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陈俊年 | 芦苇荡漾诗意生

——小序《栖居的芦苇》

更新时间:2019-12-16 作者:陈俊年 来源:广东作家网

1

接通微信,常常第一时间,就收到治中新写的诗作,滚烫炽热,读来好不惊喜。

读多了,便催他结集出版,并主动申请为之写序。

治中复我:不急,再写再说。

再写,正如治中所言,“耳顺至古稀的分行书写”,十年间竟写成600题。

精选180题,终成这一册《栖居的芦苇》。

细读了三遍。

诗人心境之悠远,书写题材之纷繁,睿智哲思之奇特,及其才情井喷、意象密集、诗眼灵动、道法娴熟……真叫人不禁击节。

栖居的芦苇!活生生是不老的青春,不羁的灵魂,不停息的思想。

这是一株老芦苇,孤独而不甘。而今,万般思绪集结成诗的方阵,摇曳如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撼动茫茫秋野,荡漾漫天诗意。

面对思想着的芦苇荡,还想说什么呢?

2

书中有一则治中自创的诗体简历。

概言之,治中离乡从学从教从文数十载,但他骨子里还是一根地道的土芦苇。

上有老父亲,下有儿孙辈。治中退休后,从一线移居二线,只为有了孙子做孙子,当了公公成“公仆”,扑下身段,甘愿被孙孙当马骑。

这还不算。治中将百岁老父亲接来城里,几年后因腿脚不灵,老人老想回老家,耄耋更有老乡愁。治中只好让老父亲如愿回乡下,自己长年奔忙于城乡两头家,成了幼儿园兼敬老院的“两院院士”,为祖孙轮值呵护。

很难想象,个中的烦难忙累与甜酸苦辣,却居然成了治中感念生命、体味人生的崭新生活,成为构思新作、沉静为诗的独特磁场。你看——

女儿推动童车

车上坐着她一岁半的宝贝

我推动老轮椅

轮椅里坐着过百岁的父亲

四代同行于春日绿道

眼前却闪过百年风雨


一老一少的体重

与各自年龄相近

推动起来并不吃力

却也有一份沉重感

女儿推动着旭日

我推动的是夕阳


直道与弯道

上坡与下坡

平地与坎坷

推动只为前进

我推动着历史

女儿推向未来

……

这首题为《推动》的小诗,应是治中退休生活的真实缩影,更是诗人心境的真切写照。

看得出,治中达观,幽思,酷爱生活,尤其乐善于细微之处,寻思人生的诗情画意,在人生之旅推进之中,化心境为诗境。

此情此境,多见于文本,诗人所见所闻所思的真切、独到与精彩,常常读得你应接不暇。

退休十年,玩诗十年,玩的并非常见的那种“老干体”,而是匠心独运的“老想体”。

诗由心生。

心境决定诗境。

3

但凡诗文佳作,都讲究取材、立意及技法。恰恰是这三道硬功夫,治中有其过人之处。

这批诗作的取材,严格说来,难于精确分类,其属性也非同通常说的“主旋律”。写“活着的细节”:枕头、牙齿、染发、失眠……写“眷念感念心语”:父亲的左脚拇指、母亲与荔枝、致我生命中有缘人W、Y、L、P、H、D……写心境位置中的城与乡:山泉、江河、外逃的鱼及城门、塔吊、两种蛙声、天台农庄……还写遇见的昨天与今日:活检病了的地球、山村的伤口、远古的乡愁及蟾蜍与蚊子、禾花雀的信念……最后一组“因诗而诗”,写及作者与古今诗人的奇缘与神交,倾诉着对中国诗学的迷恋与忧患。甚至还写《马桶上的隐私》《戒烟》《狐尾椰树》《蜗牛与蚂蚁》《大自然的喷嚏与呼噜》《有一头猪》……这些取材,貌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是“有预谋,有策划,有胆识”的单刀奇袭。

取材,源自生活,关乎眼力、视野,实质上取决于悟性与心态。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治中这批诗作的取材,之所以杂而有味,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关键是他始终怀抱着一颗诗心,加上退休后得闲静观静悟,更有追忆与品味,老芦苇萌生出新诗意。

立意是诗的灵魂。治中营造的诗意,或鲜活灵动,或沉思遐想,或幽默风趣。叩问人生仰天长叹,追溯历史穷作探究。琐碎的记事藏着思想的珍珠,平实的叙述闪动晶亮的诗眼。理性地把控激情,提升意境又预留空间,引你深思,逗你想象,让读者天马行空,一任诗意纵深驰骋向辽远……

试举三首小诗为例:

丢三落四

1 2 5 6 7

两岁半的外孙女  

指着花朵

数,或唱

3 4去哪了

捉迷藏去了

找出来呀

她俩,丢三落四的

都掉裤子了

哪敢出来


修剪

栽种数年的非洲茉莉

环绕着老家门前的路

长得很粗野

弟弟说,修剪一下

让它成为齐整的绿墙

给山村添点城市元素

看着生锈的大剪

我想到了制度和规则

想到了那剪辑的岁月

比如我的教学与编辑生涯

最终阻止了

这次生命整容


诗恋

年少时,烟花三月

扬州,让我深深暗恋

此刻,碧空霜月

我摇动孤帆,载着扬州

在天际漂游

最终发现

苦恋了半辈子的她

只是李白的遗产

难于亲吻的远影

上述的取材、立意,无疑是关键的为诗之道。除此,还看得出,治中很在乎的作诗技法是,苦心于诗句的锤炼,匠心于字眼的精准。平常心,口语化,不炫耀,夹叙夹议,有情有趣,激活动词,节制形容词,以比兴、联想、暗喻等手法,或提纯,或浓缩,或泛动,将诗意自自然然浸润在字里行间,一如满江潋滟,深水无痕。

技法铸造风格。

治中的诗风,别具一格。

行文至此,忽然醒悟,书末有治中自撰的《跋:耳顺至古稀的分行书写》。文中真实简明地记录着这十年间,治中玩诗的缘由甘苦,经验得失,及其对中国诗学和当今诗坛的认知与感叹。这是一篇古稀玩诗者玩出来的真知灼见,也堪称是中国当代诗学的一篇富有个性的学术性表达。

为此,温馨提示读者,读此诗集,还是请先读治中的《跋》为妙。拙序仅作补充吧。

2019.12.10夜

  草于珠江南岸结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