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以地域文化探讨“诗意潮州”当代经验
更新时间:2020-01-03 来源:广东文坛
编者按:潮州当代诗群是广东当代诗歌的一支重要力量,新世纪以来,潮州当代诗歌以韩山师范学院诗歌创研中心和《九月诗刊》为重要推动力,涌现了黄昏、陈崇正、陆燕姜、阮雪芳、林非夜、许泽平、余史炎、姚则强、洪健生、草叔、林伟焕等诗人和陈培浩等诗歌评论家,在《诗刊》《人民文学》《花城》《星星》等重要刊物发表了大量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相当影响。
近日,由广东省作协、潮州市文联、潮州市作协主办的潮州当代诗歌研讨会在岭南文学空间举办。出席研讨会的作家、专家有杨克、熊育群、郑小琼、黄礼孩、世宾、徐肖楠、张德明、向卫国、龙扬志、杨汤琛、陈芝国、游子衿、梦亦非、王威廉、李德南、唐诗人、林馥娜,以及潮州市文联主席程小宏、潮州市文联原主席黄国钦、潮州市文联组联科科长章碧武,潮州市作协副主席陈培浩、黄少平、林桢武,潮州当代诗人、作家代表陈崇正、许泽平、陆燕姜、阮雪芳、林非夜、张扬、余史炎、洪健生、草叔、陈维坤、林立升、庄丽如、范俊呈等。
研讨会上,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潮州当代诗歌在过去十几年里取得的成绩,深入探讨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底色、与地方高校研究中心相融合、以诗歌和精神现代性为目标的当代诗歌的“潮州经验”;并通过对潮州当代诗歌文本的细读,探讨当代诗歌如何从地域文化中获得滋养、如何建构和追寻空间结构和时间意识、如何通过对世界的凝视重构新的主体、如何打破写作的审美惯性和套路枷锁、如何使诗歌成为主体命定承受的礼物等重要的学术话题。(整理:潮州市作协)
杨克
(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作品》杂志社社长、诗人)
潮州诗群是广东最有特色、实力最强的诗群之一。这个诗群人数众多,诗人都是本土成长起来的,诗写得纯正,有品味,有品质,出了很多人才,像丫丫、阮雪芳、陈崇正等。潮州诗群成为全省诗群标杆的原因有四个:一是代表人物黄昏对现代诗歌理解与诗意把握到位,走的路子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是潮州的文化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韩愈待过的地方,文化传承好;三是网络媒介使潮州诗人跟外面的接触多,接收了丰富的当代诗歌前沿信息;四是有很好的批评家的关注,潮州走出了在广东乃至全国具有相当影响的批评家陈培浩,不遗余力地对本土诗歌予以推介。不足之处是潮州的诗人(特别是留在本土的诗人)的写作题材不够宏大,写得比较小,比较精致,建议潮州的诗人要进一步去拓展写作题材,多关注像《诗刊》组织的活动。
熊育群
(广东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
潮州地区整齐的诗歌队伍阵容令人惊艳,这再次印证了远离大都市的地方,也有着诗歌的摇篮和故乡。潮州诗歌有四个特点:一是现代性,潮州在地理上偏于一隅,却很好地展现了诗歌的现代性,注重诗意表达,技法娴熟,有探索性;二是整体性,这次研讨的文本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每个人的个性又很强;三是个人化,潮州诗人的写作带有鲜明的个人性特征,每个人都带着自身的印记;四是本土性,很多作品体现了很强的地域性,这与诗人们大部分在潮州土生土长分不开。有这么好的诗人,潮州诗群下一步还可以进京研讨。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潮州诗群有一个中心,韩师诗歌创研中心和《九月诗刊》带出了一种诗歌气象。而且,潮州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城市之一,潮州诗人没有辜负这种文化孕育。不足是潮州诗人对当下生活中人的困惑、焦虑与痛苦书写得少一些,建议要把真实的生活用诗歌表现出来,而且这些作品中的独创性与实践性不多。我看好潮州诗歌会上新的台阶,我对这个诗群充满期待。
徐肖楠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潮州诗歌之所以跟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一是格局大,潮州很小,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格局,这跟其有自我意识是分不开的。潮州诗人不限于诗歌写作,像培浩、崇正、泽平等诗人,多种体裁都有涉及,其写作形式不断变化,但诗意不变,诗歌跟生活、诗意紧密结合;二是专业性和风格性强,形成潮州诗歌的优良传统。我建议要注意诗歌的诗意力量,在创作中要追求诗歌的宇宙性、人类性、时代性和个人性。这次我重点解读的诗人阮雪芳对生活非常敏锐、敏感,时刻关注诗意,这种思考锻炼了她的表达。走出潮州后,能够在生活的不断变化中找到新的诗意,其诗歌发生了质变,不断超越自己。她的诗既写得温柔、细腻和清澈,有优雅气质,又大气开阔,写出了一种精神气质。其诗意的感觉、对自己生活的思考等的一体化,让她能够进入和世界一体的人类性体验中。
张德明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
从地域特征看,边缘性带来很多局限,不过虽然艰难,但也是有希望做得好的。潮州的诗歌发展态势好,呈现良好的局面,因为有几个方面做得好:一是抱团取暖,能集体出击,发挥群体力量的作用,有团体效应,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二是依托高校平台,潮州诗歌的发展与韩师有密切关系,韩师诗歌创研中心就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三是创作与评论同时启动,光有创作是不行的,被人阅读、评论,才能唤醒休眠中的诗歌。黄昏的诗我读了几遍,归纳起来有四大特征,一是观照世界的与众不同的理解;二是立足低处的抒情;三是独具特色的人生感悟;四是极度强烈的时间意识。我认为诗歌要处理四个方面:处理情感、处理经验、处理现实、处理语言。黄昏的诗歌已有了自己的风格,前两个方面也做得很好,但处理现实还要再加强,要与当下及时发生碰撞。
郑小琼
(《作品》杂志社副社长、诗人)
看到潮州来了这么大的一支诗歌队伍,我被吓到了。一个地方有一个诗歌群体当然是好的,但作为独立写作的诗人,千万要注意写作需要体现个体,写作思维需要放在群体之外。我将我的诗歌观念与大家交流,希望我的诗歌感受对大家有小小的启发。我发现诗歌少了一些东西,就会趋向苍白、无力、软弱,这是诗歌的不幸。诗歌是有生命的文字,我觉得诗歌写作上非常需要一种无法无天、无拘无束、没有道理的神秘、野蛮的力量。诗歌还需要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认知,没有差别。我对潮州的诗人有一种非常高的期待,丫丫的诗就有这种无拘无束的气质,有些人质疑她的用词有一些问题,我反而跟别人有不一样的感受,觉得丫丫的诗有一种出奇的效果。
世宾
(东荡子诗歌促进会会长、诗人、诗歌理论家)
我想通过林立升的诗来把握潮州诗群的一些特点。他的写作语言有温度,有一种现代性,潮州诗人的现代性转化都有非常好的效果,但仍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作品往往从一个点写开去,完成度不够。诗歌必然关涉到语言的空间,诗必然要进行空间建构,这个空间与作者对世界的理解是有关系的,所以要展开空间,在空间上要有所经营。第二,哲理发现上还不够,要在文化前沿中去发现,避免一些比较滞后、陈腐的东西。第三,写低处的抒情,不要陷于哀伤、叹息、弱小之中。延伸开来,诗歌最重要的是在建构世界,每个人内心中对自己的世界要有所想象,世界、语言、诗歌三者的关系要密切结合,这才有方向,只有热爱和抒情,会找不到路子。
黄礼孩
(广东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诗人)
潮州诗群是多年努力得来的,而不是一时生长出来的。如果潮州诗歌能够成为潮州的文化名片,会拓展潮州的文化边界,给潮州文化带来质的提升,这对文化底蕴深厚的潮州可谓意义重大。我第一次读到草叔的作品,很惊喜,他的诗歌是自己探索得来的,有亮点,很当代,对人文、对生命有很深的理解,内心与遥远的东西有对应,很朴实、真诚,能够把情怀放进来。若能解决好时间与空间的问题,多一些碰撞,把遭受的不公、苦难表现出来,会生长得更好。建议先解决修辞问题,使语言更干净。现代性在潮州诗人中还处于半完成状态,没有真正完成。诗人们要挣脱诗歌的束缚,融入否定的激情,更好地解决好语言与现实的切换问题。要让诗歌葆有伟大的品质,更具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龙扬志
(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副主任、评论家)
林非夜诗歌的语言完成度好,有质感,作品精致,构思精巧,值得反复品味,但缺乏一种大格局。建议要有个人追求,拓宽视野,不然会削弱文本的力量。林非夜作品也缺乏时间意识,时间感不强,作品都是从生活随手采摘而来的,是些小小灵感和片断。时间是有范围、广度的,要与时代产生具体的关系,诗人要成为一名思想者,触及哲学,对时代有冷峻的思考,不然作品不太具有思想支撑,都是些很散漫的东西。要有对话感,加强对诗歌文体更深刻的认知,突破比较浅表的东西,形成与自我内心对话的感觉。还要有现代性,现代性是开放的,变动的,在路上的。
向卫国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评论家)
潮州诗群的崛起有其必然性,韩师诗歌创研中心和《九月诗刊》,共同催生了这一个庞大的诗群。丫丫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语言有很大的自由度,词语像精灵一样供她任意驱使,诗作跟音乐、舞蹈关系密切。她在作品中能体现潮文化的特色,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东西融汇于诗歌中,把写诗当作轻松快乐的事情,作品有喜剧色彩。潮州文化就是这样,富有民间性,带有世俗的喜庆色彩。但问题是大家都活得很沉重,丫丫没反映这种大背景下的沉重的东西,并将之转化为生命的智慧,作品缺乏历史感。如何既葆有写作的自由度,又突出仪式感呢?这样突破难度很大,既有个人性格的原因,又离不开天分和努力。
梦亦非
(《零点》诗刊主编、作家)
我有一些小小的想法,我更想看到潮州本土文化的东西,看到潮州历史悠久的文化,但文本中没看到足够的地方性和地域性。我也愿意看到当代性,很多潮州诗人都属于偏安一隅的人,但是要有面向当代的积极姿态,诗集中对时代变迁、城镇化的进程等的书写是很不够的,地方文化的当代性显然缺失。还要警惕美学的意识形态,反抗具有压迫性和统治性的陈旧美学意识形态。但是,我只看到很多精致的、很像诗的、很美的诗作,没有与时代不同的东西。诗人要有很强的超前意识,写出在未来的时代才有可能被发现的东西。
杨汤琛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评论家)
洪健生的诗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呓语性和幻想性,他的诗歌意象一般不直接折射现实,诗歌比较灵动、任性。他用很敏感的语言对现实进行变形、实验,语言有很强的敏感度和把控力,很好地呈现汉语的美和内涵。他的意象经营奇崛,不朝向具体的意义和目标,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抒写自己的生命感受上,他能够化抽象的情绪为具象,很好地追求一种有序的情感的平衡。他有自觉的对诗歌张力的营造意识,所以诗歌有结构性的张力。遗憾的是他的一些诗歌没有充分地展开,有一些句子显得突兀,连接性不强。另外,建议打开一种自我的封闭性,与现实产生某种折射,这样可能会更好。
王威廉
(广东文学院专业作家)
张扬给我一种典型的潮汕人的印象。我抱着很大的好奇,他这样的忙碌的世俗化的人是如何写诗的?我从他的诗中读到诗人对世界的凝视。他不断聚焦跟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的东西,使视觉中的事物不断清晰起来,成为焦点,然后像素描一样记录世界的瞬间。正如策兰所说,诗歌是我们命定承受的礼物。这句话包含三个意思:一是语言,语言就是我们的命运、载体,语言抵达哪里,思维就抵达哪里;二是承受,要承受现实,用语言转化现实,而不是重现。三是礼物,诗歌是我们克服焦虑的自救方式,是生命的较量,我们要用生命的意识,用语言的美学,让生命的主体张扬起来,获得一种包容性,从而发现一个更大的世界。
游子衿
(《故乡》诗刊主编、梅州次生林诗群领军人物)
从二十年前关注韩师的手抄报开始,我就一直看着潮州的诗歌这样一路走来。庄丽如诗歌的写法是令人放心的写法,完全是很现在性的写法,抒写个人情感,生命小小的欢喜等,但力量不够,独特性和冲击力也都还不够。她的这种写法要取得冲击力,比剑走偏锋者更不容易。如何培养力量,形成更粗砺的东西呢?我建议要触摸更广阔的生活,如果现实不允许,还可以通过文学阅读走向生活,增加生活的广度和厚度。建议多读郑小琼,她的诗歌真实地反映生活。还可以读阮雪芳,她的诗歌有典型的突破,在潮州生活时非常传统古典,到东莞后突然变得大气、复杂、丰富。通过阅读,可以获得力量,也可以领悟到真正的生活该如何去抒写。
陈芝国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评论家)
读了余史炎的《巷口》,我专门到百度查这座桂云楼,看后思想一下子就打开了。这座充满末日气象的桂云楼是诗人出生长大的地方,它不像永定土楼一样是全包围的,它前面开了一个口,这个口非常重要,像眼睛一样,已经来到城市的诗人在这首诗中肯定有指向。我不关注诗歌的技艺,只通过这首诗关注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情景,在什么时间节点上写,要展现什么,并且讨论城市与乡村的情感结构与文化张力。作为从乡村走出来的60后、70后、80后中的一员,在这首诗中,史炎那种被撕裂的情感被自己一步步地转化,从而解决这种生命的困境,诗人的这种经验转换是值得关注的。
林馥娜
(诗人、评论家)
当代潮州诗群拥有一个适于生长的土壤,一本刊物,一个诗歌研究中心构成了栽培诗意的园地。《九月诗刊》有一个创作和理论兼收并蓄的团队,在潮州形成良好的诗歌生态。潮州诗群的人缘和群体写作的方向都有一定的粘合度,题材上更倾向心灵的深挖。大部分诗群成员总体上给人以雅正冲和、温柔敦厚的感觉,同时也形成各自的独特之处。范俊呈作为本次潮州诗人代表中最年轻的九零后,文本的整体成熟度预示出其良好发展态势。他的表达细腻娴熟,自由出入于天地人间、物理空间与意识空间,字里行间带着超出其年龄所应有的更深刻的生命痛感。
李德南
(广州文学艺术研究院专业作家)
潮州诗群是不容忽视的,因为里面有非常多的活跃的作者,有很值得关注的作品。潮州诗歌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原因,是潮州诗人都有一颗纯粹的诗心。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也是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潮州的环境也有诗性,诗人们能够将从商与从文分开,从而获得精神层面上的回报。许泽平的诗歌有自我抒发的意味,是自我经验的表达,质地纯粹,从诗作中能够读到诗人的兴趣和趣味,读后非常愉悦。诗人把爱情作为主要内容,有唯美气息,写得真挚动人。在意象的经营上,偏向于古典传统。但一些诗作有重复感,内容、情感、结构一样。还有诗人自我过于封闭,诗作显得单薄、无深度。建议要把自我置于天地万物之中去打量,寻找更多的突破路径。
唐诗人
(暨南大学博士后)
很多人都是先知道陈崇正的诗歌,再去接触他的小说。他前期的诗作结构精致、精巧,意象、用词精密。写小说后的诗歌,这种特质就不是很突出了。在结构上,不是像他的小说一样精巧了,处理的也不是宏大的问题,而是更愿意处理自己生活当中那些细碎、情绪化的具体的所见所闻的东西。我以他作为小说家的身份再去读他的诗歌,这是很有意思的观察。他作为小说家之后写的诗,多是情绪的一种自我调整。为什么还要写诗呢?他是为了自我抚慰和自我疗愈。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接受的东西,他通过诗歌,抚平情绪的波动,这是作为小说家继续诗歌写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