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会员新书架

汤惠群 | 《北江疍家人》

更新时间:2019-01-21 来源:广东作家网

1548052802.png

散文集:《北江疍家人》  定价:28.00元

作者:汤惠群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126-6269-8

时间:2018年4月

内容简介:疍家人,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片地,长年漂泊江河之间的“遗民”部落,是岭南区域一种独特的人类发展史现象。“北江疍家人”不同于长江流域的渔家,也不同于闽南粤东一带的渔民,活跃于珠三角及粤北粤西的疍家,可能是秦汉历史变迁中被驱逐的“南越遗民”。

《北江疍家人》是系列散文,共28篇。作者以诗人细腻的笔触与散文写作的真实性,对笔下那些疍家人的个人历史、生活变迁进行抒写,呈现一幅幅真实的疍家人生活画图。既有过去的凄凉与苦痛,也有在今天社会变革中所获得的幸福生活。

这是极少人涉猎的文学题材,作者能用独特的视野和颖悟,以自己的行走与实地采写开拓这类文学创作领域,实属难得。

作者简介:汤惠群,女,笔名可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清远诗社副社长,清远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清城区作家协会主席。

出版诗歌集《哭泣的玫瑰》、《行走云水间》,散文集《淡淡野菊香》、《北江疍家人》。诗歌、散文散见于国内外报刊杂志。

序一

立足本土  积健为雄

——读汤惠群《北江疍家人》断想

杨振林

读完汤惠群的《北江疍家人之二•黄妹》,马上想到她的整个“北江疍家人”系列散文创作。计划30余篇,到去年底已完成大半。以她深入采访所掌握的丰富素材和良好的创作状态,这个系列的写作,快杀青了吧?

细节决定成败,散文尤是。精彩的细节不仅决定了散文的可读性,更体现作者的思想水平,也就是文化高度。《黄妹》和我读过的其他十多篇“北江疍家人”系列散文一样,细节的描写很成功。童谣“对歌”透露出疍家女人的幽默与抗争精神;婚俗描写把疍家人生活的欢乐、无奈与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前选取黄妹老人的一段话,似乎不见细节描写,但疍家人充满亮色的新生活场景,就在眼前浮现。

在以文化强省为主题的省委十届七次会议上,我记住了一句话:“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因为我认为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业余作家的座右铭,也许还因为是我此前已经开始推进“本土原创”计划的缘故。

立足本土文化而创作,素材积累优势明显,深潜默识之后,势必带来思想的感悟,产生灵感的火花。疍家题材,似乎从来不是清远创作的热门题材,汤惠群却以独特的视野和颖悟,采用大型系列散文的形式写出了大型作品,可谓积土成山、积健为雄。题材固然有大小之分,小题材写出有高度的佳作,也是一种“仰望”。  

谨以此篇代序。

(杨振林 作家  诗人  清远市艺术研究室主任  清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

序二

北江  承载疍家人血与泪

——读汤惠群散文《北江疍家人》

詹海林

窗外,一场又一场暴雨刚刚过去,到处出现水浸街,江水风大浪大,渡轮停航。如果在早前,江上的特殊居民——疍家,又将面临一场生死考验。幸亏,今天他们都上岸居住去了,不再和鱼鳖为邻。

在这样的天气里,阅读汤惠群的散文《水妹姐》、《黄妹》等《北江疍家人》系列,深有感触。黄妹是北江上的疍家人,1966年之前,都居住在北江的船上,捕鱼载客送货为业,饱受生活的困苦。他们祖祖辈辈在狭小的船上,生儿育女,把命运交给风浪安排,唯祈求平安度过每一天。

水妹和黄妹都是撑篙女,关于北江的河流,明未清初三大家之一的著名诗人屈大均有这样的描写:"不妨滩石乱,谿女解篙舟。舟似腰肢折,篙随瀑布流。水声惊万壑,林气似三秋。风小帆频落,沿洄未免愁。"(《舟上连州其七》)。

谿女,就是疍家撑篙女。北江水急礁石多,稍有不慎,就会舟毁人亡。水妹、黄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后来成了人妻人母,她们笑呵呵的外表之下,掩藏了多少生活的艰辛和磨难!这样的老人是非常可敬的,所以在汤惠群的笔下,出现了这样一个个文学的典型。她们是贤妻良母,是生命的强者,像一株株江边的松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笑对浩荡江流,粗糙而勇敢地活着,不求奢华,不慕富贵,粗茶淡饭虽苦犹甘。尽管这样,厄运还是降临到水妹、黄妹一家。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飞机轰炸北江航道,驾驶小木舟在江上捕鱼的黄妹、黄妹父亲和弟弟等亲人被炸弹炸中身亡!多么惨痛的记忆!回首往事,该如何摧心伤肝!但是,活着的人始终要抹去不幸和伤痛,继续把苦日子过下去。年青的水妹、黄妹嫁给了丈夫水生哥、虾哥,风雨飘摇之中生儿育女,延续了生命的神话。

汤惠群成功刻画了水妹、黄妹这些主角的内心世界,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也令读者开启了眼界,了解到北江人的血泪史,以及一条河流的鮮活和大气。

掩卷沉思,不胜唏嘘!权当为序。

(詹海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书画家。广州市番禺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序三:

疍家文化的打捞者

——《黄妹》与本土文化之关注

何群贤

疍家文化是清远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北江穿城而过,清远人对这条江有着缠绵不绝的感情和生活依赖。黄妹如是,汤惠群如是。疍家人早已脱离“苦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很多疍家人像黄妹一样,只能在某个美好日子的拐角处,回味一下逝去的岁月。而对于汤惠群这位作家来说,对疍家文化的打捞却正在路上。

《黄妹》,我以为是其疍家系列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无疑属于现实题材。现实题材的写作对于作家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如何观察生活现象、处理生活素材,如何展开想象的翅膀,如何提炼主题与升华境界,都需要灵气,更需要扎实的基本功。《黄妹》在浓烈的疍家婚嫁风情、独特的船家生活展现上,匠心独运,水乡气息扑面而来,营造出沧桑的厚重。特别是开篇的歌谣,中间的抑扬转折、迷阵重重,以及结尾的呼应,俱见功力。掩卷回味之余,时见灵光闪烁。

  疍家文化为清远这座城增添了巨大的、永恒的魅力。北江是疍家文化的容器,所容纳、承载的生活比容器自身更重要。汤惠群虽长在北江边,但和大多数清远人一样,只是江上的过客。汤惠群的这篇《黄妹》是采访实录的美化,既还原了疍家人“咸水海”中的温情,又突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活感恩,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公共性是优秀作品得以普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一己悲欢的作品,自然有其个性,也仅是魅力之所系。汤惠群的《黄妹》做到了。同时,我认为《黄妹》体现了汤惠群对本土文化的深切关注。

我期待,汤惠群打捞更多的疍家优秀文化,创作更多的本土题材作品。

(何群贤  《飞霞》文学杂志主编,清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书评:

给北江疍家人立了一块碑

曾纪勇

2014年初,汤惠群对我说,她写了三篇关于白庙渔村疍家人的文章。我说,给我看一下。我看完这三篇文章之后,有一种欣喜的感觉,觉得有本土的鲜明特色,有新意,有必要挖掘、传播本地疍家文化。然后,我对汤惠群说了我的这种欣喜感觉,并且表示支持她继续写关于疍家人的文章。很快,我在清城区文联主办的《峡江文艺》杂志,开设了一个栏目“疍家故事”,同时刊登了这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就是刚出版的汤惠群著作《北江疍家人》里面的前三篇文章《水妹姐》《黄妹》《何八水》。

《北江疍家人》这本书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第一印象,这是一本故事书。这本书28篇文章,都是讲北江疍家人的故事。其中,有24篇文章,每一篇文章主要讲一个人的命运故事。通过讲述一个人的故事,展现家庭,表现时代,展示社会。这些故事生动感人,有些故事震撼心灵,很有小说的味道。

第二印象,这本书给北江疍家人立了一块碑。这块碑,凝聚了北江疍家人的血泪和智慧,展现了北江疍家人的酸甜苦辣和风俗习惯,表现了北江疍家人的艰苦不屈和与时俱进,彰显了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这是北江疍家人的坚守和逃离的矛盾结晶,这是疍家文化和岸上文化碰撞的结晶,这是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糅合的结晶,这是作家汤惠群和北江疍家人思想拥抱的结晶!这块碑厚重,闪亮着!

但是,这本书有的地方表达不够准确。比如,在《水妹姐》这篇文章的开头写道:“上无半片瓦,下无半寸土,祖祖辈辈在水上漂――食无时候,睡无窝口,疍家人就这样一辈子熬了。”这句话讲的主要是解放前疍家人的艰苦,但是文章后面没有补充交代清楚,容易造成误解。再比如,在《耕田女嫁水上郎》这篇文章写道:“花都那边蓄水了,水位上涨了,不是更多鱼打了吗?”实际上,北江没有经过花都。又比如,在《白庙渔村的前世今生》这篇文章写道“伦洲岛旁,清远北江四桥业已通车”,实际上,这不是四桥,而是五桥。

2018年9月8日

(曾纪勇:清远市评论家协会主席   清远市清城区文联主席)

为《北江疍家人》点赞

邵一飞

大作拜读,感觉很好,你接触到了关于当代疍民生存境况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用精巧质朴的短文记录了下来,兼具民族志、口述史之意味,功不可没。鸭司令、李总、梁伯、何六水、疍妹富婆、浮萍诸篇,人物之点染刻划颇具深度,黄妹诸篇融合了习俗因素,眼力独到。疍民这个群体行将消失,如能深入采集其各方面的活态资料,如歌谣、谚语、谜语、俚语、游戏、生活生产、工具用具、服饰、信仰、礼俗、社会交往等,应该会有所发现;疍民的历史,乃苦难之史,折射的是人性史之底线,若以文学的手法进行深度刻划,必将成为当代文学之珍品。你的才华和志趣,带给你优美的人生,江畔独酌,糊涂一女仙,我很佩服!

(邵一飞,中大博士)

“疍家人”填补了北江文学书写的一页空白

陈露

汤惠群发挥文学写作特长,对疍家文化展开书写。“疍家人”系列以鲜明的个体的生命经历表现了疍家人辛酸的历史以及这种独特“水文化”的遗存状况。水姐妹、黄妹、何八水、阿矮等一系列“疍家人”,在汤惠群笔下鲜活呈现。无论名字或生活经历,可谓处于“底层”的生命,然这些顽强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经历,他们人生的变化,他们情感色彩,均在作者细腻的书写与打磨下,异彩起来,鲜活而顽强。“晚上,渔火通明,岸上沙洲上,并排两支橹,玩新娘的男女群情高涌,一定要她和虾哥过‘独木桥’,‘桥’中相遇时还得把自己咬着的一颗糖果分一半给虾哥,然后相互转身走过独木桥。桥中相遇时,虾哥抱得是那么紧,那么紧,自己还是第一次和男人脸贴脸,身贴身,虾哥身上有一股浓浓的鱼儿清鲜,粗重的气息一呼一吸喷在脸上,暖暖的,痒痒的,弄得自己浑身燥热……呵呵,羞死人了!每当想到此,黄婆婆总是忍不住掩脸而笑,现在也一样,俺不住快乐,掩不住羞赧。两排整齐的假牙在粗壮的手指缝隙里,在朗朗的阳光下,闪闪发亮,头上全白的银丝也一颤一颤,充满笑意。”《黄妹》一文,我们可以透过作者的细腻描述看到这位黄婆婆的鲜活回忆。“临别时刻,我握着水生哥和水妹姐粗糙的大手,我真想拥抱着他们,一如拥抱我亲爱的父母一样。”在《水姐妹》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作者融情书写对象。作者采用故事叙说表达方式,为我们讲述了“疍家人”的历史。而这些散文,甚至可以弥补清远市,乃至北江流域“疍家人”文学书写的空白,由是更见珍贵。

(陈露,二级作家,清远市清新区文化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