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广东军旅作家“三剑客”学术研讨会举行
更新时间:2019-02-26 来源:广东文坛
编者按: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广东文坛迎来一个佳作迭出的高峰期,张永枚、金敬迈、梁信更是被誉为广东军旅作家“三剑客”。11月30日至12月2日,广东省作家协会连续举办三场广东文学名家学术研讨会,研讨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永枚、金敬迈和梁信的文学成就。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他们的文学成就既是时代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语文典范,同时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启迪。
张永枚:
军歌嘹亮,他从战场和军营走来
“阳光在碧波上一耀一闪,海风把浪花卷上礁盘,金子似的沙土,白玉般的海滩,珠贝铺满地,鸟肥积如山……” 1974年,张永枚饱含激情创作了《西沙之战》组诗,表达了对祖国深情的爱,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杨克回想起小时候读过这些动人的诗,至今历历在目。
11月30日,广东省作家协会举办广东文学名家张永枚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是“大家流芳”工程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总结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永枚的文艺成就,彰显其高尚的艺德艺品,激励当代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服务人民。
广东省作协秘书长、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报》社长吴大勇,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章以武,《作品》杂志社原副主编展峰,广东省作协原组联部主任艾云,广东省社科院文学研究员钟晓毅,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肖楠,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李国伟,广州市作协副主席鲍十等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会议由杨克主持。
三天三夜只吃4个汤圆写下《西沙之战》
张永枚1932年出生于四川,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敌机疯狂的轰炸中幸免于难。作为与张永枚相交半个多世纪的战友,吴大勇在发言中大声朗诵张永枚的诗篇,“清水河,清又清,我的丈夫是志愿军,太阳下花开红又红,我的丈夫是英雄。”
“他是浑身带着战火硝烟的诗人,他是高唱军歌的行吟诗人,他是紧贴战士铸造军魂的诗人。”吴大勇透露,张永枚花了三天三夜只吃了四个汤圆,写下了《西沙之战》组诗。张永枚出版的23部诗集中,描写战士的诗约占一半,在退休前他每年都有两三个月时间深入基层和海边防连队,同战士生活在一起。他笔下的战士形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貌:上世纪五十年代诗“骑马挎枪走天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青春,露出红石榴般的笑”。退休至今,张永枚每天创作几个小时,完成了《左宗棠光复新疆》《朱德三个人轶事》等60多万字的作品。
熊育群表示,张永枚是20世纪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著名诗人,他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演变,并参与了许多彪炳广东文学史册的重大事件,为人民群众、为广东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西沙之战》《我的丈夫是英雄》,歌词《井冈山上采杨梅》《广东好》《人民军队忠于党》《骑马挎枪走天下》等作品均在全国和全军有重要影响。”熊育群说。
章以武说,张永枚的诗思想境界高远,经得起历史和时代的考验,体现了对革命战士的礼赞。“他从战场走来,从军营走来,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好的诗歌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沃土,这一点对今天的作家也非常有启发作用。”
70多年来,张永枚笔耕不辍,除了诗歌,他还创作了中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红巾魂》《海角奇光》《省港奇雄》《粤海大战》等,还创作了《红松店》《风雨共伞》等多部剧本。
他的作品给人的震撼迄今难以超越
在创作之余,张永枚致力于做好文学艺术等传承,坚持传帮带,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现在活跃在文学一线的部队文学骨干力量,有许多是张永枚的学生。“张永枚和他的学生共同为广东文学发挥了光和热,为广东文学再攀高峰、向人民群众展示文学的魅力贡献了力量。”熊育群说。
徐肖楠认为,张永枚的作品写出了诗化历史感和诗化理想主义,通过诗歌激情诉说如歌历史,让理想主义的军人生活风情和军人生命气质在诗歌中飘动飞扬,从抗美援朝的作品到《西沙之战》,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作品,所表现的军人生活记录了中国重要的历史事件,成为一段段中国历史的标志。
展锋认为,不管诗歌、小说还是剧本,张永枚的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核心“正义、良知、忠诚”,他的作品给当时的社会和人的心灵造成的震撼在广东迄今无人能超越。这几个方面也非常值得当下的文学创作者继承和发扬。
广东省作协原副书记王俊康则从儿童文学创作角度切入张永枚的作品。他举出《白马红仙女》《宝马》等例,认为张永枚擅长用生动形象的长诗(朗诵诗)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对少年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善于把深刻重要的思想渗透到儿童游戏、儿童活动中,没有枯燥的说教而让军民鱼水情深入到读者心里;不少诗歌在正能量的歌唱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童心童趣。
李国伟认为,张永枚的作品做出了一些艺术上的创新和尝试,形成了崭新的艺术形象。他将作品中的革命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歌颂了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战士的无畏精神,展示了民族的精神坐标。
研讨会上,作家黄茵(著名作家黄谷柳后人)还向张永枚、吴大勇赠送了《黄谷柳 朝鲜战地摄影日记》,表示致敬。最后,张永枚对省作协举办这次研讨会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认为在座专家学者的发言让自己受到了启发。
金敬迈:
记录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
12月1日,广东省作家协会举办广东文学名家金敬迈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金敬迈的创作成就进行了积极、热情的交流,对金敬迈的艺德艺品更是表达了由衷的称赞和敬意。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范英妍,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章以武,广东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蔡运桂,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国伟,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郭小东,广东省作家协会原组联部主任艾云,广东省社科院文学研究员钟晓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岗,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肖楠,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申霞艳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会议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廖琪主持。
《欧阳海之歌》曾风行全国
“在海上油田,一说这是《欧阳海之歌》的作者,几乎人人都知道。”杨克回忆和金敬迈在1995年的接触时说。
《欧阳海之歌》这部在上世纪60年代发行超过3000万册的长篇纪实小说,是金敬迈仅用了28天创作出来的。小说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英模、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烈士的生平及“舍身救列车”的事迹,讴歌了战士欧阳海在其短暂一生中表现出的先人后己、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该小说曾被节选入教科书,在当时影响极大。
郭小东指出《欧阳海之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在90年代,《欧阳海之歌》被列入中国100部经典作品之一。
林岗认为,金敬迈的小说记录了一个时代,也影响了一代人。故事中洋溢的浪漫情怀背后也有大量细节支撑,这些细节能与他自身的生活体验相通,读起来有亲切感。
“金敬迈绝不止是广东文学名家,我认为他完全当得起中国文学大家的称谓。”原《羊城晚报》记者韩平指出,“《欧阳海之歌》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他的作品为无数青少年树立了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真实可信的崇高、勇敢、正义的人生榜样。”
徐肖楠认为,《欧阳海之歌》当时流传极广,人们争先恐后阅读这部作品,也是在阅读他们自己和阅读整个时代。“金敬迈的作品告诉人们特定生命形态是怎么存在和为什么存在的,以个体生命细致体味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生活精神,与其说写出来的是个人生命形态,不如说是时代生活形式的标志,是整个时代凝聚在一个人生命中的表现。他塑造的生命形象在特定时代‘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深刻地融入了一代人的生活并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集体记忆,连接了我们不同时代的共同生活、理想、信仰、现在和未来。”徐肖楠说。
七十多岁仍冒着危险
深入“非典”一线采访
1930年出生的金敬迈是江苏南京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文工团、西南军区文工团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组创作员。金敬迈于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领域跨越话剧剧本、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长篇小说等。2010年12月,金敬迈获得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欧阳海之歌》里面的欧阳海既是现实中的英雄人物,也是金敬迈创作出来的一个艺术人物。金敬迈在写作欧阳海的童年时,也将自己早年的身世与体验放在作品中去表现。
李国伟指出,为了撰写《欧阳海之歌》,金敬迈深入部队基层,采访非常扎实。金敬迈和战士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出操,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他在小说中选取了60多个欧阳海的故事进行表现,而实际上搜集到的故事达到100多个。
杨克同样对金敬迈积极到一线采访的事迹细节印象深刻。他回忆道,“非典”爆发时,金敬迈已七十多岁,而他依然冒着危险,深入医疗前线采访,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好人邓练贤》。“这么高龄,还能这么热情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杨克说。
章以武表示,金敬迈为人十分谦逊、大度。金敬迈参与创作以广州治水为题材的《水的感动》时,初稿4万5千字。章以武因为统稿需要,要将该部分压缩成3万字。他向金敬迈打招呼时,金敬迈回应道,可随统稿需求删减,“一点意见都没有”,令章以武十分感动。
范英妍在作总结发言时提出,研究、探讨金敬迈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贡献,可以为未来广东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年轻一辈的作家要像金敬迈先生所代表的老一辈文学名家一样,不仅坚守艺术理想,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努力追求德艺双馨的境界。”
研讨会结束前,范英妍通过金敬迈亲属向金敬迈表达了问候。金敬迈家属对省作协举办这次研讨会表示了感谢。
梁信: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成果斐然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歌曲来自电影《红色娘子军》,曾传遍大江南北,成为许多人的共同记忆。电影剧本创作者为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奖者梁信。
12月2日,广东省作家协会举办了“广东文学名家梁信学术成就研讨会”。研讨会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章以武,广东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国伟,原《花城》杂志社长、主编肖建国,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梅,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郭小东,广东省作协原组联部主任艾云等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梁信的文学艺术成就及特色,并发掘其作品对于当下的意义。
将宏大生活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
梁信原名郭良信,1926年生于吉林省扶余县,19岁参军并入党,参加过不少著名战役。梁信从小喜欢听故事、评书,对文艺兴趣浓厚。1953年,他调到中南军区成为正式的创作人员,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58年,梁信赴海南岛体验生活后创作了《红色娘子军》,塑造了吴琼花、洪常青等人物形象,张扬了女性独立和战斗的精神,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2010年,梁信获得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2016年,中国电影授予梁信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1月28日,梁信在广州逝世,享年91岁。
“先生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成果斐然。”熊育群总结梁信的艺术成就,“他从事戏剧、影视创作的时间超过60年,除了读者耳熟能详的代表作《红色娘子军》,还留下了《碧海丹心》《从奴隶到将军》等许多优秀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创作者。他的代表作《红色娘子军》获得极大成功,不仅创下了8亿人口有6亿人观看的盛况,还荣获了第一届百花奖的奖项及最佳编剧奖,在新的世纪,《红色娘子军》依然在舞台上重演。”
张梅认为,《红色娘子军》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革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表现力上有很大的突破。剧本不仅注重表现主人公吴琼花身上带有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共性,更成功刻画了吴琼花鲜明独特的个性。”
李国伟也认为,梁信在创作中注意创设相应的典型环境、情节、细节、语言,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勇敢、豪放是琼花典型的个性特点。作者通过眼睛这个细节的不同描写,表现了人物接受革命理想信念前后的变化,实现人物性格的个性化书写。”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肖楠指出,梁信将自己的生命经历与作品紧密相连。“梁信的作品让生命风云际会于宏大生存,写出一代人生命情怀中的国家命运、国家历程、国家精神、民族脊梁和历史转折,其深度叙述视点不停留于单独的个人琐事,把宏大生活与个人生活结合得很紧,对信仰与生命情怀、艺术与理想主义、时代与革命精神的结合点聚焦得很精确。”
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对今日仍有启发
郭小东认为,梁信等老一辈作家在现代汉语的萌生时期成长、受教育,文学素养深厚,对文字的使用非常讲究,在创作上精益求精。“梁信以一种纯粹、‘孤绝’的精神投身艺术创作,这也对当下的创作有深刻启示。”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评论家李德南提出,梁信的艺术创作有几点值得注意。他注重生活积累,把握时代变迁,不忽视真实的书写;写作过程中注重借鉴传统小说尤其是《红楼梦》《西游记》等章回体小说中的创作手法,把人物心理变化与环境变化融合起来,并用马克思理论加以提升;创作的过程当中既能够直面问题,不回避问题的存在,又始终充满希望。“梁信等人作品中的革命现实主义,强调要有认识的总体视野,要有强大的信念,这样的创作精神和创作手法,放在今天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卫国指出,“文学中的理想主义是不能抛弃的。梁信的《红色娘子军》作为一部理想主义作品,可以为理想主义的回归提供一些经验。”
○本版撰文: 宋金绪 徐佩雯 摄影 陈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