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一部丰厚的广东文艺40年发展史

——读《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

更新时间:2020-10-22 作者:唐恬来源:广东文坛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改革开放40年,从新时期到新时代,是广东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40年,也是广东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40年。40年间,广东的文学艺术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坛艺苑占有重要的位置。为总结广东文艺40年的成就与经验,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主题出版物、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组织编写,著名学者陈剑晖、徐南铁、郭小东担纲主编,程露、申霞艳、黄红丽、林馥娜、唐诗人、向卫国、杨汤琛、刘梦琳、陈中秋等20多位专家参与撰写的《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这部81万多字广东文艺史巨著,有如下几个特色。

高屋建瓴,视野广阔。《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以下简称《文艺40年》)全面总结了广东文艺40年的成就、风貌与经验。据《文艺40年》的描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18年的40年间,广东文艺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音乐、美术、书法、戏剧,都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优秀文艺家与优秀作品。如文学,描绘改革开放风云的,小说出现了曹征路反映国企重组的《那儿》,吕雷写重振企业的《火红的云霞》,林经嘉反映企业改革的《急流》,廖红球反映农村改革的《苍天厚土》,章以武、黄锦鸿反映个体经济的《雅马哈鱼档》,以及余松岩的《虹霓》,吕雷与赵洪的《大江沉重》,程贤章的《神仙·老虎·狗》,陈国凯的《大风起兮》等等。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出现了刘斯奋获茅奖的《白门柳》;现代诗出现了杨克、丘树宏、卢卫平、王小妮、郑小琼、黄礼孩、洪三泰、唐德亮、黄金明等名家;散文方面出现了秦牧、黄秋耘、岑桑、杨羽仪、范若丁、筱敏、熊育群、卢锡铭、杨文丰、艾云、李兰妮等名家;报告文学出现了杨黎光、李士非、吕雷、陈俊年、伊始、张培忠、徐南铁、李钟声、陈启文、刘迪生等名家;电影出现了《雅马哈鱼档》《乡音》《乡情》《逆光》《廖仲恺》《孙中山》《少年犯》《寡妇村》《花季·雨季》,电视剧出现了《情满珠江》《公关小姐》《外来妹》《农民的儿子》《英雄无悔》《和平年代》《潜伏》《热血军旗》《深圳人》《骡子与金子》《长征大会师》《潮起南方》等等优秀作品。同时,广东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编剧,如陈健、于力、邓原、廖致楷、贺梦凡、李彦雄;优秀导演张良、丁荫楠、胡炳榴、王进、孙周、何群、王薇、杜云萍、李舒等。戏剧方面涌现出《南方的风》《裂变》《急流》《刑场上的婚礼》《粤海忠魂》《特区人》《魂牵珠玑巷》《裂变》《情结》《星海·黄河》《风雨红棉》《沙湾往事》等上百个优秀剧目。音乐方面涌现出陈小奇、李海鹰、解承强、毕晓世、杨湘粤;美术界的关山月、黎雄才、赖少其、陈金章、杨之光、梁世雄、尚涛、林丰俗、林墉、许钦松、王肇民,书法界的容庚、吴子复、秦咢生、商承祚、麦华三、陈景舒、陈永正……真可谓名家林立,名作纷呈。这些优秀文艺家创作的作品,有的在全国、全省产生了热烈的反响,有的荣获全国大奖,为广东赢得了荣誉。《文艺40年》俯瞰广东文艺40年大繁荣、大发展的辉煌成就,涉及面广,艺术门类多,视野宏阔,面、点结合,放得开,收得拢。

《文艺40年》还给了新世纪才兴起的网络小说以一席之地。网络小说是广东文坛近二十年新崛起的 “一族”,出现了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阿菩《山海经密码》、李可《杜拉拉升职记》、米西亚《全世界我只有想和你在一起》、丛林狼《最强特种兵》等点击率高、人气高且有一定思想艺术质量的优秀作品。

史论结合,观点鲜明。“史”是改革开放40年广东文艺的发展史,但《文艺40年》的著述者并不局限于这40年,而是追史觅源。如文学类,就涉及到欧阳山、秦牧、陈残云等连结“十七年”与改革开放两个时期的广东地标性作家作品。“论”是探寻广东文艺40年发展的规律,从而探究广东文艺40年发展的成因。该书的第一编“文学理论”就论述了广东文艺理论界关于新时期拨乱反正、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小说《开门红》的讨论、社会主义悲剧问题的讨论、社会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向前看”与“向后看”、 “朦胧诗”、“广东文学如何突破”、“岭南文派”等多场大讨论,还有对新都市文学的批评、特区文学的批评、打工文学的批评、女性文学的批评、散文文体的批评、诗歌文体的批评、粤派批评,等等,这些批评,对推动广东文学创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如关于广东小说缘何繁荣,著者认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广东开放性包容性吸引了大量外省作家来粤”,“改革开放带来作家观念的解放”,“小说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共同发展”,“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品质”,这些,决定了广东文学表现改革开放的敏锐度、真实性与立体感。

重点突出,抓住特色。广东文艺40年,文学艺术名家众,名作多,上十个艺术门类,如果不突出重点,200万字也囊括不尽。《文艺40年》兼顾面,即全面,客观,又突出重要作家、艺术家,突出影响大的优秀作品。著者把评述对象放在一定的时代与历史背景中考察。譬如小说章,既述介了40年广东小说的概况,又重点评介了80年代、90年代、21世纪以来三个时段的重要作家作品。老作家中,重点评述了欧阳山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三家巷》(即《一代风流》)后三部,陈残云的《热带惊涛录》,中青年作家重点评述了陈国凯的长篇小说《大风起兮》,章以武、黄锦鸿的《雅马哈鱼档》(因改编成同名电影而享誉全国),吕雷的《大江月圆》,吕雷与赵洪合作的《大江沉重》;90年代,重点评述了刘斯奋获茅奖的《白门柳》,女作家张欣、张梅的中篇小说,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肖建国的“三王系列”,雷铎的《男儿女儿踏着硝烟》,廖琪的《东方玛利亚》;21世纪以来重点评述了邓一光的《我在红树林想到的事情》《深圳蓝》,曹征路的《那儿》《问苍茫》,南翔的《绿皮车》,鲍十的《生活书:东北平原写生》,魏微的《大老郑的女人》,盛可以的《北妹》,王十月的《国家订单》《无碑》,吴君的《亲爱的深圳》以及陈崇正、王威廉与张闻昕的小说。报告文学重点评述了杨黎光的《没有家园的灵魂》,李士非的《热血男儿》,吕雷的《国运》,张培忠的《文妖与先知》,陈启文的《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中国水利调查》等全国获奖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作品。

其次是抓特色。先抓总体特色,先总后分。如在评述广东影视特色时,著述者概括出三大特色:鲜明的时代感,对时代精神的追求,讴歌生活的新变化,抓主旋律的创作;浓郁的“本土味”,反映岭南人和事、展示岭南风情;朴素的平民风格及务实的美学观。论者还指出:在艺术表达的探索上,广东影视也一如既往地寻求新的突破,既体现创新意识,同时也体现为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如《少年犯》《白粉妹》。然后再评述这些具体作品的特色。在“广东音乐”一编,著述者分析了“广东流行音乐”从80年代风靡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力到1995年开始下滑的原因。“风靡全国”是创作者们抓住了广东及毗邻港澳的特色,“式微”是由于作者跟风、抛弃了本土特色。

总之,《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总结了广东改革开放40年文艺发展的成功经验,是一部理论功底扎实、史料翔实、富有学术底蕴、份量厚重且富有新见的广东文艺40年发展史。它对广东文艺今后的健康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恬,清远市批评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