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自定义类别 >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 > 名家进社区

贺仲明

更新时间:2019-07-03 来源:广东作家网

贺仲明2.jpg

个人简介: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新文学评论》副主编。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已出版学术著作《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读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1、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2、中国现代文学思潮;3、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讲座主题:文学意义的当代嬗变与我们的必要应对

地  点: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时  间:7月7日下午14:30-17:30

主持人:郑小琼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走进校园

贺仲明到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讲

“文学不会消亡,在高科技时代,文学体现了更多的个人意义。”7月7日下午,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仲明到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了《高科技时代的文学意义》的讲座。这是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粤港澳作家进校园、进企业、进图书馆”活动的其中一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金融学院等高校450多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贺仲明表示,提出文学有什么意义的问题,这是从事与文学相关工作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自己从读硕士研究生到读博士研究生都一直怀有这个疑问,也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指出,上世纪五十年代文学具有崇高的地位。那时候,学文学或从事与文学有关的工作都被人们尊重。文学应该从中心转到边缘,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最近几十年文学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边界正在模糊。以前文学都是纸质出版作品,但是现在网络文学兴起。另外,各种自媒体的兴起也大大减少了人们对纸质作品的阅读,所以文学的影响力相应地被缩小了。

贺仲明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也受过类似的冲击,当时电视电影这类图像艺术发展兴盛,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显得衰微。但是文学会消亡吗?文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他认为,网络文学只能算是一种潮流,而我们真正应该阅读的是那些经典书籍。因为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深刻关注,而不只是单纯的为了消遣娱乐。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希望,可以增加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可以从书中窥得更大的世界。

贺仲明建议大学生学习文学最重要的是要阅读。他认为,多读书、会读书是当代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能力,品读经典和广泛阅读能够培养我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做笔记,还要思考。读一本书,就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此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这对我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讲座上,贺仲明深入浅出博古论今,阐述了文学在古代侧重于“观群怨”的社会意义,举例说明了当下高科技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文学在现代意义更侧重于“兴”的个人意义,也就是说,新时代的文学更侧重于表达个体内心的需求。在高科技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独特语言艺术,其审美感需要读者的参与,独立性更强,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所以文学不会消亡。”他还指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只是在发表载体上的差异,能否称为文学重点是看文章质量。

将近2个小时的讲座,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边道上席地坐满了学生。讲座中,同学们认真做笔记,掌声阵阵。(柯晓颖 谢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