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会员新书架

马忠 | 《“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

更新时间:2019-01-25 来源:广东作家网

微信图片_20190125114735.jpg

文学评论集:《“边缘”的活力:2007-2017》,定价:30元

作者:马忠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126-6269-8

时间:2018年4月

内容简介:全书分为8章46节,从形式之维、情感之维、思想之维、审美之维对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清远文学作了较系统地研究,在展示10年来地方文学的发展成就的同时,总结过去的经验和不足,以期为未来的发展寻求理论的指导。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极力避开个人的喜好和亲疏,没有让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脱节,也没有过多地使用学术名词或晦涩难懂的理论,力求使自己的文学批评和研究通俗易懂,既讲究学术的规范性、严谨性,又具有思想性、生动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马忠,生于七十年代,四川南江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2004年起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批评。出版有理论评论著作及诗集十余种。

李德南

大约是从2012年开始,我在《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上读到了马忠的不少文章,后来又陆续接触到他的《诗意的触摸》《文本与言说》《缪斯的守望与回归》《站在低处说话》等专著,觉得他所恪守的,是用一颗心灵去理解另一颗心灵的批评传统。他重视理论的滋养,却没有丝毫的学究气,而是在解读作家作品的过程中从容地说出个人对文学、人生和诸多社会现象的理解。他的清新、率性、热情的批评文字,还有诚恳、谦虚、认真的批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眼前的《“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这部新著,延续了马忠以往的批评风格,进一步凸显了他的批评理想,也更加证明了一点:马忠有能力立足于文学现场,和众多的作家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

《“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所论的范畴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评论等,涉及众多清远作家的作品。马忠所面对的,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写作群体,又是不同的文学体裁。以一己之力写作这样一本书,其难度不难想见。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诉诸普遍,而是诉诸个性、差异、独创、情感、情绪。因此,能否发现作家的真正个性、差异和独创之处,能够真正理解作品所传达的复杂的情感和幽微的情绪,是研究和批评的重要考量标准。《“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里对许多作家作品的解读都比较熨帖,马忠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他的创作经历大有关系。一个有过创作经历的人在介入批评实践时,往往会偏重审美发现,判断作品的得失时所持的往往也是艺术的尺度。马忠也不例外。也许是因为他为人谦逊、低调,具有包容精神,在面对风格多样的作家作品时,他总能迅速地发现这些作家的个性,把握到作品的优点。马忠是一位批评家,同时也是“美的发现者”。

马忠的方法论意识,也有助于他形成个人的批评风格和研究风格。面对这么庞大的写作群体,马忠首先注重的是细读作品,通过阅读的方式而置身于创作者的情景中,体会他们的情感状态,感受他们在生活世界与文学世界里的酸甜苦辣,借此来获得真切、细腻的感受。接着,在细读文本、移情思考的基础上,和作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精神对话。这样一种批评方法,和中国古典文论所强调的“知人论世”有相通之处。马忠曾以“站在低处说话”来定位自己的批评工作和话语实践,所谓的低处,“一指言说者我本人的身份属社会底层(打工者),二指言说远离学术话语中心,不惹人注目,甚至被忽视。”而关注作为地域意义上的清远文学,展现其“边缘的活力”,是“站在低处说话”的精神的延续,甚至是强化。正如他在本书的后记中所指出的,“地方文学也需要批评,不管这个地区的文学是不是中心,不管这些作家作品是不是能够进入文学史,是不是有资格成为博硕论文的课题。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我愿意为我所生活的这个地区的文学鼓与呼。”

“站在低处说话”,试图发现“边缘的活力”,其实也是相对那种高高在上的、指点江山式或教作家写作式的批评而言,是要让自己回归到与作者进行平等对话的位置上。而在真正进入对话的时刻,马忠又总能适时地将自己对文学的热情焕发出来。热情,这也是批评工作所不能缺少的重要成分。文学作品所传达的精神,所塑造的人物,所营造的氛围,是很难完全用知识和理论进行归类的,如法国著名批评家蒂博代所言:“才智只能完成批评的一半”。因此,面对文学作品所着力传达的感情、情绪,批评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才智,还得学会“用感情去判断感情”,因为“只有感情才能判断感情,把感人的东西让精神去做出判断,无异于让耳朵去判断颜色,让眼睛去判断和弦。”同样,只有当批评家有足够的热情,共鸣才有可能发生。另外,热情也需要有合适的载体,才能够更好地得到落实。对于马忠来说,具有诗性色彩的语言,独具匠心的比喻,都是他最终将自己的热情固化、艺术化的有效途径。《“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一书是专著,却也像马忠以往的批评文章一样,注重引入散文、随笔的笔法,写得率性、松弛,没有知识障、术语障,个人的心灵感悟和文本的学理阐释较为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另外,《“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一书,采用的是宏观论述和个案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在做了扎实的阐释工作以后,马忠对清远文坛已经有了属于他自己的总体理解。对于身边的作家作品,他有关注、阅读和言说的热情,同时,他又不无冷静地注意到清远文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以说,马忠既是一个好的对话者,也是一位自觉的建设者。不管是文学批评还是文学研究,无疑都需要这种的对话意识和建设意识。

我看重马忠的这种努力。

作为马忠的同行,我衷心祝愿他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长久,也祝福清远文学能够生生不息,气象日佳。

是为序。

(李德南,批评家、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