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文化认同与文化全球化

更新时间:2019-02-26 作者:欧金·乌力卡罗 (罗马尼亚)来源:广东文坛

当马可·波罗在热那亚向他的伙伴们口述《马可·波罗游记》时,“全球化”的概念还没有出现。当时马可·波罗刚刚结束了一趟不可思议的旅程,体验了一段独特的生活。他曾经从陆地进入未知的、被认为是危险的区域,却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些区域其实比亚得里亚海区域更安全,当地的人们也更加热情。

在当时那个年代,马可·波罗是如何成功完成这么大胆的举措的呢?即使在一千年后的今天,这依然是非常大胆,甚至可能有点危险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既简单又复杂。它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马可·波罗当时相对较快地进入了由巨大集权力量控制的疆域,虽然看起来它可能不是在每个小地方都有管辖势力,但它依然成功地在每个地方都实施其规定。这次旅行的成功秘诀在于“腰牌”的象征性力量,腰牌是金属制的牌子,而其形制和质地与官吏的身份等级相关。马可·波罗的叔叔从当时的中国皇帝忽必烈那里获得了腰牌,而正是腰牌所代表的忽必烈的权威确保了马可·波罗在他四处旅行时免受人为的伤害。实际上他所携带着的还有伟大的非物质价值,他是几乎不为当地居民所知的遥远文化的代表。

让我们回到马可·波罗的奇妙之旅。他带着教皇的和平信条,以及不同的理解和组织世界的方式。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方式,一种威尼斯商人所特有的方式,这些价值观正在回归到发明它们又把它们遗忘的世界。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朝廷的立场也是如此:帝国统治中有不同种族和信仰的人,但晋升的唯一标准是能力。从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今天全球化的一些特征:企业精英,消除种族或宗教偏见,对效率和生产力的完全开放态度。

但是今天的全球化也有一个在马可·波罗时代所没有的特征,复杂、快速的信息交流,资本和劳动力的快速流通,这些归功于非凡的技术革命。这是我们今天的额外优势。但是我们也有一个缺点,它在那个时代奏效,但在今天却步履蹒跚:严格遵守公认的规则和规定。寻求保护本土特色,反对规则和立法通常被视为对抗全球化。但这是不公正的指责,同样说全球化会破坏小型文化的指责也是不公正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强加全球文化价值而否认本土特色;全球化意味着放弃经济保护主义,选择全球自由贸易,放弃诸多交流壁垒,促进丰富彼此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回到马可·波罗,我们会注意到,无论他受到多么好的对待,无论他作为古代中华帝国的高级官员感到多么舒适,他从未打算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他没有放弃,但他成为了在欧洲传播中华帝国相关信息、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的桥梁。当他向他的朋友鲁斯蒂谦口述《马可·波罗游记》时,马可·波罗以他的方式践行着一种意义上的全球化,我们应该好好检视这种方式,因为它蕴含着后来成为当代全球化现象的基本特征。 

如果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自由贸易时代,那么在尊重、认同彼此特征的伙伴之间自由、快速地进行信息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交流,已成为一种有益且不可阻挡的现象。

正如我所说,全球化预示着大量的贸易和交流。对彼此文化的相互翻译和深刻了解,是真正进入“国际赛道”的唯一途径。这种文化行为总是要先行于与他国建立新的商业和经济关系。文化了解是保证密切关系的方式。这也正是马可·波罗以他自己的方式所践行的事情,当他在描述中华帝国时,他打开了通向遥远邻居的大门,敦促那些勇敢的有志之士跨出那一步,越过门槛,越过想象中的将我们分开而不是连接我们的门槛。

今天,我们拥有现代化的交通和运输工具,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产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知道,只要我们制定所有全球化参与者一致认同的规则,一切皆有可能。这样全球化可以带来全世界的繁荣与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这难道不是我们最想得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