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会员新书架

郝周 | 《白禾》

更新时间:2020-10-19 来源:广东作家网

图片1.jpg

出版社: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6月      

ISBN:978-7-5584-1853-2

作者:郝周

字数:约10万


《白禾》荣获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长篇佳作奖

授奖词:《白禾》以乡村盲童白禾的艰难成长为叙事视角,正是因为白禾无法提供“视角”,他对外物、成人的认知过程,才显得格外艰辛与珍贵。作者对盲童的触觉、听觉、嗅觉以及心灵世界做了非常细腻、真挚的书写,对父亲离世以后母亲的心理变化、盲师傅的孤傲与坚强都做了充分而又克制的描写。作品感情充沛,细节精妙,情节紧凑,尤其是主人公——盲童白禾学艺的各种遭遇,浓墨重彩又详略得当。生活的艰辛、缺憾,与盲童的努力、勇敢构成了作品的张力,使得该作品蕴蓄着充沛的情感和感人的力量。作品视角独特,主题积极,文字精要,结尾之处铿锵有力,同时又余韵绵绵、引人深思。

——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评委会

内容简介

乡村男孩白禾幼年失明,童年又失去慈亲。特殊的机缘下,他拜卖艺盲人童先生为师,学唱小调和拉胡琴,以期将来依靠技艺独立生存。小说深入描摹白禾幽微复杂的心理世界,细致刻画卖艺盲人的生存状态,勾勒世情人心,字里行间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感人至深。坚韧而顽强的白禾持棍一路探行,从童年走向少年,隐隐找到黑暗人生中指向善良、宽容的一束光亮。

作者简介

郝周,男,1984年生,中国作协会员,现居深圳。出版短篇作品集《一个人的香火龙》、长篇小说《偷剧本的学徒》《弯月河》《黑仔星》《牛背上的白鹭鸟》等近10部,获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长江杯”儿童文学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深圳青年文学奖等国家、省市各类奖项10多次。


关于《白禾》答《宝安日报》记者问

郝周 李秋妮

1、问(记者李秋妮,下同):你怎么会想到写一个关于盲人的故事?

答(郝周,下同):我从小在湖北乡下长大,我们村子里正好有一个盲人,我对盲人的直观印象很深刻。

2、问(记者李秋妮,下同):老家那位盲人的哪些生活细节给您留下深刻印象呢?能否具体说说?

答(郝周,下同):小时候,我经常看到我们村里那个盲人敲着棍子,从村子东头往西头走,他要走过一座石拱桥,然后去街上,走向更远的乡下。他是一个算命先生,他去不同村子里给人算命,以此谋生。他和老母亲相依为命,后来还抱养了一个小女孩。他开了一家小杂货店,我小时候也经常去他家买点盐、啤酒什么的。他说话和做事都非常慢,但是生活基本能自理。事实上,小时候我对他作为一个盲人的痛苦了解得并不多。直到两年前,我在大年初一下午采访他,那时候他已经65岁了,住在福利院里。他跟我讲,他有一次夜晚回家,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他走进一个树林里迷了路,怎么走也走不出来,简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后来听到有人“叫茶”(乡下为亡灵叫魂的仪式),他既吓得毛骨悚然,又暗暗高兴。因为终于有人了呀!他被叫茶的人牵到了回家的路上。这个故事让我很震撼,对盲人的痛苦非常同情。

3、问:两年来深入采访盲人过程中,说说遇到的一两个难忘的人和事。

答:我前后采访了10来个盲人,遇到过很乐观的盲人朋友。比如,一位来自广东茂名的盲人朋友,人长得很高大,帅气,也很开朗。我跟他一起游览了福田区园博园,我问他什么他讲什么,一点都不介意。采访了他后,他还把他的妻子——也是盲人介绍给我认识,我后来也采访了她妻子。从他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不要用过于悲悯的目光去看待盲人朋友,他们有他们的快乐。我也遇到非常能干的盲人朋友。比如,我家乡的童婆婆,她从小就失明,但她会做很多家务事,跟普通人没有区别,她甚至会用稻草编织蒲团。实际上,书中的童婆婆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童婆婆为原型的。我还遇到一个更厉害的瞎婆婆,她会织毛线衣,会织很多不同样式的花纹,许多亮眼人找她请教。不过我只是听她本人和周边人这么说,我没有亲眼见过她织毛衣。

4、问:从儿童文学的角度来看,盲人题材是否具有独特性?与您之前红色系列的著作相比,创作手法和技巧上有什么不同吗?您觉得里面哪些点吸引了评委?会给儿童读者带来怎样新颖的阅读感觉?

答:盲人题材本身没有什么特殊性。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是写人的。但盲人的确是一个儿童文学较少关注到的特殊群体。与我之前的一些战争、历史题材的作品比,我觉得这部作品写得更接地气,更能走进不同背景的读者群体。创作手法上,我是用平实、简洁,却又最接地气的语言来讲述故事,给人感觉就是一个乡下人给你讲身边的故事。对于评委会为什么会选择我的作品,我不敢妄加评论。有一个插曲或许能说明问题。我把这个故事私下里交给几个朋友读过,他们都觉得故事感人,有的甚至流了泪。我觉得情感的力量是最强大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这部作品读起来很轻松,但不会觉得轻飘飘,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能打动读者。

5、问: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花了多长时间?

答:我是从2018年11月开始动笔的。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大儿子在医院住院,我陪护。他那时候才4岁,在医院很不习惯,经常伤心地大哭。他哭,我心里也不好受。于是我就写下了最初的一个句子。我记得是这句话:“爹,我什么都看不到,我该怎么办呀!”从那天开始,我用笔在本子上每天写上三五百字,有时写一段对话,有时是一段心理活动,总之一有灵感就马上记录下来。2019年上半年,我无意中看到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的征稿启事,利用工作之余的两个月时间,我把稿子重新梳理打磨,形成了终稿并寄送参赛。

写好故事的大部分内容后,我一直迟迟不知该怎么写开头,也没有给主人公定下名字。有一段时间,我日思夜想。一个周末早上七八点钟,我在睡梦中时,文章开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连主人公的名字“白禾”)都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形成了,我甚至记得自己在梦中一字一句地念出了文章开头。醒来后,我顾不上洗脸刷牙什么的,立刻找来笔和本子,把梦中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文章开头部分,基本没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