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王心钢长篇历史小说《大唐名相》研讨会召开
更新时间:2019-12-18 来源:广东文坛
5月18日下午,王心钢长篇历史小说《大唐名相》研讨会在省作协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广东省作协、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主办,广东文学院、韶关市文联和韶关市作协承办。省作协文学院院长熊育群、韶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毕式明、韶关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朝养、韶关市文联副主席李梅、韶关市委宣传部文艺发展科科长杨晋、韶关市作协主席荣笑雨、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温阜敏、广东文学院作家黄金明和花城出版社编辑夏显夫等领导、专家、嘉宾和作家共三十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熊育群、荣笑雨联合主持。贺仲明、徐肖楠、陈希、杨汤琛、龙扬志、陈芝国、仲红卫、赵彩花、程宇昂、张晓平等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韶关学院六所省内高校的著名评论家和教授围绕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唐朝名相张九龄在历史上的影响力等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的解读。
贺仲明认为,《大唐名相》最大的价值是为张九龄这位有影响的岭南历史人物立传,有意识强化和书写岭南文化,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书中描写张九龄回韶州等场景,把岭南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写得维妙维肖,很好地把岭南当时的蛮荒之地融入盛唐大时代中。
徐肖楠认为,这部小说写出了当时的社会气象和历史生活。所有的小说细节都依托于一定的历史细节,从生活细节写出历史细节,从生活现象写出历史现象。小说中所描写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很多生活气息跟今天生活气息直接相融。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生活精神集中体现在张九龄身上,然后联系到其他人身上,使我们觉得生活、精神相接,藉此升华。
陈希认为, 这部历史小说的写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语言比较典雅,作者善于从复杂的关系和历史语境来立体地写,全景式地展示。有些值得商榷之处,例如,唐朝有很多名相,张九龄与其他名相的差别没写出来,张作为名相的特点强项在哪里?另外,张九龄与杜甫的关系也没有更深入描写,有点可惜;“海上生明月”这诗的产生过程写得太少了,如果能更详细些就更好。
杨汤琛认为,对于岭南历史文化人物的弘扬与言说,人们多瞩目于某些贬谪岭南的文化名人,如韩愈、苏东坡、刘禹锡等,他们作为居高临下的文化启蒙者莅临这片被视为南蛮鴃舌之地的文化荒原,短暂的迁居时光成为历代岭南人吟诵与纪念的对象,由此拥有了极大的历史辐射力;与之相反,岭南本土文化名人如张九龄、崔与之、陈白沙等则可谓星光黯淡,少有人为之竖碑立传。本书一反历史因袭,立足本土而为岭南士人立传,对于弘扬岭南本土文化、传承岭南历史文明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龙扬志认为,尽管《大唐名相》的核心主题、故事结构、语言技法有不尽完美之处,从总体上看,这部作品是成功的。作者把张九龄置入历史发展的大时空,围绕其政治生涯的起承转合,呈现出大唐王国怎么由选贤任能而走向强盛、又如何因权力斗争转盛而衰的历史转折,并以文学的方式,表现了个体与时代、理想与现实、权力与欲望之间极其复杂的紧张关系。大浪淘沙,历史长河不能再次踏入,只留下几许疏钟、半江渔火让人无尽遐想,而这遐想,就是《大唐名相》的存在理由。
陈芝国认为,《大唐名相》刷新了我们对历史叙述传神的理解。亦即传神,不仅是传历史人物之神,也是传作者自我之神。作者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都在力图直面一个当代中国生命的历史与现实,并在历史建构中进行那尚未完成的自我认同与建构。
仲红卫认为,在处理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关系时,小说整体上采取了一种既有温情又相对中立的态度。这种态度既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为了将历史纳入某种宏大理论之中而经常强行“介入”叙述的粗暴态度,也区别于为了抗拒这种“宏大叙事”而一度流行的所谓“零度叙事”。换言之,因为不再关心叙述的政治性,所以叙述反而获得了从容淡定的风度。
赵彩花认为,在戏说“历史”、穿越“古代”等各类小说和电视剧盛行的今天,历史的精神与精粹在戏说的尘埃中已重障不显甚至将被瓦解消失。以此观照,作家王心纲创作的《大唐名相》则不仅是“岭南诗祖张九龄的首部文学传记”,它更是一股拨乱反正的清流,作者在学究式考证以尊重历史掌故的基础上,揉和恰切的文学手段,书写了“开元盛世最后一名贤相的传奇人生”,给读者展示了张九龄生活时期广阔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
张晓平认为,从叙事语言角度看,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诗文和书面语,还融入众多的现代日常生活语言,并加以锤炼改造,使得小说既“典雅精致”、“凝练厚重”,而又“通俗质朴”、“清新自然”,达到了“雅”“俗”相融的艺术境界。如写酒:“都城内外,朝野上下,酒文化盛行,其官宦酬酢,士人交往,豪侠展露,平民沟通,都要用酒作为依托。骄者使横,志者诉说,孤者感叹,愁者排遣,也会视酒为凭据。”词句都具有极强的雅致化色彩,给小说增添了几分典雅凝练的韵致。
程宇昂认为,《大唐名相》尝试多层面对历史进行还原,发明人文之“文”,主要包括生命状态还原、生存空间还原、人文环境还原。生命状态还原有两个很好的考察维度: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从时间维度看,小说人物确有唐人的影子,如唐人对待蝗虫的态度、张九龄“觉得在背后议论朝政,有些不恭敬,便换了话题”等。从空间维度看,小说有意展现具体历史时期蛮荒地带的生命状态,并将他们与中原人士区别开来,如对高力士、张九龄及其家人的描写等。
大家认为,张九龄是中国封建社会为数不多在政治与文化造诣上都达到一定高度的岭南籍诗人宰相。然而,国内至今没有一部记述张九龄的文学传记,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白。实力派作家王心钢潜心五年打造了这部诗文兼备、气势恢弘的长篇历史力作,全面解读开元盛世最后一名贤相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生动描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风俗,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对岭南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在国内文坛实属难得。盛唐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本书能让读者从历史的高度认识“中国梦”的内涵。以张九龄为代表的大名相廉洁奉公的故事与刚正不阿的品格,给处于今天实现中华复兴的大时代的我们,有很好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作家王心钢擅长写人物传记和长篇历史题材作品,已有《张发奎传》《薛岳传》《潜流》《粤军抗战记》《锋面雨》等面世,并获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大唐名相》由花城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曾列入省文艺精品创作与生产重点“双扶持”项目。作者在创作本书中,吸取唐浩明的《曾国藩》、熊召政的《张居正》等经典性传记作品的经验,在尊重历史和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张九龄放在唐代历史背景中,不再拘泥于史料,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以现代叙述视角,演绎“唐朝”故事,并注意故事的细节化,确保人物有血有肉,情节曲折生动,成为一部有唐代风情的佳作,打造张九龄“岭南第一人”的新形象。
为了扩大作家及作品的影响,鼓励我省作家勇攀文学高峰、打造精品佳作,主办方特此策划召开本次研讨会。会前,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范英妍、韶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启宇、韶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晓林和韶关市文联主席刘照丁等领导对开好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协商和部署,并预祝会议取得成功。
出席会议的嘉宾、作家还有王建喜、江先华、陈会玲、曹文军、秦向东、廖春艳、欧琳、李莉、李小红、吴依华等。 (韶关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