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挖掘红色资源 讲好红色故事 ——十部红色题材重点作品暨《广东文学蓝皮书(2020)》新书研讨会发言摘要
更新时间:2021-07-12 来源:广东文坛
6月30日,广东省作家协会庆祝建党百年十部红色题材重点作品暨《广东文学蓝皮书(2020)》新书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评论家林岗、贺仲明、陈希、刘卫国、江冰、刘茉琳、唐诗人、李德南等作了精彩发言,摘要如下:
林岗:《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非常真实地还原了一个战斗英雄几十年走过的故事。杨黎光写报告文学的眼光比较宽阔,文笔特别好,能把大背景交代出来。书后半部分写麦贤得的故事,麦贤得后来的经历是很艰难的。什么叫一个人的家国情怀?麦贤得真的是把家和国连在一起。我们都知道,写英雄是特别具有挑战性的,英雄如何对付他这么漫长的普通人生活,我觉得这一点作者处理特别好,他写了一个战斗英雄在中国的故事,其实非常感人。
贺仲明:《信仰——周恩来岭南纪事》作者在资料搜集、现场采访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与同类作品相比,体现了鲜明的个性和较高的成就。其一,多方面展现历史和人物,并对历史有独立深入的思考。其二,结构安排合理,中心突出。作品以“岭南”为中心写周恩来故事,同时也是一幅岭南现代革命历史图画。作品既还原了周恩来形象,也还原了一个地方的革命历史,具有双重效果。其三,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品质。作品有很丰富的历史细节,作品中的历史记叙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也真实生动,具有人情味。
陈希:《赤魂•赤土•赤旗——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群雕》是一部文学性比较强的纪实文学作品,多维度、全方位讲述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红色题材作品,其中有彭湃的老师、亲人、战友等等。作者做了很深入的调研,下了很大的功夫,材料搜集非常丰富,有历史、回忆录、访谈、报刊、档案等等,作品中有许多感人之处,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倾注的真情实感。红色题材作品的创作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除了讲红色基因之外,还应该贯穿当代人的意识、现代的观念,特别是与我们改革开放传统、基因有关联,同时要重视思想主题的深入挖掘。
刘卫国:《黎明之前——广州起义纪事》写广州起义。这部作品有点像小说,也有点像剧本,我觉得它更像那种真人演出电视片的解说词。这个写法倒是有点创意,以后可以直接以这个为底本,直接拍电视片,挺有意思。这个写法有点像非虚构性,也有点像论文写作,里面又有史料调查的东西,看上去内容很翔实,让读者大开眼界,挺有启发。
江冰:当代文学中,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被极大拓展,主旋律作品表达倾向有几个方面,一是以平凡起点,从个人朴素情感逐步提升为民族理想,从领袖、将军到士兵到百姓,凡人小事成为红色叙事的起点。二是神奇化表现,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主义的神奇表现,比如幻境、梦幻等各种手法,融合多方技巧,艺术性提升。广东是红色文艺大省,可以开掘的红色文化资源不少。
刘茉琳:广东文学蓝皮书非常有意义,这个工作持续走下去,就是广东当代文学史最好的见证与史料。综观2020年广东纪实文学的发展,在广度、深度、自由度、专业性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绩。广东纪实文学面对重大公共题材反应迅速,张培忠、许锋的《千里驰援》,熊育群的《第76天》都是抗疫题材方面的代表作;深度上,无论是张培忠总撰稿、章石山写作的《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还是陈启文讨论深圳模式、反思生态文明的纪实文学,都有作者深刻的思考,文本的厚重不言而喻。广东精神与纪实文学本身是有高度一致性的,有同构性的。就是说广东精神的求真、务实、有先锋精神、有历史担当我觉得与纪实文学书写本身有着高度的同构性。
唐诗人:现在写红色题材的文学作品,可以从现代的非常流行的影视剧或者其它艺术门类创作里面学到一些东西,来丰富讲述一个故事。张新科的《惊潮》,我非常期待后面故事会有怎样的走向。我们在小说叙事或者纪实叙事的时候,可以从补充通过一些想象、更多景观性的东西或者看到具体实务性、具体性的东西,让作品能够有沉浸式的叙事,更多的艺术元素加入进去。
李德南:黄河文的《九龙嶂英雄》和陈华清的《竹魂》都是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这两部作品有三个共同的地方:一是两位作家在作品当中都体现出一种很强的实证精神,都较好地处理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实与虚的关系。这种实证的精神既体现在他们写作的前期准备当中,也体现在他们在写作的每个过程中,即重视史实的准确性,又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二是两部作品都体现出这两位作家对他们脚下的土地和生活的地方怀有很深的感情。三是两位作家通过作品对历史的思考,书写中都蕴含着为当下寻找精神火种的意愿。在以往的红色经典当中,革命历史题材通常是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史实的写法,另一种传奇的写法,而这两部作品恰好分别继承了革命历史叙事的这两种写法,也是这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