自己深挖掘。要把自己磨得足够尖锐,除了入口要小,还要花笨功夫,同时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二是语言是最高的写作标准。谢老师说,一个人的语言如何,就能反映一个作家的成就,说到底,写作就是语言的艺术,而文学就是借由语言来创造一个世界,所以语言既有魔力又有魅力。谢老师还提到现实生活中有三种作家:一种作家复制世界,一种作家解释世界,还有一种作家创造世界。因此,艺术是创造出来的,而不重复就是文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文学的尊严。创作就是要求作家贴着人物写,贴着语言写。语言的风格就是一个人的写作风格,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认识一个作家。

三是要做灵魂的魔法师。谢有顺引用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作家有两种生命,一个生命在自我表层,一个生命在更内在的我。第二句话是:作家有两种生活,一种是时间意义上的生活,一种是价值意义的生活。由此联系到一个作家的写作,主要看作家完成了什么。最后,他建议写作者:写作时要深一点、再深一点、再追问一点,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