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获奖作品推介(三):《袁隆平的世界》

更新时间:2018-06-11 来源:广东文坛

微信图片_20180605104445.jpg

●作者简介

陈启文,现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创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河床》《梦城》《江州义门》、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大河上下》《袁隆平的世界》等20余部。中篇小说《逆着时光的乡井》入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终评,《共和国粮食报告》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终评,《命脉》入选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提名作品。

●内容推介

大型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由能驾驭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担纲写作,作者经过历时三年的田野调查与跟踪采访,以全球视野的高度、文学的笔法、科学的精神进行创作,还原一个真实的、伟大的袁隆平。他甚至找出了袁隆平的出生证明,搞清楚了袁老自己都不清楚的出生日期,还发现袁老的接生医生是著名妇科专家林巧稚!在《袁隆平的世界》里,有袁隆平“刚果布式的笑容”,有40℃高温下稻田的芬芳,有袁隆平青年时代刻骨铭心的初恋,有饥饿的小提琴,有团队探索的艰辛和喜悦,有杂交水稻科学探索历程的第一次公开,有转基因疑云的辨析与厘清……但本书的叙述重点不在于讲述他有多苦多累的励志故事,而是把与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直接有关的科技问题,尽可能清晰而透彻地呈现出来,所有的叙述尽可能经得住科学检验和历史考验。作品全面、真实、深刻地展现袁隆平为科学奋斗的伟大历程,深度展现了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从而创造了这一题材领域的巅峰之作,被誉为“迄今最为权威的袁隆平传记”。

●名家点评

陈启文的报告文学的亮点在于他的田野调查。只有这样,作者才能充分地熟稔对象,把握对象,内化对象,从而形成具有独特个人性的叙事方式与话语。《袁隆平的世界》以超出同类书的视野与思考,在汪洋恣肆的才情与缜密严谨的理性交融里让文学与科学淬火,锻造出了这样一部与主人公同为高山仰止的时代报告。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建明 

《袁隆平的世界》是一部社会人生信息和科学内容密度非常强的作品。我在这里感受到陈启文走向客观真实的独立性格,也在这里清楚地感受到他富有将社会人生以至科学对象文学生动感知表达的本领,还在这里感受到文学一旦与伟大崇高和纯洁智慧的人物交融,必然会焕发出超越世俗功利的巨大感染力量等不少独有的内容。

 ——著名评论家 李炳银 

善于驾驭重大民生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在新奉献的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中取得的成功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精神海拔高,二是跨界贯穿通,三是人物还原真。三点互有区别,但都系于作家的写作秉持。

 —— 著名评论家 范咏戈 

●精华选读

这条通往稻田的路,在长沙东郊马坡岭的树木与田野间转弯抹角,我用脚步反复量过,从头到尾最多也就一公里多吧,但每次往这路上一走,又感觉特别漫长,这与我追踪的一个身影有关,他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大半辈子了。“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带着特有的袁隆平式幽默,却也透出一股倔强的认真劲儿。

天增岁月人增寿,2016年,他老人家八十七岁了。“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仔细一想,他还真与陆放翁有某些相似之处,放达,乐观,老而弥坚。如果说陆游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的艺术高度,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无疑也达到了同代科学家难以企及的科学高度。他有放翁放达的一面,却没有放翁诗中的嗟老叹衰。兴许是多年来训练有素,哪怕走在狭窄的田埂上,他的脚步也很有节奏感。

当我由衷赞叹他身体好时,他一点也不谦虚,“在这样稻田里工作,一定能长命百岁!”

一条路在他的脚下延伸着,仿佛一生都在抵达之中。我亦步亦趋地跟在他身后,一直在琢磨,那一直支撑着他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你若问他,他便笑道:“这还真是很难说,我自己都不晓得,应该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可能也和我的性格有关吧,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要挑战自己,想能有更多的突破,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此时,小暑已过,大暑将至,在火炉长沙,正值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三伏天,这季节最好是“伏”在家中,静静地享受阴凉与清福。眼前这位老人不是没有这个福分,却没有这样的享受,那田里的稻禾像他的命根子一样牵肠挂肚啊。

偌大一片稻田,在一座省城已经十分鲜见了。这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的试验田。一位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世界其实就在稻田里,这是他生活的全部重心,甚至是世界的中心。

袁老弯着腰,把头长久地栽在禾丛里,那古铜色的脸上绿光摇曳,连汗珠子也是绿色的。一个老农与稻禾之间发生的轻微碰触声,忽然触动了我记忆中的一个暗设机关,他这模样让我蓦地想起了我最熟悉的一个老农,那是我那种了一辈子稻子的父亲。怎么看,眼前这位老人,就像是我那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农田里耕耘了一辈子的农民父亲啊!

不是像,他老人家就是这样说的:“其实我就是一个在田里种了一辈子稻子的农民!”

诚然,他又绝非我父亲那样的普通农民,这样一位依然健在的人,早已提前进入了民间信仰,在无数吃饱了肚子的老百姓心中,他就是一个当代神农,一个活生生的“米菩萨”。这可让他犯难了,他一听这话就连连摆手说:“不敢当,实在不敢当啊,菩萨老百姓心中是能救苦救难的,我又何德何能,我不过是中国稻田里的一介农民而已。”可他越是这样低调地为人处世,那些对他感恩戴德的农民越是觉得这样委屈了他老人家。于是,便有了一个农民为袁隆平塑像的故事。那是一个被反复讲述、过度诠释的故事,但很多人都在突出强调事情的表面,却忽略了存在于事物背后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