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第二届“桂城杯”诗歌奖获奖作品推介(二)

更新时间:2019-02-26 来源:广东文坛

《我带着辽阔的悲喜》

●作者简介

林馥娜,70后,作品发表、入选国内外多种刊物及选本。著有《我带着辽阔的悲喜》《旷野淘馥》等诗歌、理论、散文集7部,主编诗集2部。曾获国际潮人文学奖、《人民文学》诗赛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等诗歌、文学理论奖。中国作协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

本组诗题材呈现多样化,并根据主题的不同而创作出相应的,有别于其他的诗歌形式。而在思想核心上,作为一个诗写者与思想者,不但要有个体生命体验的呈现,更要有广阔的的视野,超越个体性别、时代,乃至历史的局限,故在题材选择、写作技艺和主题构思上,作者更注重与他者互换视域,使写作具有更厚实的深广度。在人民性(生活提炼与多维呈现)与精英性(承担与大局意识,价值追索)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和谐的状态。

●名家点评

林馥娜用女性的敏锐让修辞在诗中把深刻的内涵表达出来,即使是诗中的隐喻运用也非常贴切,让阅读者能在瞬间的阅读中感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是林馥娜诗歌里一个沉重的主题,她的表现冷静得让人惊讶。用朴素的语言把一种沉重轻轻地掂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头。怜悯、伤痛、悲愤甚至嘲讽批判的意蕴充满了字里行间,但又表现得不露声色,像一个历尽沧桑又深藏不露的老者,正是这种镇定和冷静的叙述方式让她的文字有了质感,有了力度和强度。

——吉狄马加(著名诗人)

因着当下的诗歌日益成为一种纸上的技艺、写作也正在成为一种养病的方式,通过诗歌,已经很难再唤醒人们对于生活和灵魂的信任。但我喜欢读林馥娜的诗,因为她的诗,是把一个真实的世界给人,把人心的温暖给人。她的写作,是用一种人性钻探另一种人性,用一个灵魂把另一个灵魂卷走。进入她那简明而沉着的语词世界,你会发现,生活即便灰暗,充满渣滓,我们依然有理由对现实和未来深怀信心——这就是诗歌中人性的力量。有人说,人性是铁,诗是钢,而林馥娜正是以诗歌写作的方式,展示出了自己坚硬的生存锋芒。她的写作,并非自我装饰和无病呻吟,相反,她是在用诗歌来修补自己生命中的残缺和软弱,并以此来扩大自己的胸襟以及她对苦难世界的同情。

 ——谢有顺(著名评论家)

女性主义诗歌曾经在中国诗坛掀起一股不小的浪潮,广东70后女诗人林馥娜就是其中涌现的优秀代表之一。她的诗歌从细腻的女性视角出发,体察女性在时代中的精神际遇与诸多困境,进而观照更为广阔的人群与世界,并时时回访内心的深邃之处,以优美清澈的语言构建复杂多义的诗意空间,诗学理论与创作并进,成就不可小觑。

 ——郑润良(青年批评家)

●精华选读

◎自我——他者

我把所有人当成另一个我。所有的我

行走着迥异的人生与相同的世道

 

有一个我遭遇暴雨

就有一个我邂逅晴天

 

这庞大又纯粹的我,宛若一首诗

快乐是一个词,悲伤也是一个词

 

每天,我用我的矛试验我的盾

以精神的远游行刺麻木的肉身

 

我带着辽阔的悲喜和一无所碍的心灵

带着无处不在的束缚与自由

 

在一隅之地闻惊雷

于万顷纷乱入清幽

 

而我,只是万物中最卑微的一员

不过是荼蘼的一缕经络,大千世界的一粒幼沙

◎娜拉——穿越剧

此刻,你于剧中

而不在几米的拐角,迟疑向左或向右

 

以柳絮的浪漫,穿越的潇洒

预演出走与守旧的命运走向

 

当所有的合理推演慢慢过片

你是否会发觉,这世界从未改变

 

街上、房子里,充斥无数的娜拉

只是她们的眼里多了一种末世的迷茫

又随风飞起,石缝间有枯草生长


一切如此自然,这两条没有用的铁轨

仍是伸到远处,拐着半圆形的弯

我不知道它究竟要到哪里,当它

在旷野没入,我感到一切是如此孤单

《一百年后,我凝视这村庄》

●作者简介

黄廉捷,男,广东廉江人,1974年出生,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个人小说集《淡淡的沉默》,长篇小说《爱情转了弯》,诗集《漫无目的》《一百年后,我凝视这村庄》《黄廉捷爱情短诗选》等。在《中国作家》《诗潮》《羊城晚报》《诗林》《绿风》《诗歌月刊》《中西诗歌》《城市诗人》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文学作品;曾获“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奖,广东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副刊作品奖,中山文艺奖等。

黄廉捷的诗歌从生命的体验和精神的维度上寻找诗歌的向度,始终闪亮着一种“异质性”的生命力。诗作多以当代社会生活为蓝本,通过平常的意象构造一幅幅生命深层的画面,显示其诗歌创作本真的爆发力和张力。在他的诗歌中,处处留下思索和想象的空间。


●名家点评

黄廉捷诗歌写作有强烈的现代感,他的思维破于常规,会让你在还没缓过阅读的审视中,出其不意地抛给你换位的理念。“它要当一头奔向城市的公牛”甚至天边羞答答的云彩要和土豆约会,“沾满泥土的土豆变得忧郁”。他的诗歌是带着色彩和声音的,带着梦幻的转动飞行。也许他最想要表达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那些存在物种的神秘感的敬畏。他跳跃式的思维写作,其空间就是留给读者最好的想象。

  ——潘红莉(《诗林》主编 )

诗人想象自己在一百年之后,重回那令人亲近的乡村,重归那令人眷恋的故土,恋乡之情虽然仍如此强烈,但眼前的景致实在让人不堪目睹。一百年后,那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风韵的“乡土中国”可能不复存在,这是多么可悲的历史结局。诗人的想象或许稍微显得有些偏颇,但诗歌由此抒发出深深的乡愁,却是异常感人肺腑的。

  ——张德明(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主任)

在潮湿的空气里嗅到泥土的气息和听见记忆的呼吸,还有从生活中捕捉到悠远的光线,他借此逃脱功利世俗的束缚。这是黄廉捷的诗歌给我的印记。因人而异的表达总是荡漾着独特的美。他以自己的精神家园为叙说对象,满怀温情和理解去倾诉,在自白与独白之间,在内里与表象之所,一种愉悦,一种适意,一种寂寞,一种激情,它们一起发力,交织出诗人丰沛的心声。

——黄礼孩(诗人)

《玛吉阿米》

●作者简介

包悦,男,1970年出生,广东翁源人。中国作协会员、禅城区作协主席。著有诗集《桃花雪》《叶落之前我想回家》《江南雨》《包悦警察诗百首》《思想的丛林》,7000行长诗集《玛吉阿米》等。获得过第二届广东有为文学奖(诗歌)、首届钓鱼岛华文大赛一等奖、首届中国(佛山)长诗奖、中国新归来诗人优秀诗人奖、第一届佛山文学奖、佛山十佳诗人奖等。

佛山诗人包悦创作的带着宗教意味的抒情长诗《玛吉阿米》约7000行,全诗采用第一人称的笔法,从民间流传的124首仓央嘉措的情诗中获得启示,用现代诗人的视觉还原300年前仓央嘉措和玛吉阿米的爱情故事。

《玛吉阿米》运用了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其中物性观照,风物起兴的写作特点,符合仓央嘉措时期传统诗词的艺术特色。全诗思维逻辑严谨,文字通俗干净,情感抒发收放有度。透过诗歌,可以读出诗人所秉持的价值观、所追求的人生观。

●名家点评

我认为《玛吉阿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包悦的代表作。我不想去深究他在写法上表达方式上有什么过人之处,也不想探讨他的结构上有什么部位“营养不良”,单就其写作速度中表现出来的熟能生巧的驾驭本领,就大有值得赞赏的地方。这是他写诗以来从没做过的尝试,文字细腻,体量宏大,这是值得首肯的。

 ——张况

我试图拿起我对生命的解剖刀,解剖一下包悦这个诗人,以及他以四个月审视四十年光阴的诗卷。我发现,我站不到那个高度。这部大诗蕴涵的内容太广博,源远流长的藏文化,仓央嘉措美丽浪漫又凄怆的爱情故事,藏地的风光,现实的透视等等。诗人每时每刻似在写玛吉阿米,又每时每刻似在写自己。

——荷梦

在读诗人包悦长诗《玛吉阿米》时,有种畅快淋漓之感,很容易被诗人呕心沥血书写情人“玛吉阿米”的真情所感染,那是中医上说的“任督二脉皆通”之感,也是书画家常说的心手相应人书俱老之快感。

 ——采墨

●精华选读

◎玛吉阿米(节选)

玛吉阿米

我打点好行装

剪去旧日恩怨情仇

收拾好心情

跋山涉水,不远百里

来到学识渊博的上师庙宇

直接拜倒在他的足下

我恳求上师指点迷津

让我在迷幻的境地

回转

上师瞧都不瞧我一眼

他怒目圆瞪

轻哼一声

拂袖而去

我一个人呆立佛堂

静静地过了仿佛一千年

上师的明示我了然清晰


玛吉阿米

世人哪能没有感情

人是感情动物

情感的闸门一旦开启

它如同猛虎野兽

猛虎下山

泛滥的洪水脱缰了

任谁也难阻挡

迷津的源头

在心上

心灵的诟病

只能从心头医

只能自己搭救自己


玛吉阿米

我一边求解药

一边心儿系着你

在犹豫中自虐

在自虐中踌躇

佛的尊容和你的容貌交相幻映

我看不清哪一个是你

哪一个是佛


玛吉阿米

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上师这里

顷刻间好像又回到你跟前

兜兜转转的情路

耗尽了心性和神明

能否将你遗忘

成为我现在最大的障碍

般若说:忘记你吧

心儿说:玛吉阿米


玛吉阿米,你来

你来告诉我

忘却是不是最美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