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会员新书架

步缘 |《重塑诗意创造的维度》

更新时间:2020-05-19 来源:广东作家网

微信图片_20200519092653.jpg

书名:重塑诗意创造的维度

作者:步缘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地:北京

类别:诗歌研究

CIP号:2019294757

书号:ISBN 978-7-5126-7677-0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作者简介

步缘,本名郭道荣,广东湛江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夜桥》《咖啡染红天空》、散文集《华海路的夜色》等。主编及参编文学选本、高校教材多部,文学作品及评论文章入选多种年度选本。曾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探索》《芒种》《澳门笔汇》《散文诗》《诗歌月刊》等文学刊物发表诗歌及诗歌评论。获多项诗歌奖及评论奖。《绿荫诗报》主编。现居珠海。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汉语新诗评论集。作者极具剖析中西诗学的眼光,纵览一个世纪以来新诗的流派,探赜索隐诗歌现象和诗学问题,彰显浓缩和简洁阐述的力量。基于哲学和美学的视角,自觉阐释诗人的智慧,探究诗意创造及诗境呈现。

序言

创造另一个诗意空间

吴思敬

中国新诗诞生恰好一百零二年。新诗的出现及其迅猛发展,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一定的诗学观念与理论思维的影响下才得以实现的。中国新诗理论是伴随着新诗的诞生与发展,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的诗学形态,它既植根于中国悠久的诗学传统,又汇入到现代世界诗学理论的总体格局中。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外古今诗学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中国诗学发展新的景观。

改革开放于1978年吹响号角,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也对文学艺术事业产生深远影响。伴随思想解放运动的春潮,中国新诗以顽强的生命力穿透板结的土壤。四十年来,诗歌艺术的巨大变革和创新,刷新诗坛面貌,迎来金色的季节。任何诗学理论的发生,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文化根源,有其历史必然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盛行,社会上产生某种“价值中空”。一些诗人“下海”,另一些诗人把诗歌视为个人的语言狂欢,远离现实、远离读者,同时也有一些诗人“痴情”不改,他们恪守诗歌理想,力图重建诗的信念。一些来自社会基层的诗人,带着挥洒在乡间、工地和流水线上的汗水,带着朴素的发自生命本真的呼唤,借助互联网传播,形成诗人队伍集群式崛起的文学现象,受到诗坛的关注,更受到理论界的追捧。

步缘便是一位默默地为诗歌事业做贡献的诗人,又是文艺理论家、诗评家。他出身于媒体,经过多年文学创作,同时兼顾文艺评论,特别是诗歌评论,扶持文学新人,自身又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其可贵之处在于能把他的诗歌创作与其文艺理论体系联系起来并互相印证。步缘的诗歌理论十分丰富,特别是他所提出的“诗化空间叙事”“诗歌精神境界”“汉语诗歌地域性”“汉语诗歌时代精神”“意境美学”“美学坐标”等概念,最能体现其诗论的原创性和基本观念。 

诗论集《重塑诗意创造的维度》为步缘的诗歌评论集。多年做一件事,既伟大,又不易。对于一个房地产商来说,早已刷新城市风貌,建成一大片高楼大厦;对于小说家、剧作家来说,也可写出一堆作品,或许已经从一个普通作者成长为一级作家或教授。但对于充满活力的青年评论家步缘来说,只做一件事:诗歌评论。这种“工匠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广大青年评论家借鉴。

《重塑诗意创造的维度》一书,有相当多的篇幅从“诗歌语言与艺术”视角切入。步缘集创作和评论于一体,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解读,他认为,诗歌的语言并不是社会生活的日常语言,而是文学艺术的另一种思想表达。我很认同他的观点。是的,诗的语言,不是日常语言工具,而是与“存在”同在、与生命同在的语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步缘对当今活跃在诗坛的诗人作品进行语言运用的解读。诗的语言由于诗歌象征含义的个人性、不确定性与随意性,让位于诗歌自身的音响功能和结构功能发生偏离。步缘在评论中也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建议诗人创作时采用传统的抒情、叙事、比喻、白描等手法之外,还要大量运用象征、通感、互文、跳跃、粘接、闪回、叠印等手法以增强语言的张力,使诗歌的语言世界呈现全新风貌。汤养宗的《劈木》、卢卫平的《在水果街遇到一群苹果》、陈芳的《泥土》等诗作,在诗意上有崭新发现的同时,在语言运用上也给人以新鲜、灵动之感。

中国新诗理论是在中国诗学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冲撞与融合中艰难行进的。外来的冲击是那样强势而猛烈,中国古代诗学的传统又是那样深厚而深入骨髓。冲破这些影响,靠的是新时代提供的广阔的思维空间与科学的思维方法,也靠的是革新者的巨大勇气。

《重塑诗意创造的维度》从多维度去剖析现今诗坛新诗,客观地描述创作技法,更多地从文学艺术审美的视角切入,将诗歌文本的存在方式,指向诗境的空间及思想的彼岸。从一个评论家特有的审美角度,去发现诗意,架设诗歌文本与诗歌理论的桥梁,让诗论成为诗人实现精神超越的一种途径。

创造的成功是自由的实现。步缘更稔熟地通过评论,去解读而是高度肯定和善待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生命与诗人的自由精神。海德格尔说:“做诗并不飞越和超出大地,以便离弃大地,悬浮于大地之上。毋宁说,做诗首先把人带向大地,使人归属于大地,从而使人进入栖居之中”。可以想象,在任何一个时代,诗人都不能把自己等同于芸芸众生,不仅要忠实地抒写自己真实的心灵,还要透过自己所创造的立足于大地而又向天空敞开的诗的世界。步缘更注重诗人的精神自由、创作自由,并不以个人的喜好去评判诗人的文本。评论须建立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进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公布他的日心说的文章(1540年的《初论》)的扉页上曾引用过阿尔齐诺斯的一句名言:“一个人要做一个哲学家,必须有自由的精神。”其实,不只是当一个哲学家,当好诗人或诗评家,同样需要自由的精神。于文学艺术而言,在艺术空间里,思绪可以尽情地飞翔,而不必受权威、传统、习俗或社会偏见束缚。

诗意空间需要重塑,更需要创造与创新。新诗百年,对于新诗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时序流转,同时也给人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我们尽管看到新诗有许多不尽如意之处,但是仍然相信诗歌美好的将来,因为我们坚定地前行,有许许多多像步缘这样的默默地前进的青年诗人、青年评论家走在通向新时代新诗发展道路上,召唤着诗意空间的构建,更是需要挖掘中华文化精髓,作为背景和依据,对传统进行新的思考,创造出诗意的文化空间,呈现汉语诗歌文本及理论的全新风貌。


(吴思敬,著名诗歌理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诗探索》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