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陈振昌 | 柔情似水动人心魄 ——报告文学《千里驰援》读后

更新时间:2020-03-16 作者:陈振昌来源:南方日报

疫情如火,熊熊燃烧,火势正旺,一旦防控不到位还会有扩张蔓延之势。抗疫文学写什么?自然是为扑灭这火势出一把力,哪怕是微薄的一桶水、不起眼的一盘沙也好。广东文学界的作家张培忠、许锋,选择了报告文学。都说报告文学有轻骑兵的作用,真实、反应迅速、资讯含量大,有着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个性特点和作用。但报告文学也有其难度大的一面。这个“一面”像新闻消息和通讯,要抢时间,要以应时介入为佳,即常说的时效性。“事中孔明”与“事后孔明”,文学的社会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道是,“隔行如隔山”,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纵观我们现在的抗疫文学作品,作家们普遍因为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不太了解医生护士具体的救治过程,所以一般都回避了这些具体的、生动的救治过程中动态的情节和细节。这是没有深入一线以及知识面的欠缺所造成的。令人敬佩的是,作家张培忠、许锋没有绕道走,他们很明白,文章愈是投入、愈是进入角色、愈是具象,效果就愈好、感染力就愈强。可以想象得到,在灾难面前,他们是很明白自己的担当和责任的。他们在抢时间、把握一切机会,大凡文章必需的内容和翔实的情况,他们排除万难,都尽力去深入了解。没有这“功夫在诗外”的火候,文章就容易流于“虚胖”、羸弱,就会苍白无力,往严格处说,还可能会帮倒忙。

《千里驰援》写得大气磅礴,动人心魄。动情处,让人泪眼模糊;沉思时,让人联想翩翩。鉴别文章优劣,最直观的感觉是你能不能一口气读下去,甭管长短;心中是不是涌有波澜。有,便是好文章。反之,心如止水,不太愿意读下去,这文章就很难说是好文章。

广东不是重疫区,更不是疫区中心。广东的任务是驰援武汉,驰援湖北。武汉打赢了这场防控疫情的关键战役,全国抗疫就胜利在望。驰援又是一面镜子,因为不光广东在驰援,全国各地也在驰援。怎样驰援?大数据是需要的,没有大数据,就没有气势和恢宏。从第一批133位医护人员到第二批147位医护人员,从第一批广东名牌医学院校所属医院紧急抽调人力物力,到第二批囊尽所有知名医院的人力物力征集,从钟南山到各路学者、教授、名流,广东驰援可谓医疗队伍倾巢岀动,尽情尽力,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磅礴还需动情。人物形象的立体,光外表的伟岸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血有肉,互为因果,相得益彰。《千里驰援》作品取材内容充实、丰厚,现场感特别强烈,作者以浓墨重彩的笔法写“活”了这一批可亲可敬的白衣使者,字里行间展现出的人物的担当与牺牲精神,令身为读者的我们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例如,尽管钟南山已经被传媒报道很多次了,但我们仍然为这位老人在列车里疲惫打盹的细节所感动。

此外,医护人员全力抢救73岁的老年患者,为其进行穿刺引流、排出胸压积液的整个过程,同样描写得非常精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工作了5年的小护士在特殊的病房环境里为患者扎针,双方在互动中增进了对彼此的理解……这一幕幕,都让人动容。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合为时而著。”“一切景语皆情语。”大灾面前,考验着作家的良知、担当与责任。当然,也考验着作家的本事。我想,这也是报告文学《千里驰援》应有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