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欧阳海之歌》的歌 ——著名军旅作家金敬迈的文学创作之路
更新时间:2019-04-18 作者:郗芳 陈海来源:广东文坛
1963年11月18日的清晨,广州军区某部野营训练沿铁路行军,行至衡阳市衡山车站南峡谷时,满载旅客北上的282次列车迎面急驶而来,驮着炮架的一匹军马猛然受惊,窜上铁道,横立双轨之间。就在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的危急时刻,欧阳海奋不顾身,跃上铁路,拼尽全力将军马推出轨道,避免了一场列车脱轨的严重事故,保住了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下壮烈牺牲,年仅23岁。
1964年,广州军区追授欧阳海一等功和“爱民模范”荣誉称号。
1964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欧阳海班”,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欧阳海同志的崇高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朱德、董必武、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高度赞扬他的英雄行为。
历史在冥冥之中把欧阳海和广州军区话剧团的一个年轻的创作员金敬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由此演绎出一曲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歌。
一
金敬迈个头不高,国字脸型,说话中气十足,双目炯炯有神。
1962年初,32岁的金敬迈是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的一名演员。当时剧团排演一台话剧,在剧中金敬迈扮演一名解放军战士和匪兵搏斗,匪兵把他绊倒,他一个空翻,继续和匪兵搏斗,匪兵一脚把他蹬开,他从“悬崖上”仰面倒下去。“悬崖”是一个一米多高的台阶,台下放一个麻包垫着,旁边有两个人保护。
演出的当天,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当金敬迈被踢了一脚向后倒下台时出现了意外:场下忙碌的工作人员忘了放麻包袋,也没有派人守护,金敬迈狠狠地摔倒在地板上,很久都动弹不了。从此,他留下了腰伤,不能再当演员了。考虑到金敬迈念过高中,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写过幕前词开场白,话剧团把他从演员组调到了写作组。
到写作组后,金敬迈写了第一个剧本。虽然他很努力,但毕竟是新手上路,剧本写了改,改了写,没有生动的事例,没有深刻的主题,没有能打动人的故事情节。在他创作陷入了苦闷之时,话剧团让他到基层部队去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
金敬迈从广州下到了湖南衡阳的163师部队深入生活。休息日,师政治部主任陪金敬迈去附近的衡山爬山散心,讲到了附近的部队164师刚发生的一起严重事故:一个连队有个调皮捣蛋的战士被火车压死了……
金敬迈听说了有关情况,感到似乎不“解渴”。第二天,他来到了这个连队,了解到诸多情况并不是传说中的那样,战士们纷纷夸奖他——欧阳海是个舍己救人的好战士!
连续六天进行深入采访,掌握了欧阳海平时工作大量生动具体的先进事例,金敬迈和后面闻讯而来的其他七名记者合作采写了反映欧阳海事迹的稿件《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1964年2月7日,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这篇长篇通讯。
欧阳海的英雄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倔强、独特的鲜明个性强烈地激发了金敬迈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能不能把这一英雄人物搬上话剧舞台?然而,火车模型太大难以在话剧舞台上展现。于是,他又萌生了写个小说来反映欧阳海事迹的念头。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领导后被泼了冷水:你还不会跑,就想飞,不要好高骛远,还是脚踏实地吧。
后来,情况突然有了转机。欧阳海所在部队的军政委听说了金敬迈的想法后,给军区领导作了汇报,得到同意。上级通知话剧团要支持金敬迈写好这部小说。
“你不是想写小说吗?现在机会来了。” 话剧团领导找到金敬迈下达了“政治任务”。
“我走都还走不好,怎么敢飞了”
“这是命令。你需要多长时间,一个月怎么样?”
“哪里用得到一个月,两天就写出来了”。金敬迈心想,我从来没写过小说,这么短时间,不是开玩笑吗?有些闹情绪地说道。
领导最后把写作时间定为一个月。
5月的广州,炎热潮湿。
年轻气盛的金敬迈,心里堵着一口气:一个月让我写一部长篇小说,这不是出难题吗?越是为难我,我越是要写出来,就是不吃饭不睡觉,我也要写出来。
金敬迈开始了这场用笔当枪的“战斗”:白天,老婆在旁边扇着扇子;晚上,燃烧的蚊香作伴。他用那支花费10多元钱买来的派克钢笔以每天一万字的速度不停地写着。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只用了28天,就一气呵成写出了这部30万字的小说初稿《欧阳海之歌》。
按时完成任务,金敬迈如释重负。紧接着,话剧团又开始排新戏《南方来信》,他被安排去忙其他工作了。
时间一晃就到了9月,已经在广州军区约完稿的《解放军文艺》鲁易副主编,买好了第二天回北京的火车票。当他听说金敬迈写了部小说时,便让人通知金敬迈到珠江宾馆见面。金敬迈骑上自行车拿着这部躺了三个月的“初稿”到了宾馆。
鲁易拿着这部字迹潦草的“大作”怎么也看不清楚,有些幽默地说道:“你写的是不是中国字,我猜都猜不出来”。
金敬迈尴尬地说道,“是啊,我自己看都困难,字不规范,又要赶时间,20来天写完的”。
“什么,你20多天就写出来说明写得很顺嘛”。鲁易惊讶道:“这样吧,你选几段读给我听听。”
金敬迈开始读得磕磕巴巴、并不流利,但靠着话剧演员的功底,读着读着,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揉了进去,越读越激动,眼泪掉了出来。此时,他抬头一看,鲁易也用手捂着脸,眼泪哗哗地流,已哭成了泪人……
鲁易当即决定:把票退了,我明天不走了,要好好地听你把它读完。
金敬迈连续三天到宾馆给鲁易读自己的“大作”。
这位在延安时期就当了编辑的老前辈被金敬迈读完的小说“征服”了。他兴奋地说道:“我当了这么多年编辑,看过这么多部小说,这还是我见过的第一次写就能写这么好的。我敢保证,这部小说会引起极大轰动!”
二
1965年7月,金敬迈经过十个多月多次修改后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在上海《收获》杂志正式发表。
同年10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书,随之引起轰动。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其后,小说不断加印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发行量达到了3000多万册,仅次于当时的《毛泽东选集》,创下了中国小说发行量之最。
《欧阳海之歌》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结合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以深厚的阶级感情,朴素丰富的语言,塑造了欧阳海这样一位一心一意为革命的英雄人物典型,读起来极具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1]军旅作家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回忆当时这本书被热捧的程度:“这本书我刚一看完,就被人借走了,催了几次,一直还不回来,等再送到我手上,书已破旧不堪,书角也卷起来了,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年轻人都抢着读这本书,先睹为快。”
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评论家文艺家,都对作品交口称赞。文学名家郭沫若,看过此书后,自谦地说道我要把自己的作品全部烧掉。各级党政军领导带头阅读,都对作品充分肯定……毛泽东主席在百忙之中读完此书后,对其他中央领导称赞道:“这是个大作家”。
彭德怀元帅在成都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欧阳海之歌》带回住地阅读,这位统帅过千军万马的元帅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戴着老花镜,十分专注地把这部小说一共阅读了三遍。全书共444页,他用红笔划有红杠线的就有148页,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其中写眉批的有80页,共1833字。后来,彭德怀元帅把这本写满了感触的书送给了炊事员刘云,嘱咐他好好读,学习欧阳海。这本书现已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60年代后期,数十万知识青年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由于兵团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大家对军队有着特殊的感情,有人创作了同名歌曲《欧阳海之歌》。这首歌在当地的知青中,人人会唱,人人爱唱;劳动时唱,休息时唱,集会时唱……
三
在创作《欧阳海之歌》时,金敬迈只有33岁,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界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兵”,是名副其实的“卑贱者”。
《欧阳海之歌》问世后,受到了上至最高领袖,下至普通群众,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几乎一致的赞誉;到了90年代,这部作品仍被列入中国100部经典作品之一。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韦勒克、沃伦曾说过,“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他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法国文学理论家埃斯卡皮也曾表示过类似的观点,“要确定一个作家在社会中的地位,第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似乎是了解他的出生。”我们阅读《欧阳海之歌》,也不难看出金敬迈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情在主人公欧阳海身上不时地显现。
金敬迈1930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贫苦人的家庭,饱尝了人间的疾苦。他的童年可以用“苦难”两字来概括。那时,他全家住在窄小的房子里,总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快过年了,父亲和妹妹染上重病。为了治病所有家当已经卖尽了,父亲仍然奄奄一息,妹妹瘦得连门槛也爬不过。懂事的小敬迈收拾行装,到街上为人擦皮鞋,去叫卖烧饼油条,他要一分一厘地积攒,救活自己的亲人。做这样的小买卖也极不容易,因为触犯了街上那些小混混的利益,小敬迈被他们推翻在地劈头盖脸一阵打,还被抢去赚来的那几个小钱。父亲救活了,妹妹救活了,金敬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而晕倒……
金敬迈把他自己的童年经历,都写进了书里,他自己曾经动情地说过:“书中欧阳海的童年就是写我自己的童年,他的四妹子就是写我自己的妹妹……我把我的生活移植到了欧阳海身上。”
艺术来源于生活。金敬迈19岁参军,在部队里成长进步,对部队生活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开始写作时已经有15年军龄,接受这部小说任务后,又专门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连队生活,走访欧阳海的湖南家乡。1964年夏季,金敬迈在一次军队内部创作会议讲话中说:“(我)真正在欧阳海连队生活的时间很短,写的是欧阳海,但把我在部队的感受都写进去了,这正证明生活的重要。写时碰到一些困难,困难也是由于生活不够引起的,如写连长,就不如写欧阳海顺手。农村也写得不够,主要原因对农村不熟,只是在60年有三四个月到过农村。”金敬迈坦承,除了“天兵天将”写救火一节是虚构之外,其余都是真事,把欧阳海的一百多件事迹编排后,按时间次序写了其中的六十多件事。
童年的苦难生活,长期的部队生活历练,为金敬迈写作储备了大量信手拈来的“材料”,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满怀激情等多种因素合成一体,成就了他迅速完成长篇小说写作的“奇迹”。
作品发表前的修改,也是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世界上任何一位大作家,都把修改这个环节看得十分重要。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虽然才思敏捷,著作颇丰,但他对每一部作品都要反复推敲,少则十几遍,多则几十遍,有时书稿送到印刷厂,又被他拿回来再次修改。
金敬迈修改《欧阳海之歌》经过了“多人指导,众人参与”,艰辛而漫长。
首先是《解放军文艺》的资深副主编鲁易用慧眼发现并肯定了这部作品,可以说是金敬迈的“伯乐”。他从头至尾,热心帮助,耐心指导。后来,责任编辑白艾等一大批作家都给予了具体的建议和帮助。各级党政军领导也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热心支持。
为了让普通战士和群众这些最主要的读者满意,金敬迈带着初稿先后到欧阳海生前所在部队的军、团、连三级单位向干部战士征求意见。每到一个单位,他都从头至尾地向干部战士一字不少地朗读书稿。对于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他都要观察他们的反应、听取他们的意见,进行仔细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讲,《欧阳海之歌》这部小说创作的成功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部文学作品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作者自己。作者要对所塑造的主人公倾注心血、充满热爱,甚至要和主人公同哭同笑、融为一体。原《羊城晚报》著名记者韩平评论道:“没有老迈(金敬迈)对底层人民的爱,对普通士兵发自内心的关切,这个世上,没有几个人知道欧阳海,也不可能有《欧阳海之歌》这样一部陪伴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文学名著!”
著名作家、广东省作协副主席郭小东在题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评论文章中,这样评价《欧阳海之歌》:“金敬迈是以清新的、人性的小说语言,打破当时创作的僵化条框,构建了一个充满人的激情的小说世界——《欧阳海之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星空上一颗闪耀的星辰。这部作品经若干不同的文学时代,长久不衰,曾是当时青年思想修养的教科书。虽时过境迁,金老人书俱老,但其光芒依旧。《欧阳海之歌》,仍是榜上经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金敬迈创作“一炮打响”的奇迹绝非偶然;创作的道路,对于今天有志起步文学创作的“卑贱者”仍然值得遵循。
四
金敬迈随着《欧阳海之歌》的发表一炮而红,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
1967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他在天安门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同年,中央一纸调令,让他进京担任中央文革小组主管文艺的负责人。任职123天后,他遭人迫害被关进了秦城监狱,七年零四个月后,又转到了部队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前后达十年之久。
1978年秋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广州军区召开大会。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军区第一政委的习仲勋同志在会前专门接见了金敬迈和他的家人,在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的决定。金敬迈的冤案获得彻底平反。
不久,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金敬迈主动请缨,冒着炮火硝烟来到前线进行采访,后来他主笔创作了电影剧本《铁甲008》。这部较早反映中越边境战争的电影作品于1980年出品上映。
已近五十岁的金敬迈迎来了创作的第二个春天。
为了抢回损失的时间,他还不停地深入到农村、工厂、特区、边防,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一听说有好的素材,他都会急匆匆地赶赴现场亲手掌握第一手资料。
后来,他发表了大量反映改革开放的作品,如《那沉甸甸的三百元》《南庄一老农》《虎门啊虎门》《南庄啊南庄》《朴朴实实云浮人》《拓荒者》《不沉的大海》等。
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广东作协召开了采写抗击非典先进事迹人物的动员大会,金敬迈第一个站出来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本人虽然年过七旬,算不上什么精兵强将,但我愿意冲锋在前,不甘人后。他穿起一件“决战SARS”的T恤冲进了对医护人员的报道队伍中。在抗击非典的“主战场”广州市第一人民院,他不顾可能被感染的危险,面对面地和病人、医生接触、采访。他在《“好人”邓练贤》一文的开头,饱含深情地写道,“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无论你健壮还是虚弱,无论你是老人还是孩子,也无论你是医生还是病人,更无论是好人或坏人,一概如此。怎样‘度过’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怎样‘使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这是人类永远也探索不完的话题”。这篇报告文学讴歌了以邓练贤为代表的一大批战斗在救死扶伤第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获得了广东省委和《人民日报》的抗击非典征文两个一等奖,还获得了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艺奖。
他听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有一位爱岗敬业、廉洁行医的好医生王玲的事迹后,便深入到该院采访一个多月,写成了3万余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我看见了天使》。该作品获得了广东省精神文明金奖。
王玲的先进事迹被广为传播,山西电影制片厂投资拍摄以其真人真事为基础的电影《生死托付》。该片获得第12届(2005-2006年度)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王玲本人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标兵,并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成为全国卫生战线的一面旗帜。金敬迈被王玲所在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特聘为文化建设顾问。
金敬迈从1978年到2016年因病住院前,笔耕不辍。他不仅写了大量的报告文学、小说,还写过话剧、电影剧本,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获奖。金敬迈还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习新事物,不仅很早就开始用电脑写作,还开设自己的微博,学会了使用微信,运用新媒体传播优秀文化。
金敬迈今年已经89岁高龄了,他经常对家人说道:“只要还能正常地思维和写作,我就不会放下手中的笔,我就要说出心里话,和这个时代、和人民站在一起”。
五
郭小东高度赞扬金敬迈对文学的贡献。他写道,“写作非谋生之道,而能终生为之,且成就多多,是为真作家,真文人。而军中作家,因其受战争与和平、家与国、冰与火的人生熬炼,其作品自然有气血,有刀剑,有情怀。尤其在当下中国,并非常人所能。”
创作之外的金敬迈有着许多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有境界、有肚量、有锋芒、有涵养”的君子风范。
二十多年前笔者和他第一次见面时,郑重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尊敬的喊了一声:“金老,您好。”金敬迈笑呵呵地说道,“不要叫我金老,就叫我老迈”。金敬迈不喜欢别人尊称他为金老或者金老师,而是喜欢被人亲切地喊一声“老迈”。这是他在襁褓中,母亲叫他的小名。所有的家人叫他老迈,凡是和他相亲相近的人,无论年龄大小,无论男女老少都叫他老迈,一个乳名从小叫到现在,已经八十多年了。
贺捷生在谈到他对金敬迈的印象时,“老迈,对人还是那么谦恭,有时,又还是那么咄咄逼人!”他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两件事。
1984年冬,金敬迈到北京参加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会前,他和一位战友老赵,乘1路公共汽车去西单,车上人很挤,他俩只好扶着把手站着。车到复兴门站时,靠窗的一位乘客下车空出一个座位。老赵让老迈坐,老迈让老赵坐,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乘客从后面挤将过来,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老迈看了他一眼,伸手把他的帽子摘了下来,乘客赶忙抢过自己的帽子:“你要干什么”。“不干什么”,老迈说:“你看看我”,说着也摘下了自己的帽子,露出了满头银发。那位乘客看了看,不好意思地起身让座,车上的人哄笑起来。老迈这时对那位乘客和蔼地说,“你要愿意,你还是坐着吧。”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3周年的前夕,在广东南海的一个小镇上举行了纪念庆祝活动。金敬迈作为嘉宾被邀请参加这次晚会。晚会上有一个节目,一位演员模仿毛主席讲话,讲着讲着,挥舞着大手从台上走了下来,一边学着主席的湖南口音喊着“同志们好”,一边和前排的观众一一握手,全场观众起立热烈鼓掌响应。可当他来到金敬迈面前时,却吃了“闭门羹”:老迈端坐在椅子上,双手抱在胸前,既不起立也不理睬“毛主席”伸过来的手。
金敬迈不给对方“面子”,不是一时的冲动,他认为,主席是主席,演员是演员,这是两码事,扮演领袖人物的演员应该自重,舞台上、银幕上正式演出的场合可以,其他的时候,晃来晃去,任意发挥,就是对领袖的不尊重。他觉得应该抵制这种荒唐的现象。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章以武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前些年,金敬迈参与创作以广州治水为题材的《水的感动》,初稿写了四万五千字,章以武最后统稿,要将金敬迈写的这部分压缩成三万字,当时,他担心金敬迈这位“大咖”心里会不高兴,他小心翼翼地向金敬迈打招呼,没想到却得到了爽快的回应:“一点意见都没有”,这让章以武十分感动。
金敬迈对金钱报酬看得十分淡泊。笔者单位曾多次请他参加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王玲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76岁高龄的他,只要有空,都会欣然前往,但从来没有提过报酬方面的要求,体现了一位老作家的高风亮节和奉献精神。
2010年,广东省委决定对从业50年以上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进行表彰,第一届共推选15人,金敬迈名列其中。12月21号的表彰会上,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时任省长黄华华到场亲手把广东省首届终身文艺成就奖杯和鲜花献给了这位八十岁高龄的老人。
2018年12月1日,广东省作家协会举办了广东省文学名家金敬迈学术专题研讨会。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范英妍在总结时呼吁道:“年轻一辈的作家要像金敬迈先生所代表的老一辈文学名家一样,不仅坚守艺术理想,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努力追求德艺双馨的境界。”
纵观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诞生至今的这段历史,我们发现金敬迈和欧阳海好似天上的双子星座,两人虽不相识但精神相通,命运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地交汇在了一起:一个用熠熠闪光的生命,一个用气势奔放的文笔,相互辉映唱响了一曲威武雄壮、经久不衰的英雄之歌!
[1]参考文献:吴士杰《欧阳海之歌》英雄形象分析与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7年(9):42-44
本文写作得到了金敬迈家人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