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心在哪儿,路在哪儿 ——王景喜散文集《相约千年》读后

更新时间:2022-01-06 作者:曹辉来源:广东文坛

对舞文弄墨的人来说,书籍绝对是“比肩朋”,是忠实的无声的朋友。通过文字了解一个人是种乐趣,倘若同道中人,相识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了他文章后的那份懂得和默契,因阅读心生欢喜。当然,读的人乐在其中,写的人亦滋生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感。读了王景喜散文集《相约千年》,于我而言犹似在暮春里看到的一朵荼蘼,开得热烈而含蓄,朴实又饱满。

每个人的文字里都藏着他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王景喜就是这样一个文如其人的才子,这本《相约千年》的好,好在它的铅华尽洗。每一篇文章都是情感充沛流淌的河,一粒粒有形的文字则是《相约千年》里涌起的浪花,纯粹、干净、坚韧,俨然性情中人的化身。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正在于它的质朴,全书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相反有种文携意走的天然,一些生活、工作中的琐事和闲情,成为笔下盎然绽放的嫣然,这或许就是中国文人骨子里的那种融儒融道的淡泊与豁达吧。同时,这些文章又能恰到好处地撩拨读者的心弦,如一片羽毛拂过心湖,让你心里暖中带涩,酸中带甜。这,正是《相约千年》作者内心善的种子经历岁月的风刀霜剑茁壮成长出来的一片文字江湖,是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是连绵的情愫中即便逆境亦不倒棱的乐观、向上、昂扬与振奋。

该书文章架构随意率性,一如作者工作之外那种散诞的个性和对这本文集的态度,但绝非不爱。相反,这本《相约千年》其实是王景喜散养多年孕育出来的“孩子”。散养本身,并非不爱,而是一种放任与爱的统一,是笔心联袂的文从初衷,是对文学的忠诚与从未更改的赤子之心。该书共25篇文章,以时间和地点为实线相互交叉穿引而成,以情为经纬暗线连缀。给人的感觉,作者写作的初衷就是为了写,乃至成集,不过是顺其自然而已。这样的为文,也是一种性格的彰显。正像文字点燃了内心的文化基因一般,于是,你且行且止,且思且想,身在何处,心在何方?你来人间,一半为情,一半为文,文字才是你的灵魂伴侣。

内容的嚼头是该书的特质。既有亲情的脉脉,也有工作的铿锵。内容是体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和为人的品行的砝码。不刻意捧高时代,也不唾弃什么。王景喜这些带着春天温度的文字,更像一条未被污染过的河流,潺潺流淌,从过去流到今天,还将流向未来。本书中“为作者在报刊发表的散文随笔。作品收录的时间跨度长,涉猎内容广泛,记录了作者从军从政从文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该集有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追忆,有对军旅生活绿色的记忆,有对乡情、亲情、爱情、友情的深情怀念,有对生命科学的追寻与生命密码的解读,作者通过对遗传学的认知,提出随着科技的发达生命图谱一旦得到修复,人类的寿命存活千年不是梦。篇什文字朴实,文笔流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真善美的崇尚,对假丑恶的鄙夷。”这些话,可以说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相互辉映下,《相约千年》成为一颗小星,闪烁在时代的星空里,演绎成一种我手写我心的顺势而为的功力。这种不去想成功与否的创作态度,不以取媚他人为文的风骨,方为文人之极高的境界。说得俗一点——字从心间流淌,随性写就是了。且自耕耘,莫问收获。

内容是书籍的精神内核,就像思想是人的精神长相一样。《相约千年》的内容细节处理,恰到好处,它让我们随着文字完成一种时空的穿越。就像作者的懂事和爱父母之所为,忍着同学的嘲笑,穿父亲花9毛钱买的女式旧凉鞋,离家回家时穿,到校从不穿,女式旧凉鞋带给童年王景喜的种种尴尬却因爱而接纳的少年心理,生动中不乏悲凉,生活的千疮百孔,照见人生的路;就像作者“追梦”一文中那始终如一秉持共产党员的信仰的许世友一样,推崇许世友的“等准备好了再检查是形式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是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就像作者对红尘滚滚中各种情的品咂、消化和珍惜;就像他对父母一生的感恩与遗憾;就像他在开篇写到的“红棉花、木棉花”一文,读来总会无端想到《天龙八部》中那个一生为情所困的美丽女子秦红棉……这些事例,彻底将生活的沧桑斑驳的底版露了出来,亦,有亮色。似乎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生活是本大书。书中的非非是是,事实上,都有王景喜对自己人生考量的影子。

语言方面,《相约千年》亦有特色,是那种不张扬但能让你怦然心动的感觉。他写,初夏到来的季节,是露珠与青草夜间幽会的时机;他写,经过一个夜晚的恋情,露珠紧紧依偎在草尖上不肯离去;他写,对于生活酸甜苦辣的真切体验,唤醒了我感受和体味生活的意识;他写,谜底将尘封的史记启开;他写,我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但我可以选择顽强,向一朵生长在岩石下的小花,相机盛开……时间是永远的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耕作。这世上,没有不劳而获。

在王景喜的身上,工作与生活属于跨界组合。因缘分的牵引,他从广州军区政治部办公室转业到广东省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他的文章中有很多关乎工作的内容。像《花山回忆》文短情长,余韵悠悠。写工作写得如此声情并茂,也是一种文学功力了吧。他是个理性与感性交织的人,他的进取与自省,他的从不安心到安心工作,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恰恰是该书的另一种好,因为它藏着一种精神,那便是——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这其实也是在变相告诉世人,不管怎样的悖意,别停下前行的脚步,别放弃努力,因为,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出生于齐鲁大地,工作于南国羊城,南北文化融合,丰富了王景喜的人生阅历。他是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他有他的精神食粮。正如体现其好学的那篇《青葱岁月》中的“煤油灯下抄字典”,为了买本《青春万岁》偷家里的14个鸡蛋去卖来圆读书的梦。这些书,包括后来王景喜所读的书,都成为他与灵魂对话的因子,渗透到他的血脉和骨骼中。而,这世间想要慢慢地惊艳众人,悄悄地发奋自省自立自强,真的是不二法门。  

能够手写其心,是一个文人的幸运。王景喜凭借20多年的军旅生活经历,将工作与写作整合成为生活的状态,难能可贵的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依旧从文字中寻找一份对纷繁尘世过滤后的沉静,未改为人为文的初心。他小我中的大我彰显,是用行动诠释的最美人生注脚。

行文心怀天下,其实情感纤细,他从戎的军旅生涯与他的倾心于文的文人轨迹,勾勒出一个“文人+官员”的双重身份,让他从一个农家子,成长为纪检监察干部,也是一种命运的偏爱。可是,王景喜从未骄傲过,依旧想凭借时代的青云,扶摇直上振翮高飞,依然是对功名利禄保持的淡然,是怎样一颗心呢?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个祖宗八代都不曾与文学沾边从农村走出来的王景喜,生活对他怎么说呢,有不薄,也有虐待。这些磨难,同时也是命运的馈赠和恩赐。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与文字相约千年的时光里,兼能扛起生活的重担,尽力化解命运的招数,内在的自我成熟程度便是我们通往成功的催化剂,后天的修养与文学积累便是躬耕文字得到的如意果的前提,而这个路漫漫其修远的过程,焉知不是一场流动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