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文学粤军之彭名燕

更新时间:2021-04-15 来源:广东文坛

作家简介:

彭名燕,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著有长篇小说《东方男性》《公关小姐外传》《世纪贵族》《日尔曼式的结婚》《大腕》《杨门家风》《为你心跳》《岭南烟云》《倾斜至深处》《高贵的混血儿》等;长篇报告文学《从清华园到深圳湾》《生命工程备忘录》;散文集《瞬间与永恒》 ;散文随笔《三笑》《送我一友曼陀罗》《母亲》《落地窗》等八十余部(篇)。 拍摄有电影、电视剧:《白杨树下》《黄山来的姑娘》《宝石戒指》《嘿,哥们儿》《嘿,姐儿们》《沙海小红帆》《巨人的握手》《这世界不寂寞》《大腕》、《家风》《深圳湾》等。作品多次获全国和省、市各类大奖。


最新动态:

长篇报告文学《用爱吻你的痛》研讨会举行

日前,彭名燕长篇报告文学《用爱吻你的痛——献给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救助》作品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来自北京、常熟、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该书进行深入研讨,《中国作家》杂志社副主编高伟主持研讨会。

彭名燕,著名作家、编剧,原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深圳市文联副主席。《用爱吻你的痛》以民政救助、拯救生命、救赎心灵、爱与奉献为主题,是她历时两年半、进行多次采访以及大量的素材收集后创作完成的报告文学作品。该书33万字,讲述了一群救助者和被救助者血肉相连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民政系统数万员工的大爱情怀,记录了民营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的仁厚爱心。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表示,彭名燕新作聚焦基层劳动者,作品展现了人间的大爱,作品中的很多故事值得深入研讨,可以进一步续写。

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范英妍为书中故事所深深打动,并表示:“我由衷感佩彭名燕老师难能可贵的创作自觉和作为一名作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理由相信,此书将令社会救助的意义进一步为大众所认识和理解,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的促进和推动。”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评论家李炳银认为,彭名燕新作表现出“对于人的尊重,体现出一种高度文明倾向。”他认为作家的写作视角表现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担当和社会责任。“作家如果只是关心自己身边的小事,小情绪,那么我们的作家就写不出深远而具有大爱的内容。彭名燕把文学的情怀投向社会,投向更深大的精神层面创作,应该给予赞赏。”

《文艺报》总编辑、评论家梁鸿鹰认为,深圳文学承担了记录历史,为改革开放画像,传播大爱、大义、大善的责任。他认为彭名燕的创作“为人民担当,为深圳写心。追问在苦难与文明交叉的地方,人性如何绽放,如何能够把社会的关爱通过无数人的努力,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评论家白烨认为,彭名燕关注了常在文学作品中被忽视的“救助”题材,是在题材上的一次创新。而她以“平视”的视角关注救助者和被救助者,是带着理解和尊重进行书写,在书中展现了社会治理更具有人性化和现代化的前景。

原《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评论家王必胜认为,《用爱吻你的痛》文学手法到位,配合以数据佐证的事实细节,展现了当代报告文学中的真实性意义。他认为书中背景书写开阔,既有史料运用,又有对当下的反映,体现了报告文学写作上的一种新的可能。

《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评论家傅逸尘认为,作品赋予书中人物以典型性,“通俗的写法非常好看,有强烈的阅读快感。”(张锐)


“有爱的世界才精彩”

——读长篇报告文学《用爱吻你的痛》

□王必胜

著名作家彭名燕描写深圳救助者事业的长篇纪实,是她近年的一次重磅之作。作品以如火的热情,深挚的爱心,饱满的故事,温婉的笔触,以及女作家细腻而多情的文心,吸引人一口气读完。你会沉浸在那些受助者和救助者的人生故事、命运沉浮中,尤其是那些爱心传递者们,夙夜在公、辛勤奉献的精神,震撼感人。诚如作品副题所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救助”,张扬了大爱主题,为新时代世道人心、人道人性、人与人的和谐友善,进行了契合时代精神正能量的文学书写。  

这是一部致敬的文字。致敬这个特殊行业的人们,辛勤平凡而崇高的劳作;致敬那些低微不乏社会的弃儿,在全社会的救助帮助下,生命得到尊重,努力跟随社会前行;致敬“南中国”这个温暖的特区城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用心持守,以及普通民众的高情大义。致敬这个时代,这些付出爱心而本身可爱的人们——“有爱的世界才精彩,越爱世界越精彩”,这是书中主人公、救助站工作人员写的《救助者之歌》中的一句诗,虽像饶口令,却精辟通达,过目不忘,表达了主人公的心声,也是作品的主旨内涵,为新时代和谐社会、美好家园的建设,不啻一个精炼概括和有力警示。

报告文学题材丰富,现实性强,或宏大,或日常,各呈异彩,最能体现作家的主体意识。社会生活多元丰富,历史进程宏阔厚重,报告的主题,多种多样,而着眼于低层、基层,平凡人事、普通人生的书写,致敬弱势群体和特殊行业,在纪实文学主题性写作日见繁杂的当下,本书题材的选择,见出特色和新意。

救助,顾名思义,是对一些弱势人群施以援手,解难纾困纾。如书中所写,是对街头流浪者,无家可归者,或有着各种生理和精神疾患的人,进行多方面的帮助。这是一个繁杂烦难的工作。从寻找到安置,到身心治疗,送还归家,充满着诸多的未知。不可讳言在现代化社会中,救助实施,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作家敏锐地捕捉这一社会现象,用文字加入了这个大爱善行之中。她的书名“用爱去吻你的痛”,那个痛,有时是躯体的疾病,有时是心理的创伤,有时是社会的“痛灶”,用爱心和爱意,去拥抱和关爱,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让社会和谐,人生美好。从另一意义上,描写深圳救助流浪者的爱心行动,也为现代化城市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学的借鉴。

深圳笔架山下一幢老式建筑,挂着“四块热辣辣冷冰冰的大牌子”:深圳救助管理站、庇护中心、家庭暴力庇护中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四个牌子一个单位”,有数十名救助一线的人物,经过多方努力,又建立了大鹏安置站,新加入者,志愿人士,林林总总,形成了救助生力军,让爱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作品梳理了深圳的救助事业发展历程,描写了二十年来一大批为此奋斗的人们,大爱,善心,义举,刻画了这些爱心英雄的群体形象。

作品开篇以人们熟知的动物形象,为几位骨干人物画像,分别以马、狼、鹰、牛、虎、鸽“六类动物形象”代称,点赞这些默默奉献在救助一线的人们,或威猛,或血性,或温柔,或知性,或坚韧,或执着等,不同的性格脾性。相对应地描写了六位人物:因病英年早逝的“千里马”杨小明,彪悍的“头狼”站长付新生,勤于谋划的“雄鹰”杨晓君,“老黄牛”谢笑、“和平鸽”李佳等,他们的入职传奇,善良初心,心理情感,以及苦衷情怀。他们经历不同,学历有别,而投身于救助者事业,义无反顾,持守勤政,为了那些弱势人群的安置,也成为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爱心传递者,文明的守护人。

救助工作,是社会的文明行为,得到社会力量的协同支持。在深圳,“特区不仅仅经济发展奇特,流浪人群之多之杂之丰之庞,在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特殊的工作,困难比想象的严重,从业人员经受着巨大的体力和精神的折磨。大鹏安置站,人手有限,七十多个工作人员,最多时候每天面对200多人服务。智障人士、便秘者、精神病人,换衣接屎尿,长年累月的脏、臭、累的环境,还要忍受这些丧失行为能力人的打骂,以及家庭亲人的误解。不少的义工和志愿者,主动前来,壮大了爱心群体。坚定初心,没有退缩。女部总管、年轻的白雪,本来经营一家企业,效益也不错,看到招义工,她要“回报社会”,加入了救助者队伍。作品描写救助者的群体力量,人员优势,经验和能力上互为补益。义工罗叔、陈姨等人,照顾智障人士,比自己亲人还细致。张世伟领衔的“让爱回家”的义工团队 ,二年前才成立,一开始就在互联网注册,借助大数据,为全国2000多流浪人士,找到了家。如今,“情暖鹏城”,“让爱回家”,既是义工们的组织,也是深圳救助事业的行动口号。 

作品是一部扎实厚实的报告文学。有丰富感人的细节和生动特别的场景,以及一些数据实证,同时,也激扬着诗情,浸润着哲理思考。作为小说名家,彭名燕的书写,有浓郁的诗情哲理。描写圳救助站、大鹏安置所,一众十数个重点人物,书写他们与被救助者间平凡生动、不乏辛酸悲情的故事,描绘这个特别行业上的人们,艰辛、负重、隐忍、坚定,担当和责任,为社会分忧的群体形象。其间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有活灵活现的人物,有真切而深入地思考,也有哲理的阐述和诗性的升华。虽吉光片羽,却也新人耳目。比如,关于笔架山与老建筑、“山与墙”的对话意象,关于人物的动物形象比拟意象,关于两弹一星、诺贝尔和平奖主特蕾莎的形象联系等等,彼此通感,关联指代,新鲜不乏诗意,在紧张的人物故事和纪实情节的展现中,增加了疏朗的情味和开阔的想象。另外,在一些现象和形象的描绘中,辅以哲理论述,比如,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做到关爱那些弱势者,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更重要的是,爱心人士包括义工们的壮举,以及救助人士的自我牺牲。作者写道,这是“非常特殊的行业,人们在痛苦中快乐着,在挑战 中坚强着。”

还有,形象和意象之外,注重史料勾连,拓展了文本内涵。叙写当下的纪实故事,引述过往的史料,比如,关于中国古代善行义举的史实,国内救助者的历史状况,增加了作品厚重感。

纪实作品描写当下生活,写鲜为人知的行业和人事,是有难度的写作,写那些特殊工作人群,采访与写作,殊为不易,要作家的硬实力。彭名燕做到了,可谓宝刀不老,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得益于她的爱心、文心和情怀,也昭示了此类题材的新生面。


苦难与文明交叉的路

□李延国

在我的写字台上放着一部厚厚的报告文学《用爱吻你的痛》,想我老眼昏花,这得看多久?我随手翻了几页,没有想到这一翻我的心一下被抓住了,就像在平静的旅途上突然看到一座傲人的雕塑,伟岸而充满生命的尊严,不得不让我驻足仰望。

这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流浪人群与救助人群血泪胶着的人生百态—好一幅悲怆而壮美的长卷!每一个人的故事都令我嘘唏感叹。特别是那些如同在战场上抢救生命、救赎灵魂的当代英雄,令我潸然泪下,肃然起敬。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作品,掩卷沉思。

我真的不知道,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群,他们每年都必须面对近200 万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群。

我真的不知道,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全国规范在册的38 种疾病,无可回避地在其中穿行。

我真的不知道,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要面对面、心对心,张开臂膀去拥抱、温暖被遗弃的先天智力障碍者、失忆者、精神病患者……

我真的不知道,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天天要在危险中穿行,全然不顾突发袭击对自己生命的威胁。

我真的不知道,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常要背着沉重的行囊,在严寒中、在暴风骤雨中、在猖獗台风中,为无力抵抗恶劣天气的人群送衣、送被、送食物、送热水,并动员他们到有屋、有床、有被、有白米饭、有姜糖水的救助站避难,自己却成了落汤鸡。

这一切,我真的不知道……

作为一个写作了半生报告文学的专业作家,我为什么失职,而让一位以写小说、电影剧本见长的柔肠的女作家彭名燕去扛起了这样沉重的报告文学题材?我想,她的这部报告文学不是用手指在电脑键盘上敲出来的,是用眼泪带着心血流淌到纸上的。她写了一个大爱的故事,她写了一群救助者和被救助者血肉相连的故事。

无法想象,绝大多数被救助者,有的几个月,有的几年,有的甚至十几年没有洗过澡,没有理过发,没有刷过牙,没有吃过一餐饱饭。他们瘦骨嶙峋,浑身污垢,街上的行人都远远绕开他们。

救助这些人,需要多大的责任心、同情心、慈悲心和人文情怀?可贵的是,全书每一篇章都渗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几位领军人物,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作家用文学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将人物的个性展现得活灵活现,从个性中去挖掘思想,在思想中融入我党不忘初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博大情怀。

作品最触动人的恰恰就是塑造了中国民政一批有血有肉、关键时刻生龙活虎冲锋在前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不仅仅是公务人员,还包括了社会各界人士,义工、社工、公安人员、城市管理者、街道办事员、普通市民…… 他们不抢镜头、不出风头,平凡得像一滴水。

但是在阳光照耀下,他们闪烁出钻石般的光彩。

“千里马”杨小明,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前副站长,十多年没休过一天周末和节假日,事业与他生命融为一体,最终把他带到了他所攀登的顶峰,融进了天国的彩云间……

“头狼”付新生,深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刚来深圳时,他敢讲真话:“来深圳是因为深圳的电视每晚有个香港台的节目,可以看到好莱坞大片,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新鲜事。”考官感叹过去面试的人千篇一律地说“我来特区,是为了把特区建设得更美好”,敢讲真话的凤毛麟角。在惊讶中,这位喜欢听真话的考官录取了这位喜欢讲真话的考生。付新生,用如“狼”的智慧、如“狼”的气魄征服了喜欢他脾气和不喜欢他脾气的伙伴,征服了在他面前撒野的被救助者。一次,他曾一把抱住一个要跳楼的精神病患者,救下了一个鲜活的生命,自己差一步就成了烈士。凡此种种,他为一个团队赢得了无数次奖励、无数个先进。

“苍鹰”杨立君,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有着苍鹰般犀利的眼光,能瞬间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部队指战员作风。一上任,就遇到台风大作时高难的救助。之后,台风专门找他来“决斗”。在若干次狂风暴雨中,他用“鹰眼”搜索奄奄一息的流浪者,并在“战场”上向上司和同事偷偷“学艺”,学得了千里风雨无阻挡的实战本领,台风亦奈他不何。

有着虎背熊腰的猛男张维文,带领他的团队,救治了两百名多精神病人,帮几十个不知家在何处的智力障碍者回归家园。这些非正常人,有在站里待了三年、五年、七的、十年,甚至三十年。张维文和同事制作的大幅“笑心图”,搜罗了几十个原本满脸仇恨与冷漠、之后转变为灿烂笑容的受助者的头像。纯真得如同叮咚泉水的笑容,感染无数参观者驻足致敬,拍照转发到朋友圈。

书中这一笔很有趣,当初选安置点领导时,因为条件艰苦,张维文并没有拍着胸脯说“我去”,而是回避在一边说“不是我”。后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几乎是拿“枪”逼着自己走到“前线”,对着“战火纷飞”的战场说:“就是我。”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忠心耿耿的心路历程。

只顾面朝大地,不停顿地耕耘着,却不识虚名的“老泥牛”谢笑谢副站长,书中描写他的“三选妃子”令人在笑声中落泪。他是在救助管理站人满为患、急需扩大的关键时刻立下军令状,找到一块“世外桃源”(正是后来的大鹏安置点),安置精神病院无法安置的病人,以及其他残疾人。

从大鹏安置点的选址,到被当地群众因“精神病患者集中”强烈抵制,他用党性激励自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到群众终于理解点头,而且从点头成为帮手,从帮手成为密友,从密友成为一家子…… 这中间“耕耘”的艰难,没有牛一般的坚韧、牛一般的体力、牛一般的倔脾气,只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戏剧般的一波三折,让人在担忧中爱他没商量。

“和平鸽”李佳副站长,每临战时却露巾帼风采。脱去高跟鞋,擦去女儿妆,显露的是将军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阳刚气。特别是安置从外地托养回迁的200 多名精神病患者,“和平鸽”李佳立了一大功。“和平鸽”看似弱小,却有飞越大洋的力量,她的职责是将病人送进医院,将死者送进殡仪馆…… 多少次,她面对恐怖的死亡,但是,她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恐惧,把责任担到了肩膀上。

除了这些一线的人物,廖云辉局长、陈肖月副书记这些篇幅给得很少的领导,作家虽仅仅用了三言两语,几笔素描,就勾勒出了其个性的轮廓。云辉局长“挽起袖子就开干”,陈肖月副书记“幽默文章舞翩跹”。书中塑造了他们所代表的毫无官气、一身活力的当代官员的形象。

许多基层人物笔墨无几,形象却如《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态各异,性格突出。珲哥、毛哥、吕哥、“狐仙唐”、“骆驼罗”、白雪姐、钱多姐、洛新哥…… 他们的名字在文章里轻轻一闪,却如同闪电般刻进了读者的记忆。为什么?因为珲哥们、白雪们把救助事业当成科研,不是简简单单出个苦力,而是如同探讨课题,用头脑、用思想去探索新路、积累经验,创造了八大“巴结”手段,巴结得许多智力障碍者有了唱歌、跳舞、画画、读书等兴趣和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救助事业的灵性和智慧。不知不觉中,救助与被救助。都成了社会和谐的强音。

以人民为中心,书写在这块圣土上,就是“以受助者为中心”,这是本书的一大贡献。

以人民为中心,何其得人心!一本书,借得深圳一席之地来抒发对民政救助的敬意。民政人一向低调,救助管理站的员工们总是用“做得不够好”来躲开记者和作家。但是,你把自己当灯笼“给出去”,为别人照路,那光能掩饰得了吗?义工方子君对朋友感叹,“世上真有这样一群高尚者”!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百姓走进民政腹地,在了解的过程中,深深爱上她、恋上她。书中所书写的社会各界与民政人共建“让爱回家”的绿色通道,正是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高度浓缩。

人民,人民,一切围绕人民!有党和国家这个大后盾,除了有一支浩浩荡荡的民政救助大军,还组织了一支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建立了强大的医疗档案库,专门研究如何从肉体到灵魂,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群进行救助的课题。心理咨询师的登台,把生命救助与心灵救助联结在一起,使传统观念“命里一尺莫求一丈”变成“命里一尺可求一丈”,使中国的救助事业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看起来只是简单的改变,实则挖掘了救助员工全部智慧和爱心,换来这一人群“进来如鬼出去是人”的大变身。

拯救生命,救助心灵,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神圣的职责。

由民政系统两万名员工组成的救助大军,不仅背后有党和国家,还有包括张世伟和方子君等的庞大义工群,民营企业家熊福章等的人道支援。书中对这一群体的描述也妙趣横生。他们心怀家国,遵道贵德,勇于与国家救助手挽手,分担重担。

民政救助虽苦犹乐。沐浴着真、善、美的人性阳光,不分白昼和黑夜,不分暴雨和狂风,挺直腰板,在天桥上、桥洞里,在大街尽头、小巷暗处,搜寻着需要帮助的人们。

救助员工和参与的民众,在履行使命时,目睹了被救助者千人千面的苦难身世。在拯救他们的同时,救助者自己又经历着怎样灵魂的震颤和身心叩问!网友Jenny_ 薇薇,因为用假币欺骗一位卖红薯老大爷而极度内疚,从此坚持帮助弱者,其道德自我完善的反思可圈可点。

掩卷沉思,不能平静。在中国的文学史、哲学史、社会学史上,还有没有一部像《用爱吻你的痛》这样的长卷,如此深刻具象,既有被侮辱、损害的受助者,又有舍己为人、公而忘我的救助者,苦难与文明双向交叉、重合,真正是一部有历史厚重感、把人民放在中心的新时代救助史。

作家彭名燕是以写小说、影视剧本起家的。万万没想到,她一转身,创作了这么一部沉甸甸的报告文学作品,带着她独有的小说的文笔和意境、影视的故事结构,把一部风格独特的报告文学震撼地呈现给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