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绘制广东小康建设的“清明上河图”

更新时间:2022-02-24 来源:广东文坛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积极宣传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动实践和辉煌成就,自2019 11 月起广东省作协、省出版集团把小康题材创作出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系统工程抓紧抓实抓好,组织13位作家历时一年多持续奋战、攻坚采写,数易其稿、反复打磨,创作完成重大主题长篇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花城出版社)。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记录小康工程的鸿篇巨作、全面讲述广东小康建设辉煌成就的大型报告文学,被誉为广东现实题材创作的小康“创业史”。

向伟大时代的致敬之作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  吴义勤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同类主题出版中体量最大、最宏伟的一套书。这样一套有温度、有时代意义、非常宏大的作品的创作和出版,为当代主题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是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回应时代召唤、记录时代进程的重要成果。

中国的小康故事、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史诗,对这个史诗的记录和对小康故事的讲述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责任和使命。而广东是中国小康故事的最前沿,也是中国故事最精彩的篇章。《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全面展现了广东小康之路的全过程,波澜壮阔,引人入胜,可以从中看到中国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缩影以及整个伟大史诗展开的过程,所以说,这套书是一部致敬之作,是向伟大的时代致敬,向这片土地致敬,向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致敬,同时也是向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伟大史诗和奇迹的我们的党致敬。《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既是对广东小康之路的全景式记录,也是对脱贫攻坚小康经验的总结,文学性很强,具有超越文学本身的意义,拥有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的价值,堪称具有多重意义的文本,值得好好总结。首先,视角宏阔,是全景式、史诗性的记录。现在脱贫攻坚作品很多,但是像《奋斗与辉煌》这样体量和角度的作品还没有,可以说是开创性的作品。其次,它是小切口、大时代的叙事,既有时代的波澜壮阔,更有民间的烟火、人民的生活,既是一部创业史,实际上更是广东人民小康之路上的心灵史、情感史、生活史。全书成功塑造了1000多个平凡的小人物,他们就是小康之路上的真正英雄。

此外,《奋斗与辉煌》注重细节描写,注重故事性,情节非常饱满,有效避免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作品可能会出现的概念化、说教化和宣传腔,以文学性的饱满保证了作品的品质。还值得一提的是,《奋斗与辉煌》吸引了很多年轻的作家参与创作,比如王威廉就是一位先锋、新锐的作家,参与这种主题创作,本身就是作家们向这个时代学习的过程、是净化升华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是对青年作家一种特殊形式的培养,这可以说是文学之外的更大的意义。因此,《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的出版,是一件特别值得祝贺的事,是文学界、出版界向我们这个时代交上的一份合格答卷。

以百姓故事反映时代变迁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张培忠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追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牢记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嘱托,以非凡之举完成非凡之事,全力以赴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广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排头兵,是小康故事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

《奋斗与辉煌—— 广东小康叙事》项目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点题谋划、部署推进。三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傅华同志,张福海同志、陈建文同志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接力推动,使创作出版团队倍受鼓舞。省委宣传部全程领导和指导创作、出版工作,先后主持召开选题协调会、部长专题会、进展情况汇报会。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配合提供相关史料、专家咨询、审读把关和保障服务,确保创作出版工作有效推进,按时完成。广东省作协将《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创作列为头号创作工程,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创作团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争分夺秒、夜以继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先后组织了12次创作推进会、集体改稿会、专家审读会。创作过程是考验意志、挑战极限的过程,有的作家数月伏案,累得直不起腰;有的作家因赶稿突发心脏疾病,血管堵塞达80%以上,紧急手术才解除生命危险;有的作家在最后攻坚阶段,体重暴跌20 多斤,家人怀疑其患了癌症。创作团队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坚实的创作成果践行了作家的使命和担当。省出版集团全程做好创作服务工作,并在作品完成后,迅速组织精编、精校、精印,确保出版质量。作品特色鲜明获得高度评价。一是以三条红线贯穿创作始终。全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贯穿始终,将党的正确领导贯穿始终,将广东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贯穿始终。二是以全景式史志式展现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采取编年史方式构建创作框架,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呈现从1978 年改革开放之初至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广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方面辉煌成就。三是以百姓故事反映时代变迁。全书以老百姓生活变化为立足点,以100 余万字篇幅、600 多个生动故事、1000 多个人物,绘制出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四是以广东小康建设成就折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功伟绩。紧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深刻反映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现中国共产党能、中华民族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文学逻辑。可以说,《奋斗与辉煌—— 广东小康叙事》是广东作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奉献的一份文学厚礼!一部作品也许不足以完全记录下小康建设的全部历程和种种精彩,但一部厚重的致敬之作却足以激荡起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程的成就感、自豪感。“ 十四五”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文学事业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接下来,广东文学界将不忘初心,焕发激情,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努力续写更多“ 春天的故事”“广东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史诗与史诗的深情对话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博导  丁晓原

阅读《奋斗与辉煌—— 广东小康叙事》,有读者或许会想到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所写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 年美国社会实录》。的确,那是一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以至于直到今天“ 光荣与梦想”依然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热词。但两者不只是书写的对象不同,而且从根本上说,作品的主题设置与价值、观照视角与取事、结构模式与叙事调性等也有着显见的差异。因此我在这里更愿意将《奋斗与辉煌》指认为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辉煌》自有其历史逻辑、主题逻辑和叙事逻辑。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皇皇四卷合一百多万字,是一部超大的报告文学作品。“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具有非虚构“ 特性”的报告文学,由于其非虚构前置的规定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主体对于题材客体的观照与选择,奠定了作品叙事的基础性价值。《奋斗与辉煌》这部作品摄取的题材内容由其副题“广东小康叙事”给予了醒目的提示。摆脱贫困,建成小康中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首要而关键的一步。广东的小康叙事并不只是广东一域一隅的地方书写,而是中国小康宏大国家叙事中的一个典范样本。因此,作为国内第一部全景立体而体系化的小康建设的报告文学,在我看来,《奋斗与辉煌—— 广东小康叙事》它是当代岭南的大史记,又是伟大中国梦的华彩篇章。作品以大量客观详备事实的生动叙述,通过广东这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典型,大写了中国小康建设的伟大成就,再现了民族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场景,激扬起人类创造历史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从而富有说服力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其指涉的题材无疑具有宏大的史诗性,而在文本的建构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着致力于与客体相适配的史诗模式营造的自觉。这是这部作品价值生成的支撑性置备。因此,从整体上看,作品的大构架是一种史诗与史诗的对话,即写作主体通过文本的有机组构,与对象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时空纵深开阔的述史模式,由此使客观实在的史诗转换成为具有主体性取向的非虚构叙事的史诗。《奋斗与辉煌》不只是高度重视作品结构整体性的史诗性设置,而且对结构的局部安排,对局部细节的设计也是十分精心。作者对作品开合所作的细部处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主题凸显和史诗性强化的作用。开篇和尾声在基调和蕴含等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叙事故事性、戏剧性和传奇性的张力,而这种反差和张力进一步制造了作品内在的史诗意义。

书写改革开放时代的创业史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李朝全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一部厚重的大书。它着眼于书写历史记录时代,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自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至2020 年40 余年间广东一省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追求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书写了一部记录小康的文学史志,堪称是一部改革开放时代的“创业史”。

《奋斗与辉煌》选题定位为通俗历史、百姓故事、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以百姓生活变化为立足点,采取编年史方式构建创作框架,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经纬交织,完整呈现从1978 年改革开放之初至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广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等各个重要方面,从规模和体量上看,这部纪实都非同一般,也前所少见。《奋斗与辉煌》很好地处理了“ 大历史”与“ 小历史”的关系。大历史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区域和一个社会的发展史,在这部书里指的就是当代改革开放史。这是一个宏观的历史。小历史,则是微观历史,也就是每一个个体、每个普通人的成长史、奋斗史、致富史、成功史和他们的人生及心路历程。这部作品杰出地处理了此二者的辩证关系。《奋斗与辉煌》整部作品基本上是用一个个原先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普通人来烛照和反射历史,每个普通人的故事,实际上也是这个时代历史的一个投影。在《奋斗与辉煌》一书中,每个个体和每个独立的公司的科技创造创新、经营理念方式等方面的变革,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社会的面貌。比如互联网+、电商、QQ和微信即时通讯、人工智能、无人机、基因科技等,这些技术既跟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从根本上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谋生方式,重塑了人们的未来。《奋斗与辉煌》所书写的是广东省的改革发展史。它是一个区域的历史或者一个地方的方志。但是,这份区域史和方志对于整个中国对于改革开放时代却有着特殊的代表性的意义和价值。《奋斗与辉煌》一书视野开阔,内容繁杂而丰富,涉及了改革开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可以称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作家采用的是一种社会纪实的写作手法,用真实的笔触,如实地记录下40余年间发生在岭南大地上的沧桑巨变,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国家记忆,同时也是对广东岭南的文化文明记录。

部分作家创作谈

曾平标(广东省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

如果说《奋斗与辉煌》前三卷展现的是广东小康的“奋斗”历史,那么第四卷更多的是呈现广东小康的“辉煌”业绩。过去的写作是独立采访、独立构思,独立写作,而《逐梦飞扬》是一次独特的集体写作,是一次团结协作的实践。作为这一卷的牵头人,最难的地方也在于此,譬如全书的统筹,语言风格的统一、个性化写作向共性化写作的趋同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验。欣慰的是,我和我的团队克服了这些困难,高质量完成了这项任务。卷四的书名原来并不叫《逐梦飞扬》,当时在讨论开篇如何切入时,确实费了不少心思。后来我们想,“小康梦”不就是“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吗?广东全面建成小康,不是进入一个“追梦”的新阶段吗?基于这种主题的提炼和升华,很自然地将“小康”的嵌入到“中国梦”之中,这就是书名《逐梦飞扬》的来历。这一卷所写的人物很多,这是由这套大型报告文学的史诗品格和立体化写作所决定的,尽管都是一个个人物的速写,但选择的这些人物的标准都必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每一个小人物折射不同的大背景,呈现不同的事件和生活场景。

黎衡(南方报业《289 艺术风尚》月报主笔):

1988年,各地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大陆的人均GDP为283美元,而台湾已经超过6000美元,香港则已迈过10000美元门槛。中国港台地区加上新加坡、韩国,被誉为“亚洲四小龙”。尤其是涌入广东的港台同胞,他们一掷千金的“豪迈”和光鲜亮丽的衣着,极大地刺激着刚刚打开国门的大陆人。当然,“知贫而后勇”,也成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动力。“广东四小虎”仅仅用10余年时间,走过了亚洲四小龙从50年代到70年代30年的发展历程,向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未来蓄势待发。

盛慧(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这是一次特别难忘、特别有意义的创作。我负责的是第三卷《攻坚克难》中的四章,分别为:“天下第一是苍生”“戴口罩的春天”“人间有爱”和“把自己种在广东”。具体内容分别是民生的变迁、抗击非典疫情、志愿者和慈善事业,以及农民工融入广东的历程。

果实要饱含果浆,文章要饱含深情,要想写好一部作品,必须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对我们的人民充满深情厚意。随着写作的深入,我越发觉得小康的成就来之不易,越发觉得我们这项工作的价值。在非典恶魔在广东大地最疯狂、最嚣张、最猖獗的严峻时刻,钟南山院士主动请缨,收治病情最重的病人。身患重症的丛飞,满怀愧疚,与妻子相拥而泣。打工妹胡小燕第一次代表农民工群体走进人民大会堂,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我看到了一个个凡人身上夺目的光芒,也看到广东这片土地的可爱与可敬。

王威廉(广东省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我承担的部分主要是2012年以来广东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广东的人口与人才情况。越是深入进去,越是觉得,这两部分实际上是紧密关联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无一不是人的创新与人的劳动相结合。广东的发展不仅仅是利用了政策的优势,更是来自于无数人的努力创造。一次又一次的产业升级,一次又一次的模式转变,让广东能够一直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科技产业引领经济的高速发展,广东的奋斗历程实际上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小康社会,就是要让每个人生活得更加美好,科技在不断创造更加便捷舒适的物质环境,置身其中的人也在随之创造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劳动者不仅仅是在谋生,更是为了幸福与尊严。这就是我参与创作之后的深刻感受。

李焱鑫 (《南方》杂志时政理论部主任):

如果说《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能在中国报告文学写作的殿堂上博得一席之地,它最大的提名理由,应该是真实。因为它所有的文字,不在创作编纂,而是发现梳理。它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文字纪录片。小康建设这一代代人的经历前所未有的复杂、曲折,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源自现实生活的忧思、纠结与矛盾,对这一点,书中从来没有回避。我所参与的丛书第三卷部分章节写作,许多描述源自我做记者十多年来的亲身经历和第一现场的积累。现实不全是田园牧歌,人物理应个性丰满、真实可感。如果说这些文字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形态小微但富有意蕴的品质叙事,那便是来自对基层最真实现状的一种本质书写。

姚中才 (作家):

在参与《奋斗与辉煌》的创作过程中,梳理广东走进小康的铿锵的脚步声,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振奋和激动。我以虔诚、敬畏的心态,来重新挖掘、书写那个时代的精神样貌,使我对20世纪80年代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向那个伟大年代致敬的过程。80年代,已经渐渐远去。但直到今天,广东依旧保持着当初改革之初时开拓进取的劲头。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东精神是永恒的。毫无疑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当好新时代的“拓荒牛”、敢为人先的广东精神是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今天,步入小康的广东生动地昭示,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前,践行广东精神,依然是我们向前的动力。

刘鉴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创作员):

我所参与的是第二卷、从 1992年到 2001年广东的“奋斗与辉煌”的故事。10年间,中国发生了非常多的大事:通货膨胀、金融危机、产权改革、香港澳门相继回归……这些大事无不是飓风暴雨,惊涛骇浪;这些大事无不集中在广东出现。我对其中的故事充满了感情,比如同饮一江水、东深供水的这个故事写完了后我意犹未尽,又以东深供水为题材创作了曲艺剧本,将由粤港澳的曲艺演员演出。

                                (本版内容原载《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