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广东儿童文学作家 | 李碧梅作品论

更新时间:2021-06-09 来源:广东文坛

关于儿童小说《西尚的阿公》的南方叙述

□丁炜

在评“广东好童书奖”时,我认认真真读了李碧梅的《西尚的阿公》,我认为作者李碧梅确实是广东省儿童文学界的一个后起之秀,而且作品一出手就有一种不平凡的感觉。

儿童文学作家李碧梅的长篇儿童小说《西尚的阿公》是一部典型的关于南方儿童生活地域性十分明显的客家文化日常生活叙述。

客家人是自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民几次次大规模迁徙而形成的。正是由于这些大规模的迁徙,所以才有了客家围屋的浮现。客家围屋自南北朝时期到清代都是在不断完善的。从早期一种比较简陋的围屋,到后来一种完整的围屋,而且具有类似堡垒的性能。国外很多地方,包括南非、英国等,各个城市都有些堡垒。在世界文学历史上,堡垒往往与儿童文学结合比较紧,因为堡垒很容易发生一些故事,而且它里头大量的细节都是可以说闻所未闻的。作者李碧梅是客家的女儿,在围屋里生活了十二年,从童年到少年的体验是完整的,童年的记忆是比较深刻的。作者抓住了客家围屋,以客家围屋为依托,围绕着客家围屋展开故事的细节,这个点抓得很好。

另外,客家先民刚刚来到南方,好的地域都无法立足,客家围屋就固定在了南方旧野之间。他们在远离城市的一些山水间建设家园,所以今天的其中一个主题就是怎么样从乡村走向城市,作为客家人来讲,就是怎么从客家围屋走出去。

客家围屋的特殊与纯粹,通过李碧梅细腻且充满诗意的柔软笔触,在展现客家围屋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大背景下,通过儿童小主人西西与阿公在客家围屋里一起度过的一段客家人独特生活方式串联起来的日常生活细节,描述了西西在客家围屋与阿公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李碧梅在其笔下赋予南方以一张全新的客家文化意象:客家围屋始终蕴藉着一种氛围、一种氤氲、一种精神与诉求。这是在广东作家与其他作家有些不同的地方,虽然她代表着南方儿童文学的一种,但是她又是南方儿童文学的“异类”,因为客家语言是很独特的,还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东西,整个客家文化的保留也完整。

小说中的阿公是一位有着双学位的现代客家农民,西西与阿公相依为命,西西在客家围屋的生活无忧无虑。这种日夜相随爷孙之情,通过作家李碧梅“最怀念帮阿公每天晚上打热水洗脚”的细节,传递出一种充满温情的独具精神意蕴的南方客家的日常生活点滴。这种只有南方才有的客家围屋,是作家李碧梅的儿童文学想象的发源地和支撑点,这也是所有不分国界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地理坐标。

李碧梅之于南方的客家围屋,可以构建独具精神意蕴的“南方客家”儿童生活并衍生出无数的“南方客家”的儿童感悟及大量的情境与故事。从地域的层面考量,李碧梅的南方客家儿童的日常生活,会令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南北文化所造成的人文差异性。这就构成了李碧梅耐人寻味的美学意义上的关于客家儿童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南方叙述。譬如西西在客家围屋外放风筝的意象,在围屋内了弹玻璃球的意象,以及西西学骑单车的意象,甚至一对燕子来到围屋筑巢的意象,说明客家儿童要走出围屋的某种象征意味。为什么呢?像放风筝,飞得高;弹玻璃球,也是一种流动;燕子筑巢,小燕子生出来后,大燕子也会飞走。所以她通过描写具体的意象体现出客家人的生活,体现了灵魂所在,而且她处理得非常好、非常饱满。围屋那些土墙给小孩子冰冷的感觉,但是那么多人生活在里面,会感觉到浓浓的亲情,血缘关系是不可断的,血缘纽带也是非常紧密的,在围屋里转来转去都是一个院子,为什么呢?因为血脉的流通。李碧梅抓住这个题材,体现了客家人和围屋的优势。

当然,西西的阿公仍保有客家先民千年以来固有的客家围屋情结与客家文化的坚守。譬如《西尚的阿公》中一段描写:……阿公是个出色的修鞋匠,不管怎样的鞋子,只要大小合适,阿公总是可以把它们修理得很漂亮,穿到脚上,别人绝对发现不了那是旧鞋,或者是曾经被别人丢弃的鞋子。不过阿公常常在鞋底打上了厚厚的木头鞋跟,走起来咯咯作响。李碧梅笔下的阿公的木头鞋跟。鞋子,显然是借鉴了南方,尤其是岭南人所穿的咯咯作响的木屐。这样的细节抓得特别好。

于是,源于北方人常说的风筝与南方,尤其是岭南人特有的木屐,就构成了儿童文学作家李碧梅关于客家独特的南方叙述的某种几位独特的儿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种客家儿童生活的点滴,与中原、东北、西北等长江以南之外的儿童文学的叙述明显有别。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绵绵不绝,世世相袭的传承,在儿童长篇小说《西尚的阿公》中更加彰显客家人与南方、也就是岭南人精神上的相似性以地域文化的一致性。

儿童文学作家李碧梅关于客家儿童的南方叙述,无疑是成功的!


像金子一般勾住读者眼球的《西尚的阿公》

□李国伟

童年,是人一生的惦记。一个作家对自己童年的体味,是对生命原初状态理想色彩的体味。一般来说,书写童年的作品也最富“自传”风格。如果说,书写童年的作品是对记忆之门的开启,那么童年就是作家最纯洁、最朴实,也是最开始的记忆了。

李碧梅小说《西尚的阿公》笔下的童年是纯真的,那些充满着趣味的童稚情节和西西与阿公之间的亲情,像金子一般地勾住了我们的眼球。

首先,我把《西尚的阿公》看作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童年小说。这应该是最本色的写作。小说写的是主人公西西与阿公在一个客家大围屋里抱团相处、相依为命的一段完全被大自然融化的贫困而快乐的时光。我们阅读小说,就好像倾听着一曲悠悠的山野小曲,那里面回荡着的好像是纯净而美妙的天籁之音。慈祥的阿公、顽皮的女孩、穷困但快乐的生活、缓慢的日子、过去的事,永远印象深刻地印在西西的心底,留下质朴的记忆,成为主人公的人生宝贵财富。

其次,我又把《西尚的阿公》看成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小说。西西的成长受到周围人,特别是阿公的影响,这些人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她的人生经历,提升了她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帮助她逐步确立起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人生方向。

小说中的阿公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

阿公是个小人物,一个老头,为人秉性纯善,村里两兄弟为建房子争吵起来。阿公二话不说,把自己已经打好地基地让了出来。

他内心高尚,仁厚守正,80多岁的时候,还为了给村子筹资建桥,来往城乡之间,为乡亲服务。

他勤劳节俭,贫穷,但并没有让被父母抛弃的西西受太多委屈。阿公的鞋底磨掉了,却用废旧的轮胎一层一层地粘上去,走起路来,就像穿上高跟鞋。

他智慧乐观,从不怨天尤人,还以高尚的情怀养育捡来的小孙女西西。阿公教育西西的方法,更显得他的大智慧。西西偷偷摘了树上的桃子吃了。阿公发现了,但没有像一些家长那样打或者骂。而是过了几天后,带着西西去果园种桃树,他笑着说:“阿公知道西西最喜欢吃桃子了。”西西自然也就明白,获得就需要付出了,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小说中的主人公西西是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前进,而且感情丰富的孩子,尽管西西从小被爸爸妈妈抛弃,也尽管西西有时会很淘气,爬梯子捅马蜂窝、跟同学打赌烧了蚊帐,做功课打瞌睡把自己半边眉毛也烧了,但在阿公的呵护下,特别是充满大智慧的教育下,西西学会了自强奋发、更学会了思念,学会了感恩,她对未来充满憧憬。对生活无比热爱。所以小说读起来不仅不感到沉闷,而且非常生动有趣。在低谷中看到希望,在悲情氛围中看到战胜命运的巨大力量。 

我还把《西尚的阿公》看成是表现客家文化的乡土小说。书里有很多浓厚的乡土人情。客家大围屋、过年洗柚子水、锣鼓大游行等等,李碧梅的小说将地域风情和地域文化做了零距离的还原和复制,让人如临其境。而且,李碧梅非常在意对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追随与认同,这就更使得小说具有了某种丰盈厚实的文化品格。自然美景与醇厚民风构成的童年记忆,培养了作家对阿公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向读者传达了作家对客家文化的解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碧梅在小说中的乡土文化的表达,紧紧地和主人公西西的个人成长契合在一起。随着西西的长大,到外面去读书,她和阿公的思念,由只能书信飞鸿,到村里开始有电视机、有电话,还开始修桥修路,不经意间,让人感悟到了西西的成长,和乡村,与中国的社会变化同步。而作者的这种乡土写作方式,也显然得更具有智慧和更有文学价值。

用审视的眼光看过去,用期待的思维看未来,用珍惜的心情看现实,是我读《西尚的阿公》时的感悟。文学的价值,尤其优秀文学的价值,我以为在于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一部小说、一首诗歌没有如此能量,但当无数优秀的作品累积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影响我们这个民族,就会影响我们下一辈。《西尚的阿公》应该就是其中一部。


真挚生动的童心描绘

——读李碧梅《西尚的阿公》  

□胡永红

我是第二次读李碧梅的《西尚的阿公》,在平湖杯有为文学奖的评审中我就读过这本书,现在还觉得留有余味。作者用饱满的笔触回忆了西西与阿公在客家的围屋里一起度过的美好童年时光,童趣盎然,情感真挚,读来生动亲切、真挚动人。李碧梅的文字洗炼而有生活质感,细腻的笔调,云淡风清般的白描手法,叙述了宝贵的人间真情和大爱,给人印象至深。

我跟李碧梅也因几次会议和活动有几次交集,她给我的印象就好像她的文字一样,清澈纯粹、从容沉静、深邃自信。 静水流深是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积淀和修养的,但是李碧梅是个这么年轻的作家,所以一直以来,我内心对她充满尊崇之心。

小说以白描手法,几无技巧痕迹,也足见得学院派的李碧梅的文学功底十分扎实。她像只是娓娓道来一个寻常祖孙故事,但是情感的小溪却涓涓流淌不止。作家以真挚深沉的感情,描摩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主人公西西纯净而坚强的心灵概貌。

这本书的主人公西西是阿公在村外捡的一个被遗弃的婴儿,然而她的悲惨身世却没有在李碧梅的笔下写成阴霾。没有爸爸妈妈,但西西一点儿也不伤心,反而非常活泼,是个率真的女孩。故事讲述了西西与阿公在一起生活的美好故事。本书对于客家生活的状貌也叙写得很典型。

故事写出了爱的循环和生活的意义。西西读大学后得知阿公病危了回老家探望时写的。西西每天都照顾阿公,想陪阿公走过剩下的时光。在阿公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西西,而在西西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阿公。她们俩相依为命,彼此都成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西西转到城里去读书后,阿公和西西一直写信问候,西西每次得到的奖学金也都会寄给阿公。后来阿公去世了,但他们的心一直连在一起。阿公也会化作一颗星星在天上看着西西,守护西西,就像在童年时阿公护着西西一样。

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是心,是灵魂,是情感的产物。一颗心能触动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传世的文字,都是有感而发的。

儿童文学有三大永恒的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爱给心灵以温暖,顽童给心灵以生趣,自然给心灵以和谐。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爱的哺育机,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只有学会了爱,爱他人、爱世界,我们的人格才能变得高尚起来、完美起来,我们的情操才能变得纯洁起来、坚韧起来,我们的心灵才能变得丰富起来、幸福起来。


客家文化之美

□吴依薇

读完西尚的阿公,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成为一代文学经典,也成为研究萧红童年时代大约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农村文化、习俗的重点书籍。萧红笔下的磨坊、院子、马厩还在她的故居陈列着,而周围全部都是高楼大厦。我想,《呼兰河传》为现在的孩子了解二十世纪初期孩子的生活场景提供了重要参考。李碧梅回眸她的童年,描绘了一幅幅岭南客家孩子在九十年代的生活场景。跟萧红相比,年代和地域相差很大,一个岭南,一个北方,一个八九十年代,一个二三十年代,但是碧梅作品的文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语言柔软之美,像客家人的柔声细语。随便一改,会变成一首首小诗。

童趣之美。有趣,是童书吸引孩子的魅力之一。在《西尚的阿公》中,西西是具有男孩子性格的女孩子,活泼、顽皮、好玩,他们在地上挖小坑玩玻璃珠,学自行车时在后架上绑着扁担或者箩筐,在小溪里玩时被水蛭吸在大腿上,西西的眉毛被煤油灯烧了,用毛笔画着眉毛上学,一件件充满趣味的小事,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童年时美好的回忆,我们看到了九十年代的孩子的生活图景,作品通过日常的一件件小事,给读者传递了童年的至真至善至美。

积极向上之美。儿童文学是孩子成长的精神伴侣,它的情感基调直接影响着小读者。《西尚的阿公》一书格调阳光积极,无论是谦虚勤劳、豁达宽容的阿公,还是乐观坚强,勤奋积极的西西,都能让小读者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力量。西西虽然顽皮贪玩,但是她总是认真听课,高效率的完成作业,并以此影响她的小伙伴冲天炮。西西转学到县城里,快速克服了语言障碍,融入新环境,作文还获奖,小主人公的积极进取品质正是儿童需要学习的榜样。

文化之美。儿童文学作家是引领孩子看世界的引路人,他是一个通道,一扇窗户,肩负着传递人类文化、人类文明的重任,带领读者看到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将来可能出现的生活。在《西尚的阿公》中,碧梅看到了九十年代的孩子的生活图景,看到了那个年代的风土人情,领略了岭南客家文化之美。如客家围屋,围屋里的样子、样式,围屋里的生活,客家酿豆腐的做法,味道。客家人过年的一些习俗,家家户户做年糕,除夕洗的柚子水澡,锣鼓队挨家挨户去贺年,这些以往习以为常的习俗,滋养着岭南人的性情,是岭南人共同的文化之根。然而,这些习以为常的习俗有一些正在慢慢地消失。在我小时候,过年时,家家户户做年糕,现在家家户户都不做年糕了。我想给大家读读做年糕的片段:“阿公让西西去将大蒸盆拿来,用香蕉叶铺满整个盘底,没有留一点空隙,然后再把面团放进大蒸盆里。面团一放进去,便向着大蒸盆的底部贴下去,慢慢地整个蒸盆都填满了。阿公和西西一起,把蒸盘抬到厨房,往大锅里加了好几勺水。蒸盘和大铁锅的锅口一样大,蒸盆放下去,完全看不见锅的底部。阿公用大大的铁锅盖盖上,用湿毛巾围住锅盖和锅的接缝处,避免太多的热气跑出来。”这是我童年也看到的情景,亲历的情景,而现在在我老家,估计没有孩子能看到或者参与做年糕了。童书作家把文化融合在童书中,让小读者阅读时领略文化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作者的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非常难得的。


《西尚的阿公》:客家乡村世界之美

□陈华清

读完李碧梅《西尚的阿公》之后我想起了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湘西世界”,成为经典之作,至今仍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我们非常感谢沈从文创作了这部小说。那么我们作家李碧梅也创作了一部美学的长篇小说,她这部小说也构建了一个美丽的世界,那是具有自然美、风情美、人性美、童趣美的“客家乡村世界”。我认为她塑造了一个具有美学价值的乡村。

一、自然美

这一小说是以一条叫西尚的客家乡村为写作背景,女孩西西跟阿公生活在这条美丽的小山村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

小说中描写了客家乡村美景,郁郁葱葱的大山,清澈见底的小溪,一望无际的稻田,一座座宏伟的围屋。西西和阿公住的大围屋最大、最气派,前面是碧绿的菜地、池塘,后面是飘香的果园。

“清晨,天刚蒙蒙亮,小鸟便开始歌唱,沉睡了一晚上的西尚村在小鸟的歌声里醒来。傍晚的时候,小泥砖砌成的厨房房顶上,飞过一群群大雁,飘出一缕缕炊烟。”

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描写,清新、幽美、宁静,让人感觉心情愉悦,内心充满温暖的。你想想,西西就生活在这样如诗似画的地方,一个地方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影响的,所以作家以大自然之美好衬托西尚人心灵的明净。  

二、童趣美

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有童心、童真、童趣。“三童”是儿童文学跟成人文学的重要区别之一。《西尚的阿公》充满了童心、童真、童趣。尤其是童趣,具有童趣之美。童趣本身是儿童的天性,是一种纯天然的质朴、真实的情感状态,给人一种自然、纯真的美感体验。比如在地里拔花生,西西一边拔花生,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小手偷偷地往嘴里送花生仁,觉得美味极了。回到家了,西西给刚从地里拔下的花生洗澡澡,把它们洗成雪白的“花生公主”,还得意地唱起自编的歌谣。再比如,西西玩火不小心被火烧掉半边眉毛,觉得不和谐,就用阿公的剃须刀把另一半眉毛刮掉。一边有眉毛,一边光秃秃的,她又觉得不满意,干脆把另一边眉毛剃掉。没眉毛的女孩怎么敢上学呢?她用阿公的毛笔沾墨水描眉毛。这些情节只有儿童才会有的行为,充满了童趣,读起来觉得很真实,又趣味盎然。

三、风情美

风情指的是风俗、礼节、习惯、人情等。

《西尚的阿公》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有小桥流水般娓娓的叙述;也没有大奸大恶的坏人,都是友善之人,最坏也是搞搞恶作剧。西尚村人和平相处,相亲相敬相助,人情味浓郁,美好而安静,就像桃花源似的童话世界。

春天是西西的堂妹,两人出生只相差几个小时。西西喜欢春天这个好听、积极向上的名字,而不满自己的名字。因为这个原因,善良的春天像亏欠了西西,发誓要对西西好。两人从小一起玩耍,上学后又一起上下学。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她一定留给馋嘴的西西。

李碧梅把客家风俗融进故事情节中,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元素,表现人物性格变化。第19章《村头的竹筏我也要上》中说到,西尚村头有一棵大榕树,榕树下有一口大池塘里,池塘里放着一个足有半个池塘大的竹筏。这个大竹筏能同时容下一百多人,大热天人们上到竹筏乘凉,成了避暑的天堂。但不是谁都可以上去竹筏乘凉的。按村里的习俗,没有结婚的男性才有资格上竹筏,一旦结婚就不能上去了。而女性,不管结不结婚都不能上到大竹筏。大胆又调皮的西西女扮男装上去大竹筏,跟一群男人在大竹筏起乘凉。整个夏天都是这样。这个夏天,西西的抱怨少了,也少乱发脾气了。跟西西有过冲突的男孩冲天炮,发现西西的秘密后没有揭穿她。阿公知道后什么都没有说。他觉得那个避暑天堂应该属于全村人,包括像西西这样的女孩子。

四、人性美

李碧梅在描绘西尚村大自然美的同时,也赞美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善良、淳朴、平和,“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笑容”,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具有人性美。

阿公是很典型的西尚农民,但是又和其他村民不一样,他拥有双学位,有文化、深藏不露。对聪明、调皮捣蛋的西西,从不说“你应该这样”“你不能那样”,他一直用他的行为为西西做着示范。阿公的乐观、积极、宽容的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了西西。在阿公的呵护下,她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乐观向上、向善的人。

爱是会传染、传递的,西西把阿公给予她的爱,也传递给阿公。她每天晚上打来热水帮阿公洗脚,阿公的皮厚,经得住烫。每次帮阿公洗完脚,西西的双手总是被烫得红通通的,像小猪蹄一样。但是她不怕,她觉得给阿公洗脚是一种幸福。

西西后来离开阿公到城里读书。大学毕业后,她回西尚村探望阿公。阿公不在了。她很怀念帮阿公洗脚的那段日子。可是,那样的时光再也回不去了。西西说,我不断地用这个经历告诉自己: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所有时光,尽可能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和阿公一起生活的那段时光是幸福的。幸福是一种态度,幸福是一种满足,幸福就是和家人相处的快乐。

《西尚的阿公》构建的“客家乡村世界”具有美学价值,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