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文学粤军:庞贝
更新时间:2019-04-18 来源:广东文坛
作家简介:
庞贝,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作家。早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参谋,现居深圳。近年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无尽藏》《独角兽》;戏剧剧本《庄先生》《广陵绝》;电影剧本《上海王》《野芦苇》。小说作品曾决选入围茅盾文学奖并获《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亚洲周刊》年度全球十大中文小说、“中国图书海外影响力”年度TOP10、腾讯文化年度“华文好书”、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戏剧作品曾获第10届华文戏剧节最佳编剧奖,并在法国阿维尼翁和韩国清州等国际戏剧节演出;电影剧本曾获第44届台湾金马影展最佳创投剧本奖。
先锋文学的“收口之作”
——庞贝创作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古典性回归
□陈晓明
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尤其是想在小说艺术上有所作为的人来说,今天既生不逢时,又恰逢其时。前者是指今天的文坛格局四分五裂,往哪一边靠都让人不踏实,眼前的路径交叉重叠,没有方位;就后者而言,多方面的小说经验交集于此,有能力者可以博采众家之长,在分岔或交叉的路径中,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关键是要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看看麦家经历过很长时期的顽强摸索,终于以《解密》从中心打开一条突围的路径;冯唐是另一种方式孤神独异,他从外围向内里进击,本来是在边缘,完全另类的姿态,因为不断地冒犯,他介入到传统小说的中心地带。而今并不年轻的庞贝仿佛天外来客,他出手《无尽藏》着实让文坛吃惊不小,老到、绵密、内涵深厚、韵味十足,何时何地修炼出这等笔法?这倒是值得去追究,今天出手不凡的小说又是如何打造而成的?
出生于1966年的庞贝可以说大器晚成,早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出身。庞贝在文字领域潜心修炼,创作有话剧及影视剧本多部,长篇小说《无尽藏》可谓是厚积薄发之作。此书一俟出版,就广受好评,并夺得多种大奖。
《无尽藏》讲述南唐国君李煜听信谗言杀死忠臣良将林仁肇,林公子根据父亲留下的《韩熙载夜宴图》去理解父亲的遗愿,由此寻觅南唐宫廷的争斗与险恶。林公子经历过一番艰险的探寻,发现父亲在《夜宴图》中暗示的是一块传世玉玺。林公子隐世埋名,躲过国破之灾,据这幅图和玉玺到了大宋有机会接近宋王,借王之手以药酒毒杀了后主李煜,以此报了杀父之仇。小说是套中套,用第一人称讲述两个故事,大故事只是一个导引,作为出版社的无所事事的副社长,几乎错过了一部建阳刻印的“麻沙本”《无尽藏》,在一次暴力强拆的后果中,散轶的文稿中拼合起这部《无尽藏》,叙述者声称这是亡友林仁肇后人小林简要疏通翻译成现代文白的原作,作者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小说的主体部分就是林仁肇的儿子林公子的叙述。如书中所言:“一部尘封千年的书稿,一部私藏的‘信史’。这是南唐一国的宿命和写真,也是所有朝代的预言和缩影。”(《无尽藏》,作家出版社版,第13页)。这显然也是作者庞贝讲述南唐亡国灾变的历史的用意所在。
《无尽藏》的显著特点之一无疑在于它的古典性与现代小说意识结合得精妙老到。中国当代小说的古典性回归在80年代后期,彼时先锋派崭露头角,苏童、格非、余华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古典性。苏童的《妻妾成群》不只是书写传统夫权制下的男人的欲望生活,更重要的是写出一种文人传统的颓靡的生活态度,由此折射出一种文笔格调的古典风格。格非的《迷舟》和《风琴》之类的小说,那种语言韵致,格调和意境,重温了古典辞章之美。余华则是在重写一些“古典爱情”或是传统记忆,以此与古典时代貌合神离。余华几乎是用卡夫卡的方式强行摧毁古典,但他的小说因此有了意外之喜,这是时代使然。但历史没有给先锋派更多的机会,时代的突变,传统或古典以另一种方式获得生存之道。90年代初,陕军东征时是带着古典性跨入文坛,声势浩大,在不明就里之时就已经融入了90年代传统复活的背景之中。《白鹿原》声张的是混合着地域民俗的传统文化;《废都》则要恢复古典美文的传统。前者是用文化与历史博弈,后者则是用笔调风格开启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贾平凹的抱负不可谓不小,哪想到遭遇到道德主义的迎头阻击。贾平凹有苦难言,干脆转向土得掉渣的乡土写实主义,于是有了《高老庄》、《怀念狼》和《秦腔》,直至后者与“三农问题”不期而遇,贾平凹这才翻身得解放。但《废都》当年(在《后记》里)信誓旦旦要恢复的古典美文传统却是半途而废,我们至今没有看到接通文人传统文脉的作品在贾平凹的创作中再显风流。贾平凹是向着传统的另一侧面渐行渐远,那是民间、野史、志怪这一路数。《古炉》、《带灯》,尤其是最近的《老生》,看到贾平凹着实是奇才怪杰,他在这一路径上无疑已经出神入化。但不管如何,“美文”就这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然,这已经不是贾平凹的任务,担纲者可以是比贾平凹更年轻些的庞贝。
当然,庞贝的“美文”与贾平凹当年的理想相去甚远,也不只是传统的直接复活,而是现代对传统的激活。先锋派当年那么明火执仗的形式实验下的古典性,在庞贝这里也以更加内敛的现代小说方法所替代。这是庞贝个人的才情,也是中国小说历经20多年的风云际会,在小说艺术上,可以“收口”,这样的任务,想不到也分摊到了庞贝的身上。当然,还有其他的作家,例如,宁肯、麦家、冯唐、徐则臣、张楚、路内、蒋一谈……等等。这些人年龄层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苦修多年才“大器晚成”。冯唐和路内或许算是“年少”成名,但这“年少”也是早过而立之年,这与80年代崭露头角的那批作家在二十几岁暴得大名相比,也不得不委曲“晚成”了。他们的写作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并不直接承继中国80年代的文学传统写作,也不像苏童、余华、格非当年那样,出头之日就是要冲决现实主义的压抑性体制。他们没有文学史的前提,也无须去与现实主义博弈。他们完全凭着个人对大文学的感悟,甚至可以不认同鲁迅作为父亲(或许他们也会表态式跟着说说“父亲”)。他们生就是野孩子,无所谓传承却能博采众家之长,率性而行却有直击本质的功夫。固然,他们有些人已经一路高歌猛进,如麦家,如冯唐;他们有些人才刚刚找到自己的路径,如庞贝。但是我们看到这批人在文学上,更限定些说是在小说艺术上,形成了更加杂糅也更有内在张力的东西——他们的小说艺术更具有兼容性。往上可以兼容传统古典;往下可以兼并网络穿越;向外可以吸取西方现代主义;向内可以修炼写实叙事。除了冯唐不明显,路内不好说,他们都深受西方现代小说的影响。但庞贝尤其奇特,他把典型的传统中国的语言笔法、韵致风格与西方现代小说的叙述结合在一起,使小说生机勃勃而又韵味深长。
这部小说构思相当巧妙,其独特之处在于富有变化的空间感。小说用韩熙载的《夜宴图》作为导引,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展开,它以一个总体性而又具体的空间布局作为叙述的纲领,故事情节的展开随时回到那张图,一直是“按图索骥”,结构层次错落有致,又富有悬念和变异。小说多次强调空间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即青龙在东,白虎在西,朱雀在南,玄武在北。如小说中所叙,在林公子的冠礼日,女道人耿先生在林公子身上写下了这八个字。这也如同一种预言,林公子随后的命运(当然也是随后的故事)与这四个方位发生直接关联。林公子无力摆脱这命运的安排,有如俄狄浦斯难以逃脱神庙女祭司的预言。小说中的故事依次从空间方位中展开:城东(青龙)有画师顾闳中死,城西(白虎)有画师周文矩死,城南(朱雀)有几个女人之死,城北(玄武)有紫微郎之死。作者显然是有意识地推导这四象从林公子的身体延伸到这座城市的四方。小说共有八卷,其最核心部分中的四卷(即卷三至卷六)就在《夜宴图》的指引下,故事相继发生在那座迷宫般的园林里。
因为空间感的设置,小说叙述的时间感的推进也显出了层次。这部小说在叙述上的细致与从容,得益于叙述时间在空间里的有序展开,例如,小说描写韩府:
韩府的中心是一片阔大的湖面,烟波迷蒙,白鹭低徊,无数个院落隐没在山丘湖水间,它们自成一格,却都有或高或低的围墙。三年前我造访韩府时,这些院落并无围墙,那时屋宇间都是以石径曲桥相接,间或也互为映衬,构成一些特别的景致。这些楼阁散布在山水间,山水间有奇葩异卉为点缀,又有雾气氤氲,徜徉其间,虽有移步换景之妙趣,却也难免使人迷失来路或去向。(《无尽藏》,作家出版社版,第82页)
如此大量的空间环境描写,在这部小说中比比皆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诗词戏曲不无同工之妙,说起来也无特别之处。不管是从传统还是现代的意义上,环境、风景或者空间描写都是基本技法,然而,在注重人物及内在意蕴的现代小说叙事上,环境描写甚至退居到了次要位置。但庞贝的叙述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要在空间环境方面建立起一种情境,一种氛围,给予人物和故事以特定的情态。对于他的小说来说,情态和意境、韵致和风格,可能是小说的重要美学品质,在这一意义上,《无尽藏》的古典意味是落在字里行间的。
当然,《无尽藏》的空间意识也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作者很可能读过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Spatial Form in Modern Literature)》和巴赫金的《小说中的时间和时空体形式》这些论述小说叙述空间的著作,这使作者对描写的事物在空间中的“并置”尤其敏感,并倾注笔力。当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博尔赫斯的《指南针与死亡》、《小径分岔的花园》、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肯定熟读这些作品,并且已经心领神会。庞贝在徐徐展开的韩熙载的那张《夜宴图》上,演绎着精微的西方现代小说艺术,这不能不说是他功课做到家,功夫做到位。
当然,《无尽藏》的底蕴确实是古典性占据主导地位,整个故事的史料性使得这部小说的历史性和古典性结实可靠。庞贝显然在史料考证方面下了足够的功夫,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史料可依,所述故事正史野史多有佐证。在如今大量的写历史的小说中,做到如此地步的作品,实属少见。这更不是网络穿越小说任意编造附会所能比拟。《无尽藏》的叙述如同古典工笔细密画法,也用足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来写南唐世风人心,江山变故,命运多舛。故而读来往事历历在目,有如亲历其境。这是印证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正是,“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整个体验、感觉、心性的历史性和古典性,使得这部小说确实韵味独到。西方现代小说的意识与方法,能自由地穿行于古典场域中。今天能把中国传统性(或古典性)与西方现代小说方法结合得较好,也当推《繁花》与《无尽藏》,前者因为当代性而气象纷呈;后者则因为古典性而意蕴十足。
《无尽藏》古典笔法与后现代叙事的完美结合,也让人对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技术重组产生联想,这倒是可能开启汉语小说的某种天地。总之,能从古典与现代交集的高处来落墨下笔,《无尽藏》属当下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中国小说到底应该怎么写,今天的中国小说还有多少发展的可能性,《无尽藏》恰恰是提出了这个问题。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无尽藏》:博尔赫斯式长篇小说
□邱华栋
我一直很遗憾博尔赫斯没有写出来他那种风格的长篇小说。我后来想,也许,像博尔赫斯式的长篇小说本来就不会存在?因为,博尔赫斯是以时间、观念和想象作为主角的,人在博尔赫斯的小说里从来都是配角和工具,就如同屠格涅夫笔下那支挂在墙上的猎枪。
但是我读到了庞贝的长篇小说《无尽藏》,让我十分兴奋地感觉到,这部小说可能就是我期待的那种博尔赫斯才可以写出来的、而博尔赫斯无力完成的长篇小说。庞贝对很多读者来说,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实际上,他除了供职于一家报社做职业编辑之外,还是默默耕耘并很有收获的剧作者和小说家。尤其是这部《无尽藏》,他写了很多年,修改了很多次。光是我的电脑里就躺着三个电子文本,这都是在他发表之前、出版之前的不断修改的产物。
我首先来试图解题,“无尽藏”是什么?因为每部小说的题目就是进入这本小说的钥匙。小说里,关于“无尽藏”,有一段对话:
“无尽藏是一处房舍吗?”
“佛性无穷,妙用无边。岂止是一处房舍……众生无尽,世间无尽,发愿无尽。”
“你说是去了无尽藏……”
“哦……那院子就在湖心岛。那本是佛寺储积财物的处所,积八方施舍,救八方急难。老爷筑园建那无尽藏,每领月俸,就在那儿散分给大家,姬妾有份,门生也有份。”
在小说接下来的讲述中,“无尽藏”也是一个比丘尼的法号,这个叫做无尽藏的尼姑,还是六祖慧能最早的供养人,因此,在这里,“无尽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饱含着禅意和禅机。因此可以说,“无尽藏”既是藏存财物的处所,又是一个人名,一个象征,或者是一个虚拟的地方,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但是对于我,阅读这部小说,我感觉到,“无尽藏”就是一个时间的迷宫。
《无尽藏》是庞贝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一部小说,一本精致的、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的小说,一本猜谜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一本画中人小说,一本关于心理与声音的小说,一本穿越了当下和南唐的小说,一本时间与反时间小说,一本汉语实验小说,一部传奇,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一部元小说。好吧,我想起来了很多的关于这本书的命名。它都是,又也许,都不是。它就是一部好看的小说,一部现代小说。
小说的一开始,时间点是在当代,一场饭局中,谈话里牵扯出来一本由一个叫小林的人保存下来的古书。这本书就叫做《无尽藏》,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古文原著,据说是南唐名将林仁肇儿子所写,另外一本是现代汉语译文,就是林仁肇的第33代传人小林所翻译的。两个版本都放在了叙述人“我”的面前。叙述人“我”是出版社的一个副社长,出版人,在编辑、审读这部《无尽藏》的同时,由于自己的拖拉,导致出版行为进展很缓慢。而这时,小林却死于一场强拆老屋子的碾人事件——这样的新闻我们经常看到。这似乎是在暗示,我们的传统文化仍旧在继续地被野蛮的权力强行地拆除着,而小林的死,既是保护别人的老宅子,也是抗议这拆除过程中的牺牲品。屋子拆除了,书留下来了,于是,接下来的八个章节,就是小林的译文。
小说于是进入到叙述主体的八个章节,这八个章节都是有关历史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主要人物。画中人开始讲话了。史虚白、朱紫薇、秦蒻兰、樊若水、大司徒、小长老、耿炼师、李后主,分别出来讲述了和他们有关的事情。这些人的说话声,构成了小说的主体,这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小说里,那娓娓道来的声音,把我们带入到了南唐那烟雾缭绕的历史迷雾和一个巨大的迷宫里。而这个迷宫,是历史的迷宫,命运的迷宫,时间的迷宫,也是人生和人性的迷宫。这迷宫就存在于“无尽藏”这个象征性的符号里了。
我们都知道,《韩熙载夜宴图》据说是南唐后主李煜为了了解和窥探宰相韩熙载有无异心,就派画家顾闳中前往他家中窥伺,并画下了多幅连续的一轴长卷。画面上,韩熙载很颓废地沉溺于声色、美食、舞蹈和宴饮之中,对时政很没有兴趣。于是,李后主就放心了。这是一些历史学家的解释。但庞贝的这部《无尽藏》,则给了我们更多的解释,甚至是如同叙述迷宫那样,给了我们很多的线索,而他却没有告诉我们最终的答案。在小说的结尾,庞贝令人信服的还有一个模仿明代刻本的文言文后记,记载了这本书的缘起缘灭,记载了这本实际上子虚乌有的书的天机和禅理。
好了,我想大家都明白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一本非常有想法、有结构、有悬念、有声音、有色调、有心理、有穿越、有秘密、有宿命、有禅机、有关怀、有期许、有机智、有笨拙、有真实、有虚构、有当下、有愤懑、有抒情、有时空的小说杰作。
这就是“无尽藏”。
邱华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从历史回归现实
□庞贝
话剧《庄先生》是两千年前的故事,小说《无尽藏》是一千年前的故事,电影《上海王》是一百年前的故事,这是我近年来的主要作品。这些新作均为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独角兽》则是现实题材。从历史回归现实,而现实即是未来。
未来已来。近日发生的埃航空难致使157人丧生,数月前的狮航空难致使189人遇难,两起灾难的祸首都是波音737Max-8。
飞行途中原本一切正常,在毫无外力的干扰下,飞机突然失速下坠。机长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再拉起机头,最终导致失控坠毁。航空专家给出的分析是,波音的这款737Max-8可能存在两大隐患,一是安装在机身上的迎角传感器故障,二是控制系统重构失败。迎角传感器故障使飞机接收到错误度数,这些错误参数会让飞机控制系统做出错误判断,于是飞机会开启自动程序,自己调整飞机姿态,自动接管飞机控制权,并持续向飞机下达低头俯冲的指令。“机器控制权”取代了“人类控制权”,“人工智能”战胜了“人类智能”。
《独角兽》呈现给读者的也是一个人工智能获胜的故事。“即使没有自我意识,也可以有自主行动。”这是《独角兽》中的女体机器人,与此相关的技术元素也有程序、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波音737Max-8有一个诡异的MCAS系统,它的控制权限高于人工手控,紧急情况下便会出现系统和飞行员抢夺飞机控制权的可怕现象,而飞行员永远抢不过程序。
客机确定自身是否失速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是“失速临界迎角”,它是确定机翼在气流中姿态的基准,而《独角兽》的主体故事便是一场“超临界实验”。
这不是天马行空的科幻,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科技预言,这种预言或许将在三五年后成为现实。这也是《独角兽》这部作品的技术含量。这其实是比某些科幻小说更有难度的一种写作。正如多位文学评论家所言,《独角兽》是一部有某种科幻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妨视其为一种“科技现实主义”作品。
蒸汽机的发明开启了人类工业革命,人工智能又将会为人类带来怎样的前景?《独角兽》呈现的是一场比现实更奇幻、比科幻更现实的人机交互超临界实验。
这也是一场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伦理实验,而其主题依然有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遥远回声:“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