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溪边默数黄牛过,烟际遥看白鸟飞 ——读郝周《牛背上的白鹭鸟》

更新时间:2021-04-15 作者:刘海龙来源:广东文坛

我和郝周比较熟悉,住在一个城市,一个区,一个街道,偶尔也有机会见面。早前读过他的《弯月河》,也帮他推广过,比较熟悉他的风格,表达上细腻委婉,语言很精致,颇有余味,能看得出在文字的推敲上下足了功夫。我对这样的文字是很推崇的,无它,我是老师,我当然希望我的学生读这样的书,这样的书能让他们的书面语言丰富一些,优雅一些。

就在最近,郝周的最新长篇小说《白禾》获得第二届“青铜葵花”佳作奖。

而据我所知《牛背上的白鹭鸟》是郝周精心为第一届“青铜葵花”奖准备的,印象中,入围了初选,但是在终选遗憾落榜。我对这本书一直抱有好奇心——经过几次接触,我感觉郝周是个很执着的人,他在写作之前,会对一个题材深入了解,还要去走访调查,最后才会动笔,完稿之后,还要反复修改,几经沉淀。这本书,郝周倾注了很多心血,所以,我对《牛背上的白鹭鸟》充满了期待,我相信这应该是一本很棒的书。

初读,感觉故事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曲折,尽管这是一个长篇小说,但是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并不是那种惊心动魄的。但是读着读着,却让人有了一种牵肠挂肚的感觉,就好像喝了一碗客家米酒,入口不觉,下肚后,才慢慢感到一股热流在肚子里翻腾。读完以后,更有一种油煎火烤的痛苦,心里的怅然久久不去。

哦,这是一本不可貌相的书。

故事的主角有三个,一个是牛,名叫老栗,是生产队的一头耕牛;还有一个十岁小女孩,名叫桂儿,是生产队的放牛娃,负责照料老栗。另一个是白鹭叔叔,真实身份是一个被下放到乡下接受劳动改造的校长,名叫白远,为人和善,热爱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桂儿认识了白鹭叔叔,白鹭叔叔教桂儿识字,帮忙照料老栗。故事的前半部分很平静,没有什么波澜,但是读起来总是能感觉到一种隐忧。随着年深日久,隐忧逐渐浮出水面——老栗病了,老栗怀孕了,老栗老了。桂儿和白鹭叔叔一次次救下老栗,陪伴它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这本书主要写人和牛之间的情意,这种题材的书,我读的不多,但是我却很有发言权,因为我家养过牛,我也放过牛,骑过牛。书中提到的养牛,放牛,喂牛的一些门道是合乎常理的,说明作者是做过研究的。在家畜中,牛在人们心中是毫无悬念排在第一位的,尤其是乡下人,他们对牛的情感,远非其他禽畜可比。

牛和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尽管故事平淡,但是通过作者张弛有度的叙述,故事也呈现出一种跌宕的姿态,而这种起伏变化,尺度拿捏的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觉得夸大其词,也不会让人无动于衷。同时节奏曲线也比较和缓,并不追求险绝,做到这一点,这一点委实不易。

牛的命运是这本小说的明线,人的命运是暗线。包括桂儿的命运,白远的命运,书中所有人的命运。牛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终其一生,为人类犁地驾辕,终究要被食肉啃骨,这似乎很可悲。然而那些食不果腹的劳苦大众,他们的命运又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在挣扎,甚至我透过平静的文字,能听见他们的痛哭和哀嚎。

故事有两个聚合链条,一条是桂儿和牛,一条是桂儿和白远,两个链条时而分割,时而交汇,最终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粗看,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桂儿是一号角色,其实不然。这本书的一号角色应该是白鹭叔叔和那头牛。因为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有两个,其一就是以社会劳动者身份向耕牛表达敬意,这是对自然生命的呵护与尊重;其二是以历史继承者身份向白远以及和白远一样在历史漩涡中挣扎的一代文化人表达悼念和同情。

书中有很多带有特定符号的专属名次传递出小说的历史背景信息,比如,生产队、工分、成份,下放、右派、劳改、批斗……这些词汇所牵涉的背景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回避的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段历史已经有些遥远,甚至陌生。但是看到这样的文字,我却感到很亲切。因为我向来喜欢读知青小说,最近又重读了《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所以读起《牛背上的白鹭鸟》,共鸣就多一些。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里,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中国的无数的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场文化浩劫。他们遭到迫害,摧残,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亲友形同陌路。生活在当下的孩子无法想象那段历史对一个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曾有过怎样的摧残,也无法想象那些当年曾经深受这场运动冲击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将那个特定时期的故事、那些特定时期里无奈而倔强的人们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呈现给我们,让现在的孩子多一种了解那段历史的途径和方法,让他们通过文学获得应有的心灵震撼,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如何在失望和痛苦中,依然能心存希望和感动,这是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诚意,也是《牛背上的白鹭鸟》这部作品在当下的童书市场中存在的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说真的,以这个背景创作故事,难度系数很高。首先,特定历史时期,有些话题比较敏感。再者,这类题材,很容易陷入一种套路,表达主题难出新意。

然而,读完最后一个字,我合上书,心里有了一丝安慰——这本书值得我花半个通宵来读。

这本书以至简的方式,表达至纯的情感。可谓无意于佳乃佳。

首先,结构上很简洁,但并不简单。第二章用了一个插叙,能看出作者在布局谋篇上,还是进行一点设计。就好像一个容貌姣好,衣着朴素的姑娘,只是随便在头上簪一支桃花或者杏花,便美得不可方物。

还有,语言也颇为简练。相对于《弯月河》而言,《牛背上的白鹭鸟》不事雕琢,

显得更加顺畅自然,已经没有了刻意经意的痕迹,单从这一点来看,作者对自己的文字是相当自信的。

再者,故事比较简净,通篇都在有条不紊地讲述,就好像一个久经考验、历经沧桑的说书人,上台以后,并不急着先声夺人,而是让你平心静气地听,因为你知道接下来必定会有惊心动魄的急转,然而你的心就在那牵着,悬着,吊着,直到最后,你发现并没有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然而就在在你以为这一切不过是作者故弄玄虚的时候,你的心又被敲了一下,等你又开始胡思乱想的时候,故事戛然而止了。你这时候才发现原来这才是生活的真相。这说书人不是在说书,是在说生活。

生活并非总是风平浪静,但也绝非终日波浪滔天,波光月影才是常态。

就是要用这样的隐忍而有节制的文字倾心去写成年人那复杂的人性,写孩子们那艰难的成长,就是要将附着在生活表面的那层华丽而脆弱的外壳剥离得干干净净,将生活最本真的面目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阅读推广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我们到底要推荐给孩子阅读什么样的书。如果他们是为了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那么当下的童书市场,有大量的热闹而快活的文字可以供他们自由地选择。但,如果他们不满足于拥有那些快乐,想撇开阅读中那些快乐至上的泡沫,追求由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深层阅读而带来的愉悦,甚至是对社会,对世界的全新认知,那么只是读那些轻松快乐的书,显然是不够的。

简单吗?其实能这样敢于简单,真的不简单。

黄牛老栗在故事中可以看成是一种介质,两端联系着人与自然。同时也是一个符号,象征着曾经在某个特定时期为祖国建设而奉献一生的无名功勋。白远的形象意义则更具象一些,可以看做是全书的核心人物。白远是一个有“污点”的人,但是在书中却是一个最纯洁的人。他爱生活,爱艺术,爱家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便是落井下石的无耻之徒,他依然以德报怨。只有心底无私的人才有如此宽广的胸怀,只有胸怀大志的人才能不卑不亢不屈不挠。

人和动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个问题,书中并没有答案给我们明确的答案。即便是作者,我想他和我一样,现实中依然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人类将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继续思考。但是人与人之间到底该怎样相处,书中已经给了明确的答案,而且毋庸置疑——平等,尊重,永远是我们的追求,而我们也将为之奋斗,生生不息。

《牛背上的白鹭鸟》这题目真好。以桂儿的视角下,没有比这更美好的题目了,一个是黄牛老栗,一个是白鹭鸟白远,他们都是她成长中最忠实的朋友,最亲密的伙伴。况且白鹭叔叔雕刻的最得意的根雕,正是一头老黄牛。一语双关,情真意切。如果桂儿长大了,我猜想她会继续读书,她会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或者黄昏,默默念这一句诗:溪边默数黄牛过,烟际遥看白鸟飞。

深圳是一块沃土,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品位也逐年提升。深圳阅读和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文化招牌。我想郝周在这样的氛围中,能不断写出精品,是和深圳的文化滋养有关的。他的未来,和深圳儿童文学的未来,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