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杨黎光新作《家园》研讨会在京举行

更新时间:2019-02-22 来源:广东文坛

10月25日,著名作家杨黎光报告文学新作《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王国猛、深圳市罗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萍等领导,以及十余位文学专家共同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王山主持。

《家园》的作者杨黎光是高级记者,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当日因故未到现场,不过他写了一份正式的发言稿以表祝贺。他在贺信中说:“黎光本人是位哲思型的学者,本作品与他近年来创作的‘追寻近代中国现代化脚印’三部曲(《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横琴——对一个新三十年改革样本的五年观察与分析》《大国商帮——承载近代中国转型之重的粤商群体》)一脉相承,《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的每一章节都满盈着客观沉静的历史叙述与理性思辨的独特见解,从治理‘城市病’说开去,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乃至现代化进程有着鞭辟入里的探寻与思考,视野开阔,文思飞扬,剖析独到。这种对作品的思想性无止境地钻探与挖掘之精神,值得今天更多青年作家学习。”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在发言时,着重强调了杨黎光作品的思辨性和抒情性:“杨黎光先生报告文学有一个特点,充满了思辨,抒情性非常强,这也是报告文学的优点,而且他某种程度上接续了我们80年代报告文学的传统,对表现的对象,有自己思想传统。”

对于报告文学作家的“主体性”,吴义勤也做了解释:“实际上整个报告文学不是事件的堆积,而是思想线索的展开,逻辑思考的展开,这种思辨对报告文学非常重要。报告文学常常被事件淹没了作品以及作家的主体性,但是杨黎光的主体性不会被事件牵着走,不会被事件压倒,这使他的报告文学有独一无二的品质。”

对杨黎光作品的文学性,吴义勤也赞扬有加:“他的语言也很有个性色彩,很有冲击力,做到了思想性、文学性相得益彰。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作品,它的文学性可能排在第二位。而《家园》这个作品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处理得比较好,比较平衡,这也是为什么杨黎光先生的作品那么受欢迎,获得那么多奖的原因,是作品自身品质决定的。今天这个时代对报告文学有非常大的需求,一个好的作品还是由自身的品质来支撑的,这也给我们今天报告文学的写作带来了很多启示。”

《人民文学》主编、评论家施战军在发言中,着重从《家园》在文学刻画上的努力进行了点评:“杨黎光的报告文学作品非常独特,充满了诗的激情,同时又有哲理冷静的思考。更关键的一点,他对人物的感觉,对人本身的定位,对相关人物的说话、表情、动作等等的观察,在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家里面是看不到的,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创作。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报告文学作家,他写实的功力从最大的方面落实到最小的方面,落实落细,艺术功力是很罕见的。”

此外,从报告文学的“有用性”角度,施战军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报告文学和别的文学有一个区别,报告文学的有用性比一般的文体更强一些,更直接一些。杨黎光报告文学的特点是,既有有用性,同时在文学上具有一种超越单纯写实的艺术性,它的报告文学手艺非常好,所以作品里边有些词出现的时候,我感觉一点都不生硬。有这样的作家写这样一个作品,是此地的幸运,有这样的报告文学也是我们中国文学的幸运。”

最后,《家园》作者杨黎光发言感谢大家:“我从2008年开始,‘追寻近代中国现代化脚印’这个系列写了四本书。这个十年对我来说,一个字一个字在爬,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也在一天天老去,64岁了。思想上痛苦和精神上的追求之矛盾,不知道怎么安静下来,再去写什么。希望能写出有温度有责任的新作品,至少还能做一个有感激有温度的人。非常感谢大家,尤其我想感谢一下不知名的为这本书做过辛勤贡献的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