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自定义类别 > 海上丝绸之路文学发展论坛 > 广州形象

广州新中轴是怎么“长”出来的?让这些人为你“剧透”一波

更新时间:2018-11-11 来源:广州参考

微信图片_20181111203807.jpg

四十年的建设中,老城区历久弥坚,新区的商业中心也如春笋般节节拔高,新的城市中轴线搭建起了广州的脊梁。

建设一座城市非一日可毕,一座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更是人类的自然选择。迥异自然条件下会生长出各具特色的人文环境,两者在历史长河中合力撑起了一座城市的气质。

正是珠江沿岸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源源不尽的生命和动力,也赋予了老广们无限的文化创造力。而作为中国南部最重要的对外港口和开放最前沿,广州在改革开放伊始便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四十年的建设中,老城区历久弥坚,新区的商业中心也如春笋般节节拔高,新的城市中轴线搭建起了广州的脊梁。

“向未来出发——我与改革开放的广州故事会”系列专题报道第四期,五位亲身见证和参与广州规划的大咖,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广州的规划和建设故事进行分享。

微信图片_20181111203811.jpg

一座老城凭何"生猛"千年?

无论是作为老广州灵魂的越秀、荔湾区,还是代表着过去二十年来广州腾飞的天河珠江新城,都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石。在过去几十年广州这座南国城市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城市活力。

如今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富足,腰包也一天天鼓起来,而让广州得以保存活力的秘诀是什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慧明认为,正是因为广州兼具气度、深度和风度,才能保持长久的朝气蓬勃。

微信图片_20181111203815.jpg

黄慧明还有另外一重身份:改革开放的"同龄人"。"1980、1990、2000和2010年,我成长的四个时期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1978年黄慧明出生于南昌市郊,1995年高考后,他考取了中山大学。带着对城市向往,黄慧明踏上了广州这片热土。

"广州包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市民的精神面貌给我印象很深,“2000年黄慧明进入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所在团队只有4个人,当时广州正快速发展,重大项目亟待落地。虽然团队规模很小,而且都很年轻,但是黄慧明回想起那段时间,大家都是干劲十足,加班画图纸是常事。"一周至少通宵两次。"

他参与的首个项目是科学城规划,为了看丘陵植被环境,黄慧明跟着工程师一道冒雨考察,后来无论是对于老区如荔枝湾、东濠涌等的改造和重新规划,还是对于白云新城、亚运等新地标的设计,黄慧明都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广州的本地特色。"所有的设计和改造都是由广州深厚底蕴决定的。"

2010年后,广州城市发展趋于成熟稳定。"这时我的项目开始更偏向于文化社区和深层次的思考。"2018年开始黄慧明承担起了2035年广州建设规划的主导工作。

"广州还有一个重要的国际内涵。"黄慧明说,"据统计现今全球华侨中有三分之二自粤语系地区,而这对于广州这座岭南文化重镇来说是宝贵资源,利用粤语的文化带动对外交往,进而建设国际文化名城。"

珠江新城双子塔的"前世今生"

如今珠江新城已是广州天河区CBD的主要组成部分,东塔西塔交相辉映,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都散发着特有的魅力。而在二十年前,珠江新城一带还是偏远的市郊。能在短时间内崛起为城市的新中轴,其中离不开设计者的苦心经营。而作为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简称西塔)、富力中心大厦等建筑的设计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回忆起了其中的曲折。

微信图片_20181111203819.jpg

上世纪80年代,天河区规模渐显成色,但珠江新城一带还属于铁皮房堆积的市郊,直到1997年这块区域才重新得以规划。新规划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设定商业区,还增加了大约80万的住宅。

不过珠江新城真正"腾飞"还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我们耳熟能详的西塔、富力中心等大型建筑都是从那时开始被正式提出。

在参与投标东、西两塔设计方案期间,倪阳的初衷是做成高度、外形设计完全一致的双子塔,在中轴线两侧形成呼应,这种大胆设计在世界范围都没有先例,然而后期由于香港地区的资本和设计师的介入,最终东西塔被呈现为阴阳呼应的两种不同造型。

这也成了倪明心里的遗憾。不过在西塔设计中,也正是倪阳提出让西塔的两面朝向珠江,这个意见最终被采纳。"城市景观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合理的建筑设计能够展现更加有立体感的城市景观。"倪阳说。而后倪阳还陆续参与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国内大型项目的设计。

"我非常幸运能来广州,满街的人都是匆匆而积极,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最新潮的服装也只会出现在广州街头。"倪阳说,"这座城市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改革开放气息。珠江新城已经成为了恢弘的‘城市客厅’,坐镇城市中轴线,招待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旅人。"

让广州中轴线自己"长"出来

"广州中轴线生长于市民的自然选择,是建立在广州人对自然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广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潘安说道。

微信图片_20181111203822.jpg

1991年,在西安结束了两年教师生涯,为了追求自己的博士梦,潘安来到广州,毕业后他便投入到广州建设当中。"广州是一座缺少矫揉造作的城市。不施粉黛,质朴随性,还有很强的包容性。"潘安说。

1998年,面对如何平衡经济与环境这一问题,广州着力拆除违章建筑物,恢复绿化,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不过质疑声普遍存在,光依靠拆除违章建筑就可以改善生态?不过这个决定并非盲目,广州主攻109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环境恶化地点,铲除违章恢复绿化,规范道路。随之而来的便是补充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这些成果是广州人尊重城市秩序,尊重科学规律,尊重空间法制,尊重客观环境的回报。"潘安说道。

"广州人的市民素质和城市成熟度在城市建设历史中展现过光彩。"潘安进一步举出例子,"天河体育中心和珠江新城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团队规划的两个项目,然而最后它们遥相呼应,自然搭建成了城市的新轴线。"

变迁历史里藏着一代人的青春

六十年一甲子,也正是原广东省高教厅厅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原教授、博导许学强在广州度过的时间。1958年,他从湖北考入了中山大学。“新生报到前几天我便到了广州,看着郁郁葱葱、古色古香的校园,我便决心扎根下来。”许学强说。

微信图片_20181111203825.jpg

改革开放四十年里,许学强亲身参与到广州的飞速建设。“作为一名地理学者,非常荣幸能为这座千年商都尽一份力。”

1961年,广州开始编制第11版城市总体规划,许学强第一次以学生身份参与的广州城市规划。而在以后的改革开放后的规划中他更是没有缺席。

1983年许学强主持编制增城县域规划,提出将增城建设为广州卫星城,并划定了南、北、中的空间结构,此方案在2003年被进一步明确为南部发展制造业,中部发展生活与文化区,北部为生态旅游区的格局。1987年广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许学强提出规划应重点考虑自然资源、现有基础和新的机遇,提出建立中心城市、卫星城、小城镇相结合的城镇体系,沿珠江成组团式向东、向南发展的空间格局。1994年编制《珠三角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的同时,许学强更是担任起专家大组组长的职责。2000年许学强又带领中山大学参与广州概念规划方案竞赛,为该板规划最终成功贡献了力量。

“在多次规划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规划,并借着亚运会等等大型项目的契机,让整个城市发展起来了。”许学强说。

“广州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随着粵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广州将由国家级重点中心城市向全球城市、更高层次的全球城市发展,城市地位不断提高。不过作为广大市民更希望广州继续发扬开放、包容、多元、务实创新的文化传统,建设成宜居,宜业的美丽城市。”许学强说。

许学强同样是一名勤勉的大学教师。在担任省高等教育厅厅长的那几年,许学强身兼着多个职务,仍坚持每周四晚与学生们探讨学术。他向城市规划行业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在他的带动下,城市规划行业也越发重视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融合。

建造一座可以对话的城市

1996年何艳玲来到了广州,她首先接触的便是火车站,那时南下淘金热正盛,繁荣的背后有治理的困难。在过去四十年,从广州火车站,到广州东站和南站,何艳玲见证了以火车站为缩影的广州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断蜕变。

微信图片_20181111203829.jpg

过去四十年广州发展,何艳玲认为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广州开放的对话环境。"广州市民公共参与精神非常强。"何艳玲认为不少政策的制定都是建立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比如职能部门会出来摆摊听取意见。此外媒体也扮演者重要角色。"

如今她担任着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导,做的是城市建设中政府的角色研究。"政府应该是一个引领者。"何艳玲说,"在广州政府偏向服务,甘愿为人民排忧解难,便民的善行会积攒为城市的优势。"

而对于未来的发展,何艳玲认为广州应当更加开放,"在新媒体时代,广州需要利用好媒体,将我们的文化底蕴传承下去,建立更好的城市形象,从而集聚非常优秀的产业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