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怀念古街

更新时间:2022-01-06 作者:郭亨渠来源:广东文坛

潮阳是千年古县,古县多古乡,古乡多古街。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建设如火如荼,新街新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然而,令游子怀念的还是古街,每条古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烙刻着时光的印记,古乡古街,让人在乡愁里找到儿时的记忆。

家乡的古街很古,史料记载建于宋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年,老祖宗选择这处依山傍水又是驿道的地方建街集市,慧眼独具。古街地处练江中游,江阔水深,水运方便,驿道车来人往。正是海纳百川,生财有道之地,在近代,曾是练江中游平原诸乡的贸易中心。古街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滚滚东流的江水,润泽着一方水土,也润泽着一条古街,一座座古建筑。如今,这些古建筑仍熠熠生辉,建于宋代的六通禅林寺,建于明代的陈北科故居“黄门第”、秋官第、双忠公馆,建于清代的八角楼、龙寺庵,民国时期的犁民协会址乡祖祠。时光老去,这些走过千年、百年的老屋老祠老园林,一砖一石,一树一亭,处处都是历史的积淀,让人仿佛时光倒流,和古圣先贤团聚聊天。

轻踏着古街粗糙不平的花岗石路,抚摸着被岁月磨损的斑驳老墙,温暖的春阳洒了一路,天空高远蔚蓝,白云娴静优雅,人间的喧嚣和忙碌似不曾惊扰这条千年古街。迈进古色古香的名人故居,步入四季如春的小园,更让人感到,古街把春的生机,夏的苍翠,秋的艳丽,冬的清新全写在墙上,每一幢住宅,每一条小巷,都记载着世道沧桑,人间哀乐,都有一段动人心魄的故事传奇:宋代,曾任大理寺少卿的陈北科隐居于此,吟诗作文,传世的诗词100余首,陈北科曾在古街的大街上戏弄峡山乡名卜周不错,情节诙谐,妙处横生,被编成潮剧《陈北科》,在潮汕和东南亚广为流传;1927年10月1日,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军,经过古街,不扰民宅,夜宿街边和小巷,至今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题材;上世纪30年代,女作家冯铿在六都中学任教,多次来到古街,在古街一小楼上与当地文友切磋创作题材,后冯铿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是史称“左联五烈士”之一,古街人闻讯,悲痛万分……往事并不为烟,这些往事让人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如一支悠扬激昂的乐曲,催人奋进。

在古街徜徉,一曲悠扬的椰弦乐曲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一银须白发的老翁在家门口自娱自乐,一边饮功夫茶,一边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老人的雅兴也引起了我的兴趣,靠上前去,老人好客,从室内拿出一只竹椅,请我坐下来饮茶,谈起古街的事。他祖辈在古街做小生意,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毕业于办在古街的潮阳界河中学,与一女学友意气相投,论书言诗,共剪西窗烛,私定百年之好,但风云突变,姑娘的父母在香港经商,要女儿往香港继承父业,姑娘难违父命,数月后不得不洒泪相别,他伤心至极。在他心灰意冷之际,他转念一想,与其缅怀旧情,不如活好自己,上世纪80年代初,生活之舟把他载到了繁华的深圳市,创办了一家小公司,生意兴隆,短短几年,就资产超亿。老人说,人老怀旧,前几年,年逾古稀的他把业务交给儿子,与老伴毅然回到古街老楼生活。老人说,古街的人不忘老屋,怀念故人,他深情地回忆了20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几十位曾在古街居住的校友,从美国、从东南亚、从港澳和国内各地归来,在古街欢聚一堂,共叙乡情学谊。“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校友们登上古街南畔的后山,放眼四顾,古街依旧,新街纵横交错,大楼林立,大街人流如潮,练江两岸,满目风光秀锦,令人心醉,校友们诗兴大作,纷纷吟诗作词,抒发心声。老人还清晰地记得香港校友马爱娟的诗:“联络友谊远近寻,中断讯息几十秋。同窗聚会于旧地,学志未酬却白头。”湖北的陈振风校友诗:“练江桂山相映研,地灵人杰艳阳天。登科黄门今尚在,人才辈出超先贤。”听完老人的叙述,让我感慨万千,古街像慈爱的母亲,在呼唤儿女归来,古街像一片树叶,在呼唤大地回春,游子的古乡之梦,春深似海。

时下,在古街居住的多是中老年人,古街看上去寂寞清闲,然而,千年古街依然吐纳着人间烟火,老人们晚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一幢二层小楼的底层,两位老人在下象棋,他们聚精会神,默默无语,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在古街拐角处的榕树下,几位带着孙子玩的老妇女在聊天,孙子们绕树追逐,老婆子们拉家常,互相交流邻村近里的趣闻,榕树下的古街是儿童“乐园”,又是“新闻发布会”,古街人安详闲适,他们把外来的游客当成一道风景线,古街人和古街大树小花的点点新绿,春日温暖的阳光洒在老人们布满皱纹的笑脸上,似一幅春天的水墨画卷。

品读古街,既能看到历史的陈章旧句,了解尘封千年的断片残简,又能发现时代的首创新篇,起承转合,韵味悠长。古街像一卷老书,让人百读不厌,也让我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