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会员新书架

邓醒群|《给梦安个窝》

更新时间:2021-03-02 来源:广东作家网

邓醒群给梦安个窝.jpg

书名:《给梦安个窝》

作者:邓醒群

ISBN  978-7-5543-0877-6

出版发行;羊城晚报出版社

 

  醒群简介:广东紫金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期高研班学员,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出版诗文集8部;摄影爱好者。

 

春天,我经过那片工地

---邓醒群文集印象

周建江

清人余怀在《闲情偶记》“序”文中说 道:“古今来大勋业、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 外。其在人情之外者,非鬼神荒忽虚诞之事,则 诪张伪幻狯谲之辞。”邓醒群的文学创作算不上 伟大的成就,但算得上是真文章。他的文学作品立足于坚定的生活,凭借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与追求,锲而不舍地从事文学创作,以文学之笔点亮生活,净化心灵,完善自我。他的文学作品内容充实,风格质朴,语言颇具乡土性,是扎根于基层的文学创作实践,也是他文学精神的体现。

1

内容的充实与质朴,是邓醒群散文扑面而来的感觉。近些年来,中国当代散文创作呈现出刻意选择题、 人为设定场景的虚化生活的做法。这样的散文看上去或宏丽,或清雅,形似一幅幅妙丽的山水画或人文景观, 深究起来却缺少生活的流动,呆板单调。这样的文章解 构了散文的生活性,进而引发文学生命力的缺失。由于这样的做法是大面积的写作,致使散文世界看上去轰轰 烈烈,实则是一片凋零:共同的画面、共通的情感,缺 少的是独具的个性,影响到散文的声誉。邓醒群是切实生活在基层的业余作者。他有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工作,文学创作是他本职之外的事业。他脚踏实地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行走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中,身之所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身边事。切实的生活进入邓醒群文学创作的笔下,自然是对工作、对生活的歌唱,使其作品有着坚实充实的内容,并由此构成质朴的风格。作为一名公安战线的战士,邓醒群对这份事业有着无比的敬重。他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战友。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温暖,他歌唱警察的事业,歌唱自己的战友。《一个人的婚礼》讲述了一名警察牺牲小我,在自己婚礼的现场毅然离去而去执行任务。《婚期》介 绍了交警连经发的二三事。《执勤日记四篇》描绘了人民警察以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完成任务。在《春天,天堂不应有这样的召唤》这篇文章里,缅怀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战友徐仲鹏,“你的笑容定格在镜头中,你的声 音在空中回旋。”“天堂不应有这样的召唤。”令人感伤的是《母亲的碗筷》这篇文章,一名失去警察儿子的母亲,十几年如一日,每当吃饭的时候,母亲都会在儿子生前坐的位子上摆放着一对碗筷,碗里当然是盛的饭,还有他喜欢吃的菜……如此生活场景的展示和细小生活片段的描绘,只有扎根于生活第一线的人才能写得出来,并以质朴的风格表现出来。这些文章没有华丽的语句和充满激情的篇章,有的只是简单的生活,切实的生活,日常百姓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构成的文章,内在有蓬勃跳动的生命力,以不息的、前进的脉搏响声奏响文章的活力。工作的热爱度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是对生活入微的观察力;另一方面是对生活的热爱度。微小的事物被邓醒群细致地写入自己的文章里,既是对于生活的歌唱,更是出于对生命的崇敬。在《谁伴秋风行》这篇文章里,作者描写了紫金县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人文传说。这里有非常整齐美观的各个姓氏的宗族祠堂,有绵延至今的历史人物,有中国革命史上的英雄。文章关注古老的建筑,保护好这些建筑,也是“对祖先最好的怀念与敬畏,更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关注于这些建筑的未来,“一个族群如果不能很好地保留自己有特色的传统,丢掉自己祖先的文化印记,一味地迎合那些花哨的东西,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缺失的表现。”在《祖父》这篇短文里,作者缅怀了祖父的点滴生平和对自己的影响。《药与病》从普通人对生病与吃药的矛盾 心理出发,言说生活的道理。“世间有太多不确定或不稳定的因素存在,有的想避开却无法做到,这就是身不由己的说法。既然有些事是注定的,我想保持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由此进化到对生命的思考。以鲁迅先生《药》这篇文章作比喻,“常服鲁迅先生的《药》,病肯定能治好。”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章里,作者讲述了读书的快乐,以及因读书而引发的思想上的变化提升。这样的对于生活的描写和对生活的思考,驱使着这样的描写有着轻灵的文字,“南方的秋,方湖田里的禾苗正在抽穗扬花,微风轻轻地吹过,土地的芳香溢满天空,一群白鹤飞过柏埔河的水面,发出清脆的声音。夕阳下,老屋、新楼,田园、白鹤,构成方湖别样的景致。”(《方湖大屋》)这样的思考有深刻的力度,“在变幻莫测的生活中,为利而来也好,为名来也罢。天空下,其实我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昆虫。只要我们用心地感受真实,静静地领悟大自然的内涵。生活是如此 简单。不要去争论是过客还是归人,和重阳有个约定,山水一般闲,感恩生命,感恩大自然,铭记着那些人,那些事……”(《重阳小语》)这样的歌唱饱含着力量和深情,“我深爱着我的故乡,深爱着故乡的山,故乡的小河,故乡的风,故乡的雨;深爱着这里浓厚的文化传承,还有父老乡亲淳朴的笑。”(《我的故乡 我的记 忆》) 这样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和自然的力量的表达,是邓醒群散文世界的核心构成。虽然其事也微,其言也小,与那些鸿篇巨制不可同日而语,但因为是切实生活的质朴的写作,却充满着“人”的力量与精神;尤其是充溢着作者生命激情的文章,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作者秉持着自然之心和敬畏之感,书写在自己的文章中。言虽小而意很大,呈现着作者生命精神的存在。

2

建立在热爱脚下生活基础上的邓醒群散文创作,是出于对生活敬畏的思想感情。生他养他的土地,让他自然充溢着对土地上生活着的一切事物的感激。形诸思想,诉诸笔下,完成于篇章。因此,就散文的抒情性而言,自然是充沛的,自然是积极的,并且有着批判的力度。

这种抒情的充沛性体现的一些即景抒情的文字上。《怀春》是一篇充斥着作者伤感性的文字。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活发生了变化,人发生了变化。曾经熟悉的事物消失了,带走了曾经熟悉的记忆;曾经的年华逝去了,留下去的是青春的感伤。这种情怀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共有的,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回不去的故乡,难舍的都市繁华,老屋的倒下,春风柔情寸断。厌倦都市喧嚣,又怀念田园的宁静,返乡举步维艰,入世出世,总是在人们的欲望中摇摆。故乡为何物,不是在这代人中模糊,就是在下一代中消亡。或许有一天,有人又试图重组故乡的图表。于是,浩如烟海的历史,成为他们寻找故乡的线索,却无 法按图索骥。作品中洋溢的是家园情怀。这类属性的作品也见于《谷雨》《立秋时节》《秋思》等篇章中。花有开

落,人无绝情。“每每在茶树前伫立,望着青翠欲滴的叶子,情不自禁地轻抚着,好柔,好软,好亲切,手感超好。用目光与它对视,微风中子也随风摇摆,似报以一笑。”(《谷雨》)四季在轮回,生活则一直前行。“秋天容易怀念,而怀念并不等于希望从头来过。有时

候,怀念并不是怀念具体的人、事,而仅仅是因为怀念,当时的感觉。那种感觉是生命的一部分,活生生,甜蜜或苦涩……”(《立秋时节》)

“把远山染红,田里的水稻渐熟时,秋的脚步不断侵入,日子如闪电,不经意地掠过。然而记忆却刻骨铭心,无论时光怎么变化,岁月流水怎样荡涤,挥不去,抹不掉,愈老愈深,直到地老天荒。”(《秋思》)

在邓醒群的笔下,抒情是积极的。因自然物候的变 化引发人的情绪的变化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以消极的态度感知生活,感知生命。人的一生中,没有消极意识的情绪是没有的,但消极的情绪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成为生活的全部。邓醒群的散文抒情性就是这样,感伤的情绪有,积极的情感更多。作者正是凭借积极的情感走过自己昏暗的少年时光,走向自己阳光灿烂的未来。“生活总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事在发生,顺其自然就是生命中的最高境界,如一盏灯的亮度,它不刻意去追求自己的光能照多远,能给多少人温暖。只要自己找准了坐标,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安静地活着,那些汇入生命的际遇,即使是苦痛也好,在经过不断的过滤沉淀后,已成为人生一笔不可或缺的可贵财富。给自己的生活点亮一盏油灯,使时光不迷茫,自己不迷惑。”(《那盏油灯》)积极的人生态度促使着作品思想的升华,多角度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一些《微言》《小语》充满了生活的哲理。“日头,上升到一定高度,生长得蛮 有速度。”“听到晨风在歌唱,它不管春夏秋冬,不倦地唱自己的歌,季节与他无关。”“微风中闻到阵阵花香,冬天的阳台,享受春天的盛宴。”这些看似随手拈来的语句,其中所包含的积极的生命观指导了作者的创作和人生态度。尤为难得的是,邓醒群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丑陋生活的批判。《遭遇尴尬》《遭遇尴尬之无奈》《亲历血腥凶案》这样的公安题材的作品,真实地还原了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这是作为公安人自觉的行动。与此同时,作者并没有被这些冰冷的生活事件所干扰,在他的内心世界中,更多的是这个世界的温暖,以及创造温暖的人和事。在《春天,我经过那片工地》的文章中,作者自己路过一个在建楼盘的工地,看到世界因生活而改变了模样,看到工地上忙碌的工人们的身影,作者想了许多,“冷酷的现实往往因有虚幻的理想而变得温润、平实。”“春天有故事,所以万物怀春。”作者转身离去时,将对生活的认识批判性地转化为自己坚定的脚步,“春天里,什么是修为?没有统一的答案。”“春天最美,美在赐予万物生命而不语,美在至 善至简。”“当我回头去看那工地时,灯光亮起,一群工人躬着身体,手持工具还在敲打着巨石,剧烈的撞击声,击中了我的心。于是,我加快脚步往家里走。”因此,邓醒群的散文在抒情性方面有力度、有格调,有着积极的精神和批判的力量。

3

邓醒群是生活在乡村基层的业余作者,而且还不是中文专业科班出身。他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以及对文学的追求,坚持文学创作。时至今日,邓醒群已经出版了多部诗歌集,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探究邓醒群文学创作的活力所在,在我看来,有一点是特别要指出的,他对于通过文学作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纯真态度。许多人写作仅仅是为了获得个人的快感,是个人情绪的主观发泄。邓醒群不是这样。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他把生活之美通过自己的笔端流淌出来,告诉社会,告诉人们:生活就是这样美好。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读者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召唤,得到熏陶,形成一种社会的共识,将人们散乱零落的认知聚拢起来,向英雄人物学习,驱逐恶劣的倾向和做法,潜在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是文学的力量,也是掌握和运用这种力量的文学家们所乐于去做的。

邓醒群多次在自己的文章里谈到他对于文学的追求。从当年在《河源报》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开始,激发起他写作的热情。这种热情像火一样炙热着他的心胸。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的问世,都是“道义担当”,而创作这些文学作品的原动力则是他“心系百姓”崇高信念的作为。就这样,二十多年一路走来,达到今天小有成就的高度。

邓醒群在一篇题为《半夜的电话》文章里说道:“诗歌是一种风景,是一种花絮,温润而丰盈,能给人光明,能给人安静,能给人力量,能给人幸福。”这是作者从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得来的认知,也是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中得来的体会。邓醒群的文学创作不是孤芳自赏的类型,他牢记和坚定地履行文学的社会担当的责任。“我的生命属于文学,我的文学属于人民。”他的文章多带有社会的属性,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来,到文学中去,通过文学创作,捍卫社会基础和公正,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思想境界,“诗歌创作,给了我简单的生活;诗性的光辉,照亮了我的人生。”淳朴的语言、坚定的作为,催促着邓醒群在文学道路上不断前行。理想主义的光辉照亮了邓醒群文学创作的跋涉之 路,也点燃邓醒群文学创作持续不懈地燃烧的火炬。

这本文集的题目叫做《给梦安个窝》,指出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理想主义精神。中国历史的不断延续,中国人的坚韧拼搏奋斗,就在于对理想的追求。从《夸父追日到《精卫填海》,高举起中国人精神张扬的风帆与 旗帜。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人对于自己既定的理想的坚守《愚公移山》的小故事,讲中国文化的品格道尽。苦难与幸福共生,失败与胜利并举。一路走来,走到今 天,走进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因为心里有梦,所以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际遇。”邓醒群如是说,也如是做,以自己的文学努力,将梦留住,扎根在心里,成为追梦人,成为梦的实现者。“自知诗写得不好,总也努力去学习,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习惯,把写作当成一种追求。”(《心怀感恩》)   

朴素的生命,简单的生活,不寻常的追求,是邓醒群文学创作充满活力的所在。正如他在自己的“创作谈”中所言的那样,“一切来源于自然,形成于自然,不刻意去构造,总是写不出什么惊人之句,细想深感惭愧。只要生命不止,就坚持读书,坚持写作。这是我工作之余的最爱,也是支撑生命延续的力量源泉。”(《心怀感恩》)

他的文学实践和文学成就一如他之所言。


邓醒群散文简评(摘选)

 《给梦安个窝》从小处着墨,书写大情怀。在醒群心中,无处不风景,无论是他的诗歌散文,还是他所拍摄的百年客家民居及百年私塾照片,他用心为历史留㾗,传承客家优秀文化。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白庚胜

作为一名公安作家、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必然在高强度的工作挤压下,在书写者的脑海中被强化,被美化,这种强化和美化,不是无来由的虚构,而是真实的放大,是在生活基础上更细致而精准的描摹。

——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   张策

信手拈来,波澜不惊,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装,实在。有这样的朋友和文字陪伴,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著名作家、原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原广东文学院院长   伊始

 浓浓的乡愁,深深的印记;叠叠的意蕴,缕缕的哲思。一段客家文化的缩影,可读可品。默默耕耘,累累果实,一副武人形像,一腔儒者情怀,可喜可敬!

——广东省出版集团原副总经理、省政府参事、省期刊协会会长   卢锡铭

佩服醒群的工作勤勉和写作热情。之前也读了他赠送的两本书,让我读出他的职业情怀,读出他的责任意识,读出他的朴实无华。同时也让我看到在平凡岗位上平凡人的付出,都是我敬佩而尊重的。谢谢醒群的文章。

 ——南京市一中高级教师   谢陵

散文是心灵的事业,是人的精神的文学彰显。醒群先生的散文集《给梦安个窝》,取材于身边的人、事、物,立足日常见闻,不虚浮,不矫饰,言之有物,充满生活的质感,呈现其心灵成长的印记,是作者多年来在散文创作领域静心耕耘的精神成果。  

——羊城晚报出版社编辑、评论家      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