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推动文学海外交流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作协五年工作巡礼系列报道之七

更新时间:2021-12-07 作者:王 杨来源:文艺报

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民交流的重要形式,以直达心灵的情感力量在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明确提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为工作的自觉追求和着力点,健全交流机制,拓宽交流渠道,创新交流方式,稳步推进文学交流和对外传播,作品翻译输出持续增长。中国文学日益受到国外读者的关注,在全球语境中的对话沟通能力显著增强,向世界自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有利国际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文学的力量。

加强机制化建设,深化文学交流与合作

五年来,中国作协加强文学交流机制建设,夯实中外文学交流平台,拓展交流渠道,促进中国文学进一步走出去,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文学的风采与魅力。

中外文学论坛是作家交往和文学交流的有效方式,已经成为中国作协对外文学交流的长效机制。五年来,中国作协巩固已有的中法、中澳、中西、中日韩等定期举办的文学论坛,拓展交流内容,积极开拓文学交流新领域,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将文学交流向欧洲、亚洲、美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延伸,倡导并主办了中国—葡萄牙文学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学论坛、中国—湄公河国家文学论坛、中国—南亚国家文学论坛、中国—东盟文学论坛、中国—中东欧文学论坛等,巩固了传统友谊和文学交流基础。中外文学论坛还将文学评论、出版、翻译、传播机制等纳入研讨范围,在促进理解、深化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切实作用。

点面结合,强化中国文学海外推介。定期举办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和翻译家工作坊,扶持国外汉学家翻译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推进国际交流人脉建设,吸引更多海外读者。继续推进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工作,实施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工程等,推动项目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加强与重要网站的合作,举办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等,积极推动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

拓展交流渠道,全面构建对外传播体系

五年来,对外文学交流形式更为灵活多样、覆盖面更广,对外传播渠道、方法更加成熟有效,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

文学对外交流是我国民间外交和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持续组织作家代表团的常态化互访,组派代表团参加国际书展、诗歌节、图书出版活动等双边、多边文学活动。中国作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心策划文学对外交流重点项目。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中国作协承办“文学助力文明对话座谈会”,邀请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就如何发挥文学作用、促进亚洲各国文明互学互鉴分享经验心得,成为会议期间文化交流的亮点。

积极推动多语种文学刊物和翻译作品的出版落地,构建起富有本土化特点的跨文化传播内容体系,产生积极效果。五年来,中外文学互译出版持续开展,中国作协和国内相关出版社与波兰、保加利亚、意大利、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出版机构和汉学家紧密合作,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中短篇小说集、鲁迅文学奖作品集、青年作家选集、诗歌集等,并在布拉格国际书展、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等平台推出“中国文学专刊”和《人民文学》外文版。作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路灯”,《人民文学》外文版五年来实现了在德国、韩国、智利、墨西哥、西班牙、埃及落地出版,并拓展渠道,通过中宣部“中国之窗”、中图公司“中国书架”等推介多语种外文版。

各文学机构和各省市发挥自身优势开设的国际写作计划、翻译家工作坊以及国际文学周等项目,成为文学对外交流的有益补充。2017年至今,鲁迅文学院国际写作计划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吸引了包括著名作家阿多尼斯在内的近5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参与其中,作家们在中国感受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更真切和深刻的认知。上海书展的重要单元“上海国际文学周”,以及由十月文学院、北京作协主办的“十月国际文学城市对话”等也成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文学交流国际化平台。

探索新形式,提升海外传播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五年来,中国作协团结广大文学工作者,用丰富多样的叙述话语、表现风格、艺术手法向世界展示发生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的人间奇迹,呈现新时代中国文学的魅力,提高海外传播效能,提升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疫情,中国作协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探索文学交流新形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作协及时整理并在《文艺报》刊发各国作家组织以及作家、翻译家个人对中国作协的关心和慰问;先后向受到疫情影响的30个国家的作家组织发出慰问信,互致问候和鼓励,表达“团结抗疫、守望相助”的心声;积极开展合作,利用外方平台正面宣介我国抗疫实情,推介我国作家抗疫作品,表达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勇气和信心。疫情形势下,线下往来虽然被按下暂停键,但中外作家之间的交流并没有停止。中国作协除大力推进中外文学作品互译外,还积极探索文学交流新形式,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外国作家进行对话。2020年以来,陆续举办了中日、中波、中澳、中法、中韩等作家线上对话会和文学论坛,并在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之际,与巴基斯坦文学院和两国使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举办文学论坛。中外作家在“云端”共话疫情下的文学创作、思考与作家责任以及女性写作、文学的所见与未见等具体话题。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作协出台一系列新举措,更有针对性地增强中国文学的海外推广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021年8月,由中国作协发起、各国文学组织和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参与的文学交流平台“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在北京启动。“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通过学校、出版社、图书馆组织线下活动,或利用杂志、网络和社交媒体开展线上交流,通过翻译和当地读者诠释,使中国文学作品获得“落地生根”的国际传播力,让更多中国作家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2021年9月,中国作协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文学联盟。这一倡议得到多国文学组织和文学家的积极响应,35个国家的30个文学组织和19位各国文学家、翻译家代表作为创始会员加入。联盟将在文学交流、作品传播和推介、青年文学人才培养、文学版权保护等方面加强机制化建设,形成常态化合作。2021年10月,中国作协在京举办中青年作家国际传播高研班,作为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一次新尝试,邀请专家授课,帮助青年作家了解当今世界文学发展新动态、中国当代文学影响世界的路径、版权贸易政策和现状以及中国文学海外推广的具体情况。与会作家大都有在外国出版作品的经历,他们表示,通过高研班进一步开拓了国际视野,提升了互联网意识和国际传播能力,增强了文学海外传播的信心和决心。

在推动中国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中国作协还注重加强主题文学创作的海外推广。中国作家亲身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伟大工程中,记录下广大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和感人故事。中国作协组织了“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并将创作成果向海外推广,让国外读者了解发生在新时代大地上的人间奇迹,感受中国作家在亲身参与和艺术创造中所展现出的信心与自豪;《人民文学》外文版策划出版了以“脱贫攻坚”和“优秀基层共产党员”为主题的英文版《报得三春晖》《天之眼》,帮助国外读者更加深入形象地认识和理解新时代中国。

加强与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作家交流, 增加文化共情共鸣

中国作协高度重视与港澳台文学界的交流,积极开展对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文学组织工作,发挥文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心相通、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作用。

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以及澳门笔会成立30周年、香港作家联会成立30周年等节点,中国作协联合港澳台作家组织,通过举办作品朗诵会、推出纪念专辑、开设文学营和作家互访等多种形式,回顾总结文学发展成就和交流成果,增进亲近感和认知度,增强文化认同。

聚焦青年作家和创作是对港澳台文学交流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国作协多次与台湾有关文学机构合作,在两岸不同城市举办以青年作家为主的研讨会、文学论坛、文学营、文学对话和采风等交流活动,增进台湾青年作家对大陆文学发展的了解以及对“九二共识”的认同。2021年7月,为多角度展现大陆发展成就与两岸融合发展故事,增进台湾青年对祖国的立体化认识,中国作协主办、上海作协和福建作协承办了“2021年两岸青年文学之旅”,近20名学员访问了厦门、上海、北京三个城市的历史文学地标,并与30多位作家和文学编辑进行交流。学员们表示,通过交流,真正感受到大家同是一家人,提振了在大陆发展的信心,坚定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广东作协发起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定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笔会,组织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作家开展湾区题材创作,推动青年作家心灵相通。

中国作协还广泛团结海外华人作家,积极支持海外华人作家发展。为鼓励海外华人作家创作,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特别邀请华文作家到鲁迅文学院学习;组织代表团出访,与当地的华文作家深入交流创作相关话题;重视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评论、理论建构和系统研究,对促进华文文学创作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