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在大自然中拥抱成长

更新时间:2022-01-11 作者:李国伟来源:广东文坛

与大多数以艰难曲折、苦难抗争、自强向上为主线的儿童成长小说不一样,黄德青在《村童》中则力图从自然教育的视角,向读者展现出一条独特的少年儿童成长路径。

《村童》是一部讲述乡村少年在大自然中像风一样奔跑的成长故事。在故事的深处是孩子们纯真天性和乡村不老的民俗,以及满纸浓郁的泥土气息。故事的肌理丰富,弥漫着粤西地区万物花开的馥郁、神秘之气,颇具地域风情和感人的艺术力量,真实地抒写出作者对乡村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

作者忠实执着地专注于写人、写人的本原生活和人的本性,写童心、写儿童的成长,写朴厚的乡情民风、写神奇美丽的大自然。作者毫不吝惜地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在一个章节一个故事的抒写中,绝无刻意的渲染和张扬,而是尽情释放一种纯自然的情怀,并真切地袒示了浑厚土气乡脉的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

这个乡村少年成长故事的主角,无疑是那群生活在沙琅江边的村童。他们是幸运的,也是快乐的。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刻画了琅江小学学生郞子等一群在大地上恣意玩耍,在田野上钓鱼、抓蛇、寻鸟、打柴、烧黄蜂等栩栩如生的村童形象,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粤西农村淳朴的民情风俗和小伙伴们无拘无束、天真顽皮的生活场景。可以说,郎子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一段令人羡慕且完美的原生态成长过程。

在故事的开头,刚上学时的郎子“吊儿郎当”,是个“淘气大王”,“顽童”味十足。殊不知,孩子身上这些“毛病”,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现,并非所谓“坏孩子”所为。

其实,最好的教育是人的自我教育。现代意义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让孩子从认识自己开始,到打开与他人的联系,成为一段激发好奇心、完善人格、培养自主能力的内心旅程。

教育家卢梳和陶行知都曾先后提出“生活的所在便是教育的最好场所”的自然教育理念。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遵循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村童》中以杨老师为代表的乡村教师们,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群体,面对郞子这样的学生,他们表面上是严厉的,却没有喋喋不休的说教,也没有简单粗暴的责罚。而是始终本着自然教育的法则,尽自己的绵力守护着孩子的天性,理解、尊重和信赖他们。与当下应试教育主导下的“圈养”“死读”不同,正是在这种顺其自然、甚至带有蛮荒色彩的自然教育式“放养”,让郞子和他的小伙伴们的儿童天性在乡村大自然的原野中得以尽情释放。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儿童一方面渴望并享受着“顽童”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拥有着成为“完童”的梦想。在杨老师和“老爸”等引导下,郎子和他的小伙伴拥抱大自然,在疯疯癫癫的玩耍中尽情释放天性的同时,通过情感体验的逐渐积累与升华,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乡村传统文化的元素反复地触摸、感知,逐步了解社会和认识自然,掌握生存生活技能,最终完成了人文素养的精神重构。

特别是经历了守护橡胶树、种爱国蔗等切身生活体验,让琅子和他的小伙伴感受并明白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爱国”。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完成意志毅力的历练、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从“顽童”到“完童”的成长历程。“淘气大王”郎子也成长为优秀的学生,还担任了班长、大队长。

儿童小说的艺术价值在于:作家站在儿童立场表现童年情态、传达童年愿景,并引领儿童实现生命发展之终极目标。由此可见,作者在《村童》里,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讲述诗意的乡村童年回忆上,而是力图把《村童》作为当下教育的观照,对今天少年儿童教育和成长环境的缺失提出了拷问,发出了“生活即教育”的呼吁,将孩子从囚笼般的“书屋”中解放出来,在回归大自然中还原天性,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