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拈花一笑向黎明 ——记武汉抗疫第一线护士黄睿

更新时间:2020-03-11 作者:黎燕雄来源:广东文坛

2020年的春节如期而至。

2020年的春难从天而降。

2020年的春关突如其来。


春节期间,湖北武汉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武汉告急!

这让本该是千红万紫、楹联紫气新的时节,似乎一下子变成了山穷水尽的困境。疫情所到之处,人心惶惶、动乱一方。冠毒肆虐、矢石之难、生死攸关,这就是新年伊始的“难关”。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轰然打响!

就在亲友们都沉浸在疫情所带来的恐惧之际,出生于1991年的广东省化州市人民医院肾内科黄睿护士,做了一个非常符合她“拈花一笑”性格的坚韧决定。她小心谨慎地向所在医院领导提交了一份申请书,申请书上白纸黑字写满她的迫切心声:

……我是一个有着十多年工作经历的医务人员,想尽到一个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职责,现在病毒肆虐,如有需要,我自愿申请加入“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斗中,为打赢这场保卫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位九零后年轻的“老”护士,从提交申请书那天起,就时刻做好成为凶悍勇猛白衣战士的准备。这是一场“阻击战”,除了救治病人,还要防止输入。她愿成为支援医护大海边的岩礁,任凭一切凶猛的浪花冲过来,都只能化为碎末。她坚信,国家的精准政策措施,严谨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必将战胜冠状病毒。

“我不恐惧。只要内心足够强大,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这是黄睿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注意到,她用了“不”“没有”这些普通的字眼,轻描淡写。这时,我才深切体会到,这位普通的小护士正用一种“拈花一笑”、镇定自若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场阻击战。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但子夜终将尽,春日终到来。

她眼神坚毅,无所畏惧。

或许,岩礁的力量,正在于她的无惧心。


向着黎明出发


2020年2月9日凌晨一点左右,正在上夜班的黄睿,接到了医院下发的紧急通知:因新型冠状病毒事件,需要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参支援人员:呼吸内科硕士研究生李林生,消化科护师王彩玲,肾内科护师黄睿。早上七点,准时集合出发。

逆行!

就是义无反顾,就是分秒必争!

军令如山!

虽然没有当过兵,对这些词只是如烟过耳,黄睿却在坚定执行。她迅速做完交接班,回家简单收拾好后,还剩下3个小时就要集合。此时,她才注意到身边的家人:妈妈哭腔夹杂的念叨、哥哥爽脆干净的语言、爸爸简单明了的叮咛、不满三岁女儿熟睡中均匀的呼吸声……再依依不舍,黄睿依然雷厉风行、迈出了脚步。

时间像江水般慢慢流淌着,别无两样。太阳光从黑夜射出缤纷色彩,就像阳光在水晶玻璃上折射出来的七彩一样。天空在慢慢变亮。阳光里有一种坚韧的东西,它似乎越过高山和绿地进入城市,就像睡梦中传到耳际的热情的曲调。

黄睿带着一颗无惧心,向黎明出发了。

这支队伍在早上7点医院完成出征仪式,中午时分已经到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黄睿看到各地区支援队伍带的物资,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防护物品都较为充足。相比之下,因时间紧急,黄睿一行人只带了换洗衣物。医院也只给他们准备了每人2套防护服、几个口罩、手套、鞋套而已。最需要的手消液、酒精、含氯消毒液,他们是零库存。

出师不利?黄睿忐忑起来。

就在此时,黄睿工作所在医院领导,第一时间给他们打了一支强心针:后期一定想尽办法给他们提供物资。同时,各个地区的战友也慷慨解囊,纷纷给予资源共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下子,晾衣绳、衣架、方便面、手消液、酒精、含氯消毒液、甚至紫外线消毒灯,他们都有了。

黄睿开玩笑说,她现在的配置可是“爱马仕”级别的。而在2月14日这一天,她所在医院寄过来的“战斗武器”也到手了。从这些“武器”堆里,她还翻出了惊喜:巧克力……

那天晚上十时许到达武汉时,天色灰暗。在新型病毒无情的肆虐下,武汉这座有着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仿佛进入了冬眠。不断增长的确诊病例数,震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黄睿对这个英雄城市说:武汉不会是孤城。明天是全新的一天,加油!!! 


剪下一头秀发


黄睿所在的广东医疗团队,由20个地区医院共307人组成。工作地点位于武汉市江汉区省委党校东西湖方舱医院,主要收住确诊的轻症患者,约1600张床位,工作时间约8小时,治疗以口服为主,重点要关注情绪化病人。工作的强度大,工作的压力会更大。

“新冠病毒拥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就是它的传染性。这就意味着我们更要按规范做好绝对的防护措施。保护好自己,才能做更多的事!”黄睿说。

他们现在要打的是攻坚战。

他们必须隔断病毒的传染。

隔断、保护,就从穿脱隔离衣开始。

在缺少防护物资的情况下,黄睿这一小组,练习次数相比较少。黄睿建议,等其他小组练习完,再向他们借道具。利用晚上体息时间,她反复练习,由陌生到熟悉到再熟练。

为了更好地完成整套防护衣的穿脱,黄睿更是一狠心,亲手把留了两年的长发剪掉了。

“看着那把还算乌黑的头发,我心里真是很不舍。”黄睿的话是不动声色的。

听着黄睿沙哑而略显疲惫的声音,尽管我无从想象电话那端她的状态,从一开始,她清晰的思维与快速的讲述中深刻感受到的是医者的理性,到她讲着讲着声音哽咽:

“我这都不算什么,还有一些同事更狠,直接剃光头了。看着她们的光头,我感觉太难受了……”她的语调因强忍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变得急促。我的鼻子阵阵发酸,电话两头的我俩一度沉默……

经过五天的苦练,黄睿已经把整个步骤烂熟在心:速干手消毒,戴n95口罩,戴外科口罩,戴帽子,穿鞋套,穿隔离衣,戴手套,穿防护服,穿靴套,戴护目镜,戴手套……光是穿戴,就由内向外3层11步!下班后,她们从特定的出口,一层一层消毒,脱摘防护衣物。 步骤多但这并不难,难的是要如何做到谨慎再谨慎。因为只要稍微一个步骤出错或者暴露,身体就会被污染。这种无形的压力,压在每个人的心头,沉重而不可忽视。严肃的气氛逐渐地笼罩了他们周围的一切,就像章鱼缓慢但精准地伸展触手。


不光上班要严格防护,他们每个人所住的房间,也得严格把控,划分区域:污染区,半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酒店实行军事化管理,不群聚,不串门,层层把关,手部卫生要做好,房间防控措施要落实到位。

为了让我清晰明白,黄睿专门拍了一个小视频发给我看。视频里,黄睿在45平米左右的房间里,分成四个区。进门至第3块地砖为污染区,第3块砖到地毯前位置为半污染区……分区要求精准到进门的每一块地砖,属于哪个区域。每经过一个区,就得换一次鞋子。另外,每天要用紫外线灯消毒房间。外出服不允许带进房间,回来后就挂在门外。

“这很正常。”黄睿说。

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他们睡觉的地方是绝对干净的。现在正是战疫的关键期,这些医务工作者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落实疫情防控工作。

武汉这段时间很冷,那种湿冷渗入骨头内,让黄睿这个广东女孩很不适应。刚到下午4点多,太阳早早就收起它那微弱的光,也怕冷似的,躲进了像棉被一样的厚云层里。在欧亚会展国际酒店里,黄睿穿鞋着棉服,盖2张被子,开了暖气,还是觉得冷。

2月15日,这个广东姑娘给我发了一个小视频。我还没来得及打开看,她激动的声音就传过来了:武汉的第一场雪,政府又给我们加了棉服和棉被!待春暖花开,我们一起去武汉大学看樱花! 


进舱第一天


2020年2月14日,武汉下着雨。

这是黄睿来到武汉的第六天,进舱工作的第一天。

医院,在离她住的地方有大概半个小时的公车路程。中午十二点,简单用餐,穿戴好防护衣物,穿上纸尿裤,从头到脚检查一遍之后,黄睿让检查人员检查完毕,经过4扇门后进入到舱内。

这一天,她在B舱工作,主要负责A2区,A648-A668,病人总人数21,全男性患者。年纪最大78岁,最小27岁。主要工作内容是测量生命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病人病情与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就上报医生。

黄睿走进病房。因不熟悉工作环境,加上初次戴上N95口罩和护目镜带来的憋闷感,她在护士站休息了好一会才慢慢地缓过来。但,接下来她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在A650床位测量的时候,黄睿发现他的血氧饱和度为96%,心率为123次/分。职业的敏感,让她心蹬了一下。

这是典型的心率异常!黄睿不敢声张。

她一边监测,一边跟患者进行简单沟通。

“我刚去做完CT检查,跑回来了。”从患者嘴里听到这句话时,加上黄睿细心的观察、反复询问之后,她很快得出结论:心率异常是运动引起的。但她谨慎地选择继续观察患者。 

A649病患,是一个高高瘦瘦的47岁中年男子。黄睿在和他沟通时,他指着自己干瘦的胸部问,这是什么位置,他总觉得不舒服。

但黄睿测量到他的体温是正常的,心率为74次/分,血氧饱和度为97%。询问中,黄睿得知他的胸部按压无疼痛,无咳嗽,无气促、胸闷。显然,这是心理在作怪。

黄睿很清楚疫情中,大家焦虑不安的心,主要就是因为不确定,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是一种应激反应,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患者就容易出现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透过雾气朦胧的护目镜,黄睿清晰地感受到,他那只手在不停颤抖。如果可以,黄睿是多想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可以尽情哭出来。可是,在这需要做好隔离防护的特殊时期,她不可以……她只能用戴着手套的手,轻握一下他递过笔来时的手,说一句:“我们一起加油!”

57岁的聋哑人士胡大爷,一直在跟家人视频电话,双手不停地比划着。因不懂手语,黄睿无法了解胡大爷的心思。于是,她拿出一张白纸,通过写,来与胡大爷沟通。胡大爷示意黄睿把测量到的数据,通过屏幕给他家人看看,然后他自己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这是黄睿第一次感受到心与心相连,检测数据不只是诠释悲痛,更多是希望、信心和力量。

这时,舱内就响起了节奏欢快的广场舞之歌。顿时,舱里的人,不管是老的、小的、男的、女的,还是患者、护士都愉悦地加入其中,跳动起来。虽然不是专业的,但他们的舞姿一点也不笨拙,反而身轻如燕,翩翩起舞……

黄睿也按捺不住,迅速加入其中。他们唱啊、他们跳啊,他们欢欣鼓舞!

这一刻,他们是欢乐的。

黄睿忘记了密闭的防护服带来的沉重与闷,忘却了呼吸困难,头晕头痛,也忘掉了耳廓被口罩挂绳勒出的疼痛,鼻翼被眼罩压起的水泡……

黄睿在日记里写下第一天工作的体会:

晚饭十点左右才下肚,已经饿得饥火烧肠了。狼吞虎咽下去,也不管饭菜是热是凉。6个多小时滴水未进,衣服全是汗水。走出舱那刻,能够呼吸到空气,觉得非常幸福。

虽然已经筋疲力尽,但我躺在床上却根本没办法入睡,只要一闭眼,脑海里就出现病房里那一张张患者的脸。

……今天是进舱工作的第一天,要学习的东西真的还是很多,要加把劲,尽快适应环境,全身心投入工作,要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只能在工作中不停学习,不停实施,不停成长! 


差点就遗漏了病情


2020年2月16日,太阳出来了,房外的雪哗啦啦地开始融化。黄睿看到头顶的那一缕阳光,心里觉得暖暖的。武汉的春天来了。

今天,黄睿上的是夜班。方舱医院内分为A、B两组,广东队定在A区,病人数是215人。排班有所变动,她负责出口班(出入口班,单号站岗,双号在病房上班),今天16号,所以主要负责治疗班,分发口服药。

随后,黄睿和搭班的护士曾文敏,一起分析任务,制定工作方案。

两个小姑娘的组合是高效率的。

她们坚决,有力,有序。

因暂时手头没有任务,她们决定这一天的工作就从归类摆放备用药开始。两人配合默契,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药品分类整理。

这时,主班护士过完医嘱,把8张A4纸医嘱单打印,交到黄睿手中。繁重的工作量,让她有些蒙圈了。初来乍到,舱内环境不熟悉,床位位置不熟,患者情况不了解……各种困难迎面而来。

但黄睿和曾文敏有干劲、有思路,很快理清思路:

第一步,先双人核对医嘱,坐在电脑前上,核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用法,无误打勾,有疑问打圈。核对好全部床位之后,有疑问的向医生核实。

第二步,到配药区进行配药。两人,一人读,一人取。因为开始整理了药区,所以对药物的摆放也非常清楚。配药的时间就节约了不少。

第三步,开始寻找床位了。床位是从A615到A883,A615开始,床边双人再核对名字,手腕带,药名,剂量,用法,确认无误后签名,交代药物,同时询问患者病情。

在黄睿分发完药回到护士办公点时,患者邹爷爷拉着聋哑胡大爷过来,着急略带责备地说:“你给我发了这个药,他怎么没有?”

“邹爷爷,您别激动,只有心平气和,才能早点回家。”怕老人听不见,黄睿特意把头凑近了跟他说。看到邹爷爷稍微情绪好一些了,她又开始跟邹爷爷说起话来。

“邹爷爷,您稍等,我马上核查。”

黄睿打开电脑核对,确认医嘱,她发的药是正确的。然后她又耐心向邹爷爷和胡大爷细心解释,直到两位大爷都明白了、向着各自的床位走回去。

渐渐地,黄睿和患者们熟悉起来了。这时,邹爷爷无意中告诉她,胡大爷今天有呕吐症状,呕吐了4次。

这个情况,黄睿在第一次分药时没有了解到。按照医嘱,胡大爷当天没有药。

差点就遗漏了病情!

她立刻报告医生,为胡大爷开出新药!

黄睿称得上是历练丰富的护士,敏感度极高。她的护士人生是从容的,游刃有余的。但发现遗漏的病情,她还是有些战栗。正是这场疫情以莫名的残酷让她内心感到战栗!

“是的,战栗!”她在和我的对话中,用了这么一个词。天天都是疫情报告,4000个,4100个,接着是4200个,4300个……不断增长的确诊病例数。每一个数字,震痛着每一个人的心。她只能在内心的战栗中坚守自己的职责,继续做一个“拈花一笑”的勇敢战士。

……三步下来,耗时4个多小时!但这时,医生又开出了新的医嘱。

距离下班就只有一个小时!黄睿心里并不着急。她只想把本班工作完成,不要留给即将来接班的伙伴们。队员李华娟、刘少君也当值过这个班,知道这个班的工作最繁琐。他们见黄睿到了下班时间,还没完成,主动过来帮忙。拖班一个小时后,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药发完。

这一天,黄睿离开舱,回到酒店,已是晚上十点左右。晚饭放盆里热了一下,拿出来吃个几口,她就吃不了下了。

黄睿瘫痪在床上,总结起今天的工作内容:病人数214人,核对78人,发药78人,运送病人1人。虽然累,可也觉得值得!希望,疫情能够快点结束,脱掉口罩那一天,去拥抱那个爱的人! 


我问黄睿,为什么想当护士?

她答,当她作为一名护士去帮助病人时,她很快乐。因为她的护理,病人减少了痛苦。

我问黄睿,选择这个职业有没有后悔?

她答,从不后悔,更无惧心。

从每一次的回答中,我发现黄睿用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字眼。

是的,他们生而平凡。

他们却敢与冠毒搏斗!


2020年的春天如期而来。

大雪之后的武汉已进入“决胜”时刻。我们坚信,病毒必消,正如冰雪终会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