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呈现中国故事 凝聚中国智慧
——《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更新时间:2019-03-05 来源:广东文坛
编者按:2019年1月12日上午,《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研讨会在中国作协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知干,《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中国作家》杂志社副主编程绍武、高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专家李朝全、李炳银、黄传会、李鸣生、徐剑,《新华文摘》文学版主编梁彬,珠海市文联副主席吴洪,花城出版社社长詹秀敏、总编辑程士庆等参加了研讨会。《中国作家》副主编程绍武主持会议。与会专家作了精彩发言,现摘其精要,以飨读者。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
“以港珠澳大桥为题材的书中,广东作家曾平标的《中国桥》最扎实,是今年广东最出彩的报告文学作品,可作为港珠澳大桥的一部百科全书,因为它内容的丰富性和翔实性达到了一个境界。”
写港珠澳大桥的三本书里,曾平标这本书写得最扎实,在这几年广东的报告文学中也是非常出彩的一部。
在推荐语里我非常认真地写道:“除了物质上的海水、钢筋和水泥等组合的那些跨海的结构以外,可以把《中国桥》作为港珠澳大桥的一部百科全书,因为它内容的丰富性和翔实性达到了一个境界。这是这部作品的全部意义。一个作者能把时间用够、把感情用够,再把才情用够,那他一定可以创造出属于他自己高峰的好作品。本作品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我欣喜地认为,作者曾平标为我们祖国的又一奇迹谱写了一部壮丽的时代诗篇,值得推荐。”
这是我说的真话,在这个时候推出这样的作品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里还专门讲到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里面的故事无限精彩,我主要写的是世界难题的问题,技术难题、攻关难题、工程师的形象,曾平标写的是大桥完整的形象,是非常完整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是广东报告文学出现的好苗子。
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光盯着桥,曾平标用了很大篇幅叙述这座桥筹建时复杂的过程,是这本书最精彩的一部分,如果光写桥就是我写的那部分岛隧,而这座桥的难度就在于三个地方决策的过程,恰恰就是这三地特殊的复杂性决定了这本书具有史诗性的意义。港珠澳大桥不是简单的桥,不仅是物理上的桥,而且是精神上的,民族上的,是海上面架起的心灵桥,这才是作品意义所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
“曾平标的《中国桥》反映了国家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讲今天的中国故事的典型作品。”
曾平标给我们奉献了一部非常具有时代感、很有温度、很有情怀的现实主义力作,这也是一部以现实主义回应时代关切的问题,所谓无愧于时代很重要的大作品。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又是共和国建国70年,我们一直期待着这样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成就、巨大变革的优秀作品。
港珠澳大桥这个题材应该是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或者说中国成就的一个标志,中国今天巨大的发展,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港珠澳大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我读了以后确实有一种惊心动魄和心潮澎湃的感觉,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对我们国家民族发展成就的一种自豪感。他写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百科全书的写法,这座桥从酝酿到最后建成是一个30年的过程,他把30年过程里面的起起伏伏,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出来了。他写出了这座桥的前世今生。
整体叙述分两个角度,现实和历史交织,把从远古开始整个伶仃洋,整个港珠澳三地历史文化对这座桥的渴望都写了。关键是现实怎么建?攻克一道道难关,解决一个个问题,从科技史上也好,从桥梁史上也好,攻克各种各样的难题,从这个方面看桥梁的建设具有很强知识性,我看了以后长了很多知识。另外还有人文的历史,建一个桥,实际上具体到香港、澳门他们本身的政治、文化、历史对这座桥的看法与分歧,建一座桥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民心、人心、精神、文化相通的问题,因此我觉得它既是一个工艺难题,又是一个文化难题,还是一个政治难题,实际上写桥超越了桥的视野。我想评价《中国桥》是百科全书,这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一座桥把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心灵所有的东西都联系起来思考,这是这本书内容丰富的地方。
这本书还是讲今天中国故事的一个典型,港珠澳大桥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中国故事,但是中国故事又是由普通人的故事构成的,我们今天讲中国故事都是讲宏大的、华丽的一面,但是华丽、宏大由什么构成?由每个人的汗水,每个人的牺牲、奋斗来浇铸的。因此我们讲港珠澳大桥由一块块钢筋水泥组成,实际上也是由我们中国建设者汗水、心血、牺牲浇铸的,我觉得他采访了130多个人,写了那么多建设者的故事,科学家、桥梁专家、政治家、普通的工人、普通的市民,有各种各样的中国人的故事才构成了我们今天故事的精彩。我想他一方面写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人的奋斗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赞歌,也是一种新的阐述,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内涵;另一方面我觉得他实际上写了很多个体的情怀,特别是工匠精神,在中国人形象塑造方面呈现了新的经验,新的尝试,读了可以加深对中国人的理解。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
“2018年是报告文学丰收的一年,题材、内容、文学的表达方面都有所进步,而《中国桥》是其中优秀的作品之一,作者采用了沉浸其中的感性的表达,很能打动人。”
去年开始我觉得报告文学形势非常好。这些作品都在“讲大事”,说国家的大事,说民生的大事,其中包括曾平标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这种书写体现了中国报告文学作家一种国家的情怀,使命的承担,坚守自己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一个作家对民族和国家的一种责任,令人感动。
曾平标在写作过程中,不是作为一个外来者来写港珠澳大桥,他是在那个现场里面确确实实被这些设计者、施工者感动,他弯下腰像拾麦穗一样,在这些人面前感动了,臣服了,对他们产生一种崇敬的感情。我觉得在这部作品叙述当中,我们看到了作家沉浸感动过程当中的文字表达,这些东西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来讲很重要。很多作家写作看不到自己在里面的投入,所以容易干巴容易枯燥,或者说写别人的悲喜像年轻人玩游戏一样,别人前面玩得花里胡哨,与自己没有关系,但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作家与书写对象融合,相互沟通,我觉得曾平标这个作品当中体现得比较好。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知干:
“《中国桥》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厚重之作,以崇高的艺术追求书写中国故事,以文学的工匠精神书写大国重器。”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应运而生。作品纵横捭阖、气魄雄阔,用艺术的眼光捕捉创造之美,以恢宏的视角再现被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交通工程界“珠穆朗玛峰”的港珠澳大桥建设历程,记述粤港澳三地合作共筑中国桥的精彩故事,生动展示激荡人心的创造奇迹、创业英雄和创新故事,讴歌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之魂,以高度热情和理性思辨深刻反映了时代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和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性,具有大气磅礴的艺术震撼。可以说,这是广东优秀作家自觉为改革开放事业著书立传奉献的一份文学厚礼,是广东文学新世纪诞生的又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厚重之作。
其厚重,一是在于以崇高的艺术追求书写中国故事。曾平标同志积多年创作的功力,迎难而上勇于尝试史诗性、全景式写作,以文学梦真诚表达中国梦。作品一方面通过描述一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首次合作共建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以“中国力量”构筑海上长城、共圆中国梦的大事件,阐释了“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展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揭示了中国崛起与世界发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家满怀爱国热情、关注国家命运、抒写历史风云、弘扬民族精神的拳拳赤子之心。
其厚重,二是在于以文学的工匠精神书写大国重器。曾平标同志历时5年辗转奔波于京粤港澳各地走访130余人,从方案构想者到项目管理者到大桥建设者等,笔触细腻地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作家为真实还原反映“中国制造”“中国跨度”,搜集掌握资料内容之丰富翔实令人叹为观止,在某种程度上作品也堪称一部港珠澳大桥的百科全书。正所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文学创作的不畏艰辛、千锤百炼与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大国重器内在契合,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古今中外,文艺无不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前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的先导。一部作品也许不足以完全记录下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种种事件,但一部优秀的作品却足以激荡起人们对“中国智慧”“国家工程”的成就感、自豪感,激发人民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谱写中华民族壮丽史诗的责任感、使命感。
广东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拥有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极其丰富的文学遗产,题材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值得大写特写。长期以来,广东省作协重视深挖文学“富矿”,扶持重点文学创作。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实施“广东文学攀登高峰”战略,精心策划重大文学创作选题,制定精品扶持项目规划,切实提高文学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策划一批、创作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以《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的出版为起点,相信今后一段时间广东文学创作将迎来一个新的收获期。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
“《中国桥》采用规范的报告文学写法来还原桥的前世今生,难度很大,有文献价值。”
曾平标的作品是比较规整的,比较完整的报告文学,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视角,纪事、写人,做史立传,所要承担的功能不只是回应老百姓关切什么,新闻热点在哪里。更重要是希望通过我们的书写留下一份史志报告,能够流传下来作为史料参考,让老百姓了解珠港澳大桥。作品还原这座大桥的来龙去脉,如何动意的?谁创意的?这个过程里又经过多少曲折?像这样的一种写法,我认为是一种比较规矩的或者比较规范的报告文学的写法,这样写了以后这个书不仅仅有文学价值,还有文献价值,将来的人想了解这座大桥的历史,了解这座大桥建造过程,了解这座大桥当时曲折的过程就需要读《中国桥》这样的作品。
曾平标的写作特别注重包括语言、情节、细节上的生动、传神、形象,他运用了大量非常生动的比喻,比如说珠江渔女优美的传说。珠海有一条路叫情侣路,大桥建成让原来被分割两地的情侣牵起手来,让港珠澳三地能够牵起手来。还有用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故事,比喻今天建造这座大桥的艰巨程度。还有伶仃洋上搭积木的比喻,都非常形象,海洋搭积木难度太大,周期太长,很艰巨,也充满了风险。我觉得这个作家的书写有别于其他人,他用“打通任督二脉”来比喻把港珠澳三地的物流、财流各方面流动的血脉打通了,这种比喻我认为都很传神。因此这座大桥的建设无疑对大湾区一体化建设,或者港珠澳三地命运共同体建设很重要,这座桥的意义作家也做了很深入的探讨,三地互联互通,财富效应等各方面的成果,各方面的影响力作家也都做了生动的描写。
花城出版社社长詹秀敏:
“《中国桥》是一部磨出来的作品,几经审读、不断修改,它体现了作者的担当和文学的力量——书写超级工程的中国故事,记录建设者的奋斗精神。”
一座大桥成就了这样一本书,也是这样一本书将桥的故事带给我们的读者。《中国桥》这部作品是伴随着港珠澳大桥的修建而创作的,也是伴随着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而出版的,是一部有着特殊意义的作品。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举行通车仪式之后,花城马上将《中国桥》推出上市,让读者可以及时了解关于港珠澳大桥的相关细节。
习总书记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不懈的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桥》也是一部磨出来的作品,几经审读、不断修改,它体现了作者的担当和文学的力量——书写超级工程的中国故事,记录建设者的奋斗精神。我们相信,这样一部具有丰富细节和深刻内涵的作品,能够传播时代的声音,能够感染读者的内心。造桥和写书,其实都是追梦的过程。《中国桥》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抱负的广东作家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感受到广东文学在奔跑中执着追梦的决心。
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鸣生:
“《中国桥》是一次高难度写作,为读者‘架’起一座建桥者与大时代相通的精神桥梁。从一部作品看到大桥的历史,以及文明发展的意义。”
题材难,采访难,写作难,审稿难。
尽管这么艰难,但是作者和出版社终于向我们推出了这部作品,而且这部作品尽管可以说是在整个过程当中是带着“镣铐”和“枷锁”甚至头上顶着紧箍咒在写作,但是终于完成了,这个作品完成得非常好,像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完成了一次非常漂亮的跨越。这个作品既有现实的风云激荡又有历史厚重的深邃;既有扎实丰厚的写作功底又有一定水准和一定的美学品质;既有表层的逻辑叙事又有内在的思想勾连,既书写了创建者心路历程,又注入了自己生活体验,人生感悟,甚至注入了自己的心血。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很多作家靠外层走马观花采访就完了,但是作家的情感并没有注入进去,心血并没有注入进去。曾平标是本土作家,他有几十年的生活体验,而且还有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所以他有区别于别的作家,有别的作家写不出来的东西。
《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是一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及珍贵文献价值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大国情怀,还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同时让我们看到中国人的活力、耐力、毅力、实力以及创新的能力。所以这部作品不仅增强了中国民族的自信,同时让我们看到中国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新华文摘》文学版主编梁彬:
“《中国桥》书中很多细节让人感同身受,让读者感觉到科技的力量。建议作者面对丰富的材料要在剪裁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曾平标这篇长篇报告文学是一个全景式的,全方位展示港珠澳大桥从论证到施工到建设过程的作品,其中他还有很多细节的描写让我们感同身受,或者让我们有很多启发,或者让我们学到很多。
我说一些建议,我觉得曾平标的优势是身处广东,资料可能是最全的,但是我们怎么呈现它?人无我有,他有了,人有我精,怎么精?我认为还是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他有很多材料,太丰富了,太充分了,怎么把材料拣选出来,拣选更精一些,这是下一步修改值得好好深思的问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传会:
“只有港珠澳大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桥’,所以《中国桥》的书名非常贴切,是标志性的报告文学作品。”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广东的报告文学来说,对中国报告文学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标志性的作品。
我讲点建议的话,这本书还是写得太满了,因为作者掌握的素材太多都舍不得丢掉,这本书42万字,关于争论写了10万字,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能不能有耐心?如果在选材上面更讲究一些,结构上面更讲究一些,可能它的效果会更好,40万字写成30万字也会非常精彩。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徐剑:
“《中国桥》采用全方位展示的方式难度很大,作者的完成度不错。”
全书四部分,第一部分讲争论;第二部分讲决策;第三部分讲难点;第四个部分讲成像,这种全方位的,一个人要把大桥举起来的写法真的不容易,所以你用全景式的展示我觉得还是写得不错的,刚才每个专家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我认为就桥写桥,举重若重地来写,推土机坦克式的去推,一般的作家不敢这样干,不是撞得粉身碎骨就是活着爬不出来,但他真的爬出来了,而且写得不错。
《中国作家》杂志社副主编高伟:
“《中国桥》是一首高扬中国人民民族自豪感的时代之歌,它像一座丰碑,长留精神在人间。”
写科技、写工程的题材是非常枯燥的,写得不好味同嚼蜡,《中国桥》给我的阅读感受是非常顺畅的,这点非常不容易,作者完全是这方面的专家了,五年的采访,把相关的知识完全内在于心,所以他写得非常深入浅出,前世今生、各方面博弈暗战、利益冲突,故事里面都讲得明明白白,读起来晓畅,里面有大量的鲜为人知的信息,分析夹杂其中读起来非常有兴趣,我觉得从纪事的这个层面写得非常好。
《中国桥》作者曾平标:
“经历了非常艰难的采访过程,才将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点滴故事汇聚成书,但是写作的过程也是追梦的过程,收获了许多感动。”
感谢花城出版社、中国作家杂志社、广东作家协会给我举办了这次研讨会。作品这一次真正翻越南岭,我非常感谢。大家的意见对我来说是鼓励,对未来的创作也是动力。
《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
内容简介
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描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轫到2018年梦想成真,港珠澳大桥的缘起、立项、论证、环评、施工的过程,对这座涉及一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超级工程进行了全方位纪录。作者用时5年,到京粤港澳各地深入采访了方案构想者、项目管理者、大桥建设者等多位亲历的关键人物,极为真实且细腻地还原了大桥建设过程,怀有中国梦的人们,克服了无数来自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最终建成了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