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小康建设的民族传奇——大型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访谈录(下)

更新时间:2021-07-12 来源:广东文坛

三  集体创作的过程是一次特殊的探索

赵荣:这部书您是总撰稿,还有一个十几个人的撰稿团队,每卷书的封面都写着章石山著。

张培忠:作者章石山,是集体创作团队的一个总笔名,石山就是创作团队,我们十三位。章石山就是十三个人的谐音。

这部书是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作家协会牵头负责,我是总撰稿,第一卷的撰稿是喻季欣、黎衡,还有姚中才,第二卷是王十月、何龙和刘鉴,第三卷是陈启文、盛慧、李焱鑫,第四卷是曾平标、王威廉、陈枫。十三个人,所以叫做章石山。

赵荣:这部书写了多长时间?创作过程当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吗?

张培忠:真正启动创作是在2019年11月,当时省委宣传部的主要领导把创作任务交给省作协,指名我担任总撰稿。我们接到任务以后在全省调集了包括我在内的13名重点作家,里边有小说家,比如像王十月,他十年前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有王威廉,青年小说家;有资深的报告文学作家,比如陈启文,他是全国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还有曾平标,他是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报告文学作家;有资深传媒人,像何龙还有陈枫、李焱鑫这些;有一些年轻的诗人,比如黎衡,他是个诗人,写诗写得非常好。还有一些其他作家。

十三位作家各有长处,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机制。我们定期开会,按照总的主题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置了四卷,先构架提纲,在这之前要收集材料,在一年内就是2019年11月启动,真正创作时间是2020年,6月30号我们就完成初稿了。所以在大半年的时间我们日夜兼程,开了12次的创作推进会、改稿会,差不多在这半年里我们每次开会都谈前段的收获,谈你收集什么材料,前期谈提纲后期谈创作,一卷有三个人写,还有一个牵头人,牵头人负责统筹这一卷,先设置提纲,提纲商量确定以后再报到省委宣传部,批准以后再按照这个提纲来写。提纲有了之后,收集材料也是很花费时间的。

赵荣:对,因为有一些横跨的时间比较久,大量的这种资料要详实地、真切地去反映当时的现实。

张培忠:资料搜集在前期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每一位作家都到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中山图书馆,还有其他图书馆,到里边去找。首先是报纸,从1978年开始,《南方日报》《人民日报》和其他相关日报一页一页地翻,把重大的事件记录下来,把里边的典型人物记录下来,积累资料,积累线索,积累情感,也积累故事。然后每个人都有积累以后,不够的再去采访。第二个环节就安排采访,采访完回来如果还没有的,我们其他同志再互相补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碰到疫情影响,有一段时间没法去图书馆找材料了,我们就利用网络,因为现在网络空间很大,也提供极大的方便,利用网络来收集资料。

省委宣传部非常重视,有关处室还专门派有关的同志来协助协调采访和收集资料。省作协和花城出版社还分别成立服务保障团队,配合做好有关工作。此外,我们还请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专家每次都列席我们的会议,大家在谈的过程中,有哪些史料不准确的,他们及时地提出来。初稿写出来以后,也给他们审定。

不断的修改,有些稿子第一稿不行,第二稿不行,要求写第三稿,第四稿,枪毙了不少,要重新写。大家在写作的过程中,全情投入,努力把这部作品作为一部精品来打造,所以从收集材料、补充采访到讨论提纲,到创作初稿,到打磨成精品,我们一共开了12次会议,整个创作历程在省作协的创作历史上也没有过先例,整个创作过程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赵荣:这部书语言风格还挺统一的,这个是怎么做到的?

张培忠:我们也是认真地琢磨,然后提出了要求和规范。首先要求把三条线索贯穿始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的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要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书,这是第一。第二,党的正确领导,也要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书。第三就是广东的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要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书。不管你怎么写,你都不能偏离这样的三条红线,这是我反复向大家强调的。所以这是从大的框架上保证我们不偏离主题,不偏离我们的主要框架,使得我们风格统一。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借鉴一些著名的纪实作品的风格,比如美国的《光荣与梦想》,它也是四卷本,记录大时代的。我们给每个人买一套《光荣与梦想》,请大家认真看,然后从叙述风格上、语言风格上统一到这里来,不然大家都没有一个标准。这也算是一个世界名著,对标世界名著,然后调整我们创作的风格。这是其二。

其三,刚才讲的我们12次改稿会、讨论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后期每一章每个人写完以后我们要互相读,互相看。每一次开会的稿子我都看过,看完以后我们大家互评,我作为总撰稿都要点评,有哪些稿子行的,或者哪些稿子比较好的,大家向他们看齐,哪一些稿子不行的,我们提出马上修改,有些改了三四次,甚至更多。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三管齐下使得我们整部作品风格基本上保持一致,整个阅读下来,以故事取胜,以老百姓生活变化来反映大时代这样的总体风格不偏离。


四  那些以使命担当、以生命相托的难忘“插曲”

赵荣:您说这次创作是一次探索,其实也开了一个先河。作家们在写这部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难忘的事儿?

张培忠:我们在创作这部书的时候也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因为时间紧,任务非常重,要求也非常高。那么在大半年的时间创作一百万字,13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确是全情投入,全力以赴。

这次创作从2019年11月开始,可以说是以使命担当、以生命相托的一次创作。创作团队接受任务以后,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正在整个创作工作全面铺开的时候,突然遭遇新冠疫情的冲击,本来要收集资料不能去收集了,在这个过程中又到了春节,原来很多人计划回家过春节,其中像姚中才,他腊月廿九回去,大年三十想着要创作又赶回广州,他母亲很生气,但是也没办法,为了创作他赶回来了。还有黎衡,因为创作也不敢回去。还有喻季欣,本来是出国要去旅游的,几万块钱的票也取消了,就是为了创作。为了创作,大家都尽最大努力。还有陈启文、盛慧,他们是最早介入这部作品的,因为在此之前,2019年6月,领导就谋划启动,有关部门也找到了他们,但是因为难度很大,他们也没有深入下去,我们这个团队成立以后,他们加盟到我们这里来,他们把原来的工作继续深化,使得整个创作进一步的推进。盛慧创作到最后已经直不起腰了,颈椎病发作,这些也都是非常感人。还有刚才讲到的何龙老师,他开始接这个任务的时候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与的,后来因为收集资料碰到困难,疫情发生了,写作过程中要求也很高,他开始有点打退堂鼓,我一方面给他鼓励,另一方面帮忙收集资料,他终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了。最后在创作过程中又渐入佳境,因为里面写了很多故事很有意思,等到我们统稿的时间,创作团队告一段落,他反而对团队依依不舍,大家的情感已经融为一体。

还有王十月,是我们第二卷的牵头人,他也是著名的小说家,他在收集资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为了研究股票这个问题,他专门搜集股票有关资料,全部吃透以后才来写。他写的过程中,因为一方面有本职工作,要编杂志,另一方面他还要搞创作,工作强度很大,有一天他在写作的时候,突然心脏出问题,得赶紧去医院检查。我们找了省人民医院最好的医生给他看,一检查他的血管堵了百分之八九十,需要马上手术,如果不赶紧处理,生命都有危险。做完手术我说你先休息一下再说。他出院第二天,那个时候正在统稿的最紧张的时候,他说没问题,我一边吃药一边调整,一边又进入写作,这些都很令人感动。还有刘鉴,广州市的作家,他承担这个任务时还有自己的工作,也是加班加点,在两个月内瘦了20多斤,她的母亲很惊讶,以为他得了癌症,叫他赶紧去医院检查。他觉得不管怎么样都要扛住,如果去医院检查真的得病了就要停下来,这个创作写不写?写不了。所以他直到写作完才去医院。好在有惊无险,不是癌症。

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创作团队里边还有很多。大家以这种饱满的激情投入创作,体现了广东作家的担当作为,也体现了广东作家对于服务主题创作的一种热情,所以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有这样一个质量的作品出版和后续的影响。


五  史诗与史诗的深情对话,广东故事、广东经验谱写伟大中国梦华彩篇章

赵 荣:有这么多人共同的奋斗才能够铸造辉煌,刚好应了这个题。这部书有怎样的价值意义和艺术特色?您对如何书写第二个百年奋斗,又有怎样的展望呢?

张培忠:这部书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全景式、史志式的展现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波澜壮阔的历程,特别是体现了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艰辛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应该说是这部书最大的价值。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文学逻辑。

正如中国报告文学协会副会长,著名报告文学理论家丁晓原老师所说,《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史诗与史诗的深情对话,是中国梦的华彩乐章,是奋斗者的精神颂歌,是小康建设的民族传奇。丁晓原老师对这部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也体现了文学界、读书界对这部书的一个认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了不起的成就必须要有厚重的作品来承载、来记录。这样我们作为作家,才没有辜负这个时代。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作品一部还不够,还要有好多部这样的作品来承载我们整个小康建设历程。我们广东还有很多小康建设的精彩故事。我们的小康建设是从扶贫过来的,总书记宣布我们扶贫攻坚全面完成,扶贫攻坚完成以后就脱贫奔康,脱贫与奔康联系在一起,先脱贫再奔康。

中国大地上发生的这些精彩故事,我们作为作家,必须来记录它,而且要生动地记录。在当下,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中华民族要在这个世界有更大的贡献。我觉得我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创造精神财富。所以“十四五”规划,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广东要建设文化强省。文学是一切文化艺术的母体,文学创作在文化强省建设的过程中要担当独特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这部书的记录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记录,也是对我们大时代的记录。

赵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奋斗发展的每一个历程,每一个参与者、见证者都很值得我们去书写和铭记。我认为这份记录也会让今天的人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张培忠:是的。面对我们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作家本身来说,作为作协的文学工作来说,我们应该有什么新的展望?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总书记对广东赋予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这样的总定位、总目标。

我们作协,我们的作家,应该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在文学创作上,特别是创造精品力作方面,要有更大的作为。这两年广东省作协在顶层设计上做了总体布局,精品力作的创作方面我们是有考虑的,前两年我们召开了“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会议,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全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等,这是布局我们未来创作的非常重要的工作。

下一个阶段,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来推进我们的重点创作。一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着力写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这样的主题创作是我们下来要重点考虑的。因为广东改革开放代表着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个窗口。那么这40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怎么来记录?总书记的思想如何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我们作家要去体验生活,我们准备再调集一批作家到基层去采访、去蹲点、去采风,积累素材,然后创作精品。

特别是像深圳这样我们党和人民所一手缔造的现代化的城市,它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成就,我们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深圳是最年轻的一个城市。这里边有很多生动的故事,总书记在去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我们要发扬特区精神,要讲更多春天的故事,那么深圳这样的城市的故事,是我们需要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个重点。

第二,我们要围绕省委的“1+1+9”工作部署,布局重大题材创作,体现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特别是省委书记李希同志提出的“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的民生重大课题。省政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资源去推动,使得民生得到改善。去年有一个数字说,我们有80多万人就业。那么80多万人得到就业里边就牵涉到80万的家庭,这些就业的人,他们的生动鲜活的故事,我们作家要了解,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要转化为故事来体现我们广东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准备在这三大主题创作上,调集重点作家采访,用纪实文学的方式来创作。

第三,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广东是一片红色热土,有很多红色的题材,我们要组织相关创作,比如海陆丰农民运动,广州起义,还有三河坝战役以及省港大罢工这些红色革命题材,以及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题材,我们都要继续组织作家去采访去创作。

第四个就是现实的题材。你看现实生活每天都在上演着非常精彩的故事,我们作家怎么去捕捉,怎么去把握,怎么去反映,具体到广东来说,你看总书记要求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这些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里边,有哪些好的故事要去书写、要去创作,所以总书记说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对于作协来说,一方面要团结引领广大作家听党话跟党走,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组织作家通过努力不断地打造精品力作,甚至是传世之作。这方面我们现在还要继续努力,也请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六  一腔深情,潮人的声音,时代的声音

赵荣:期待您为我们留下更多生动故事和优秀的文字。您有什么好书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张培忠: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我主编的《张竞生集》(全十卷),这是我对张竞生研究30年的成果。我从读大学就开始对张竞生的研究。

赵荣:为什么研究他?

张培忠:他首先是我家乡人,潮汕饶平人。他还是一个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他是孙中山南北议和的秘书,是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同事,然后他作为稽勋留学生派到法国留学八年,是第一批民国派出去的留学生,也是潮汕地区第一个博士,所以他前期是个革命家,后期是一个学问家。

留学毕业以后他回到北大当教授,蔡元培教美学,后来蔡元培因为脚生病了,他就代替蔡元培当美学教授,讲授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他的很多人生理念,你的“美在花城”,这个选美实际上很多都得到他当年的思想启迪,因为他有美的人生观理论,他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美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家,更重要的是当时三四十年代,他推动乡村建设运动,有南张北梁之称,南方的张竞生,北方的梁漱溟。他在我的老家饶平推动乡村建设运动,开公路,育苗圃,建农校,这跟当下我们的国策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他的书很有学术的深度又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我花了30年的时间研究这个人物,先写他的传记《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为写好这个传记,我读了他所有作品,还阅读参考了近200种相关书籍。这部书2008年三联书店出版以后,广受欢迎,后来又拍成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我把对他的很多研究成果体现在《张竞生集》(全十卷)里。这套书得以出版是跟韩山师范学院的新闻和文学学院合作,得到李伟雄、赵松元、孔令彬他们支持。这套书的出版是广东学界的一件大事,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还有中大的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中大中文系教授林岗老师,都是这套书的顾问。

总书记去年去潮汕视察,说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对潮汕文化给予很高的评价。这套书的出版,从某一个侧面来说,也是对潮汕文化成果的一个挖掘和呈现,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一本书叫做《欹枕听潮音》,是潮汕文化读本,也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主要是潮汕千年来的重要文章、有特色文章的汇编,可以说是潮汕文化的精髓和荟萃。该书从历朝历代潮汕典籍中探寻潮汕文化的渊源,从珠玉纷呈的学人作家中梳理潮汕文化的脉络,其所呈现的声音,既是潮水的声音、众生的声音,也是潮人的声音、时代的声音。这本书三联书店出版以后,现在第一版已经脱销了,马上就要印第二版。它对研究潮汕文化,研究乡邦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赵荣:非常感谢您的推荐,非常期待阅读。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