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名家齐聚展望大湾区文学共建之路

——广州国际文学周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盛典在穗引发热烈反响

更新时间:2019-02-26 来源:广东文坛

由中国作家协会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家协会、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的广州国际文学周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盛典于12月14日开幕,在广州及周边地区不断掀起热潮,从各大书店到大学校园,来自海内外的文学名家为广东读者奉献了多场精彩活动:“花城国际诗歌之夜”“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80年代手稿展”“写作坊·广州”发布会暨中生代作家分享会、粤港澳文学沙龙等,高水平的分享活动吸引了很多读者从清远、佛山、东莞等地专程赶来参与。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刘方,《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鲁敏,广西作协主席东西,湖北作协主席李修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著名诗人舒婷、杨炼、杨克,日本著名诗人高桥睦郎,韩国著名诗人文贞姬等众多文学名家出席了此次文学盛事。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表示,广州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促进建立国际及区域交往的文学中心,以文学为纽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融合。

中日韩著名诗人齐聚花城

12月16日晚,“花城国际诗歌之夜”在广州国际媒体港举行。中国著名诗人舒婷、杨炼、杨克,几乎包揽韩国文坛所有重要诗歌大奖的韩国诗人文贞姬,被授予紫绶褒章勋章的日本诗人高桥睦郎等20多位诗人齐聚一堂。每一首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都让听者为之动容。

当晚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舒婷与杨炼这两位活跃于上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主将再度聚首,一同回首汉语新诗迸发的蓬勃生气。“三十年,从夏天这边走到那边。三十年,酝酿着秋色。一杯更浓的浊酒,移至我的面前,倒映咽下的笑……”杨炼朗诵这首《谒草堂》时,充满深情。

回首过往的40年,杨炼说,“我们这一代诗人和作家,通过自己的写作、思考和生活,树立了每个人的风格,开创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小传统。我们从朦胧诗开始,到现在的写作,一直在艰难地成熟。我们不停地回首像《致橡树》这样的经典作品,同时也不断去思索和考察,重新出发,挑战自己,给自己提出新的生存上、美学上和思想上的问题,然后用新的作品来验证。”

名家手稿致敬手写时代

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89艺术园区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回望手写时代——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80年代手稿展广州站”成为从文学角度回顾改革开放的重要见证。现场展出了一批活跃于1980年代的著名作家的手稿真迹,包括巴金、莫言、刘心武、汪曾祺、刘震云以及广州著名本土作家刘斯奋在内的16位文学名家24部经典作品手稿,这也是这批珍贵展品首次在北京之外的城市展出。

一张张泛黄的稿纸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和作家鲜明的个人气息,令人回味不尽。巴金的《随想录》手稿,纸面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反复斟酌、精心打磨的审慎。从刘心武的《班主任》手稿中,观众同样可以感受到著名作家面对写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莫言的手稿《透明的红萝卜》成为全场最受关注的展品之一,莫言早期的字迹明显带有那个时代黑板报美术字的特征。

在《白门柳》手稿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广东省文联原主席刘斯奋驻足良久,细细地回味着30多年前,他用蓝色圆珠笔写下的一笔一划。据悉,这是《白门柳》最原始的一份手稿,也是这份手稿首次公开展出。

在展览开幕式上,李敬泽、刘方、施战军、邱华栋、张柠等文学名家在展览现场与众多文学爱好者分享交流。张柠说,这次通过展出手稿,展现1980年代至今,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手写时代”到“电脑时代”的深刻变迁;刘方则希望这次展览能够让更多的作家、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市民都参与进来,“大家共同回顾那样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感受手写创作的独特魅力。”

文学嘉年华吸引各地读者

这几天,广州市内的各大书店、大学校园、文化创意园、美术馆等,都成为文学爱好者分享与交流的聚集地,本次国际文学周甚至吸引了不少来自清远、佛山、东莞等周边城市的热心读者专程赶到广州,感受“文学嘉年华”的热闹氛围。

12月16日,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的“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对话芥川奖得主平野启一郎”活动,备受读者关注。

同一天下午,“中日韩三国诗人对话”在方所书店举行,杨炼与日本诗人高桥睦郎、韩国诗人文贞姬、旅日诗人田原,就诗人与生活、现实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交流。讲座区座无虚席,还有许多读者坚持站在会场后面听完全场对话。

文贞姬分享称:“有时候后辈新人会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诗,我一般会告诉他们,不要学着写诗,而是你要生活在诗里面。”杨炼认为,屈原的《天问》展现了诗人最纯粹而恒久的经典形象——在生活语言思想上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每件小事都能提出思考,每一秒都在用心感受。“不断追问和思考是诗人的一项品质,能够把这种提问呈现为语言的话,你就一直生活在诗歌之中。”杨炼说。

来自东莞的读者龙小姐表示,自己平时喜爱文学,将读书视为一种日常,她很赞赏这次活动,认为活动能给予自己难得的接触名家的机会,激起了内心对文学最原始的、最亲切的情感。

推进大湾区作家交流

“写作也算是一项手工传统,它包含灵感和天赋的部分,可能也有技术和传承的部分。我们希望通过工作坊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年写作者来接近自己的文学梦想。”鲁敏说。

12月15日,由中国作协指导,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日报联合主办的“写作坊·广州”启动仪式暨中生代作家创作分享会在广州举行。据了解,“写作坊·广州”计划在2019年6到8月“开班”,将从全国招募10到15名曾在省级文学期刊发表作品或在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专著的有潜力的青年作家,以广州各大高校为落地平台,进行集中培训;邀请名家担任导师,提供青年作者与名家、学者深度交流的平台,打造作家培训基地,为文学创作提供新生力量。

在中生代作家创作分享会上,鲁敏、李修文、葛亮等6名作家围绕“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从各自的文学创作经历及观察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解析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脉络关系,并结合他们在文学性上叙事艺术特点,提供了对广州城市文学的独特审美维度。

诗人吕约认为,广州国际文学周和写作坊的出现都丰富了广州的文学生态:“文学期刊、作家协会、高校是传统的平台,现在又有了广州国际文学周这样的大舞台,团结了很多年轻人,也邀请了很多作家来跟大家分享经验。写作坊的形式可以让广州的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希望写作坊能让文学走向更多的普通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中心,广州正在以文学为纽带,推进大湾区作家的交流,并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文学服务。此次广州国际文学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沙龙,粤港澳作家通过这一常设的平台,将会碰撞出更多火花。

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蔡益怀表示,粤港澳本来就是一家,如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三地文化上的呼应将会更加密切,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合作空间。

刘方建议,希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家和文学机构在推出传世文学作品的同时,能够更加关注公共文化传播,在未来的伟大时代的文化进程当中留下大湾区文化的印迹。     (宋金绪 郭珊 徐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