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时代,需要英雄

更新时间:2022-01-06 作者:杨黎光来源:广东文坛

我于2019年元月23日春节前夕,赶去汕头。麦贤得所在部队和他的家都在汕头。海军方面听说我去采访麦贤得,特别重视,专门派了麦贤得的上级部队海军某部政治部主任,从福州赶来汕头,陪同我一起采访。

出发的那天,天气比较冷,我坐在深圳至汕头的火车上,一路都在想:麦贤得这个名字如今在中青年人的心目中,恐怕有点陌生了,因为他成为战斗英雄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与台湾国民党海军的那场“八·六海战”中,一块弹片从他的右脑穿进,深入颅内二寸,脑浆都流出来了,可他以非凡的毅力,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50多年过去了,他又是如何战胜死神走到今天的呢?

作为一个作家,今天来写这样一位几十年前的英雄,如何写出新意?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度较大的写作任务。

在海军同志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汕头老城区里的一条巷子,巷子深处就是麦贤得的家。麦贤得满面笑容地从一幢老旧的院子里走出来迎接我们。我发现他竟是一位身高一米七八的汉子,尽管已经进入老年,又多年被巨大的伤痛所折磨,但其腰板挺得笔直,仍是一派军人风采。

麦贤得热情地将我迎到他的家中,落座后不久,我就发现自己遇上了事先没有想到的采访困难:脑部中弹后的麦贤得,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交流,他只能几个字几个字地回答问题,而无法完整地叙述一件事。

这怎么采访?正在我犯愁的时候,从麦贤得的身后出现了一位身材较小的大姐,她是麦贤得的妻子李玉枝,和麦贤得相濡以沫几十年,我转而与李大姐细细交谈。如是,几乎是在我们共同的泪水中,完成了对麦贤得事迹的采访。

这是一次净化心灵的采访英雄之旅。

回到深圳后,我并没有马上动笔,而是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一位感动了我的英雄,在作品里去感动读者,这是检验我的作品成不成功的标准。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对先进模范人物的描写概念化,用评语式的文字,把先进人物高高竖起,结果是把一个真实的人物写僵化了,也就是所谓的“脸谱化”。

如果你把一个英雄人物写僵化了,又怎么让人感动而向他学习?通过深入采访,我知道麦贤得成为英雄后,仍像一个常人一样生活,可一个脑部中弹的人活着,比常人不知要艰难多少倍,他和他的妻子几十年一路走来都是步履蹒跚,但他一直保持英雄本色。在这个步履蹒跚的过程中,使我不断地被打动,不断地泪水涌出。我想,写麦贤得应该把他还原成一个可亲可敬可学习的人。

在写作中,我突出了两个核心:一是英雄本色和他身后的英雄,即帮助他渡过无数难关活到今天的妻子;二是讲清楚使麦贤得成为英雄的那场“八·六海战”,这在当前有特殊的意义。

我创作这本书最大的体会是:作家所有的思想和技巧,是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真正活起来,活在读者心中才能打动读者。这种打动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说教。潜移默化,才是文学的意义。

我完成书稿后第一时间交给麦贤得的妻子李玉枝审读。我一直心怀忐忑,因为最熟悉麦贤得的就是她,可她几十年来读过海量的宣传麦贤得的文章,会有怎样的意见呢?

那天上午,我在家中接到了李大姐的电话。李大姐的第一句话就是:“杨作家,谢谢你!你真正写出了老麦的一生。你把老麦这几十年走过的,一点一点地送到了我们面前……”说到这儿,李大姐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就这样边哭边说,一直哭了20多分钟,却没有提出一个字的修改。

我在电话这头陪着流泪,一边想到英雄走过这几十年的不易,一边也感到欣慰,因为打动了英雄身边最近的人,就能打动读者。

我又一次在流泪中净化了内心,感到这次创作有特别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