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致敬广东首位女共产党员,长篇小说《第一缕光》有哪些亮点?

更新时间:2021-07-25 作者:黄楚旋来源:南方+

7月24日上午,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学党史 推新作”新书阅读研讨活动,围绕作家王溱的红色题材长篇小说《第一缕光》展开线上研讨。

研讨会由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评协副主席、广州市评协主席申霞艳主持,来自文艺创作单位、作协、评协以及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十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

微信图片_20210725134007.jpg

线上研讨会现场

“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致敬伟大的革命女性高恬波,她的精神如清晨‘第一缕光’照亮了南粤大地。”该书作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王溱介绍,这是一部关于20年代广东妇女解放思潮的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广东花县青年女子阿四妹寻找她的引路人——广东第一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的故事,书写了一名身处最底层的无产者于走投无路之时,在共产主义的启蒙下,如何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艰辛历程。

一路寻找高恬波的过程中,阿四妹帮助英德的青年女子招娣逃婚、教英德的妇女小孩识字、在仁化参加农民暴动、在广州成为地下交通员、到南昌援救高恬波,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微信图片_20210725133959.png

《第一缕光》书影

“以隐显实”切入革命历史题材写作

研讨会上,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首先肯定了第一次涉猎长篇小说的王溱对地域文化、革命历史、妇女解放等宏大题材的尝试,“这部小说在创作中巧妙处理了虚构与史实的关系,为红色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的新思路,新的亮点。”练行村说道。

练行村评价,作品中体现出比较高超的情节构建力,富有悬念感和戏剧性,人物设置真实、接地气,并具有成长性,具备戏剧改编和跨界尝试的可能。

小说还涉及了广州起义、花县农民运动、仁化大暴动等真实革命历史事件,粤语书写的地域特色极富辨识度,蕴含着浓厚的岭南民俗风情,将读者带入一个具有较强识别度的上世纪20年代末的广东。

一级编剧、广州市评协副主席罗丽指出,“以隐显实”“虚实相生”的方式,为王溱的革命历史题材写作找到了很好的切入口。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省作协主席、省评协名誉主席蒋述卓从创作技巧方面补充分析:“这正是小说的高明之处,高恬波虽然始终没有正面出现在小说中,但通过阿四妹的侧面叙述,却立起了高大无比的形象。”他肯定了该书以“显”“隐”两条线把共产党人的整体力量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从而凸显信仰力量的手法。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龙其林、一级作家许锋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小说的叙事语言呈现出轻灵之感。

青年评论家、专业作家、广州市评协副主席李德南认为,王溱经常会以热诚灵动、情思充沛的文字,强调梦想、光芒与爱,对生活对人的重要性,《第一缕光》正是如此——通过书写高恬波、阮啸仙这样的革命历史人物而为当下找到硬朗的精神与意志,确认信念和光的来源。

“她的写作敏感于现实的变迁,既重视讲述个人的心事,也尝试击出时代的大音,这一点非常难得,在同代作家中并不多见。”李德南说。

会上,专家们还从主题选择、人物构思等方面,为该书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意见,包括增强对全局叙事的把握、提升写作技巧、增加“闲笔”、进一步铺垫人物关系等。

关注女性群体的成长

为完成本书,王溱查阅史料、奔赴韶关仁化及花都实地考察,并与当地党史、史志部门人员进行交流学习,从女性视角书写女性话题。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作品。”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文学室主任饶晖认为,这部小说书写和歌颂了革命先烈伟大的革命实践、彰显了共产主义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同时还关注女性群体的权益和成长,包括封建制度下妇女的解放、女性个体意识的唤醒等,细致入微地去体恤每一个生命个体。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茉琳谈道,同样书写了“女性成长”“女性觉醒”的《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等文本,大多是“男性启蒙女性”的情节;而《第一缕光》中的阿四妹在自己成长、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影响周边的女性,“最有意思的是,她也影响了爱慕她的阿康哥,出现了‘女性启蒙男性’的叙事,令人惊喜。”刘茉琳说。

最后,申霞艳总结称,《第一缕光》是一部“很好读的作品”。“写出一部具有可读性的作品并不容易。”她说,作者细致考虑了人物的相互影响、高恬波的虚化处理,以及整个作品的大结构等多个方面,展现了王溱在小小说创作中积累的冲突、戏剧设置经验。

“如何写好百年前的女性故事,是一项富有挑战的工作。”申霞艳期待,王溱在未来的创作中,奉献出更多艺术上不断成熟、思想上更加富于洞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