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文学粤军之詹谷丰

更新时间:2022-03-15 来源:广东文坛

作家简介:

詹谷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广东省作协第六、七、九届理事,第八届主席团成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苍山无尽》(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823,道光年间的东莞》(大众文艺出版社)、《再造七级浮屠》(大众文艺出版社)、《曲水流觞》(现代出版社)4部,出版散文集《天堂的入口》(大众文艺出版社)、《莞草,隐者的地图》(甘肃文化出版社)、《书生的骨头》(上海书店出版社)、《纸上的文人》(山西人民出版社)、《半元社稷半明臣》(长江文艺出版社)5部,出版长篇人物传记《喋血淞沪——蒋光鼐传》1部。获第十届《作品》短篇小说奖、第21届全国孙犁散文奖、第二届广东省九江龙散文奖、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首届丝路散文奖优秀作品奖、首届山东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和《北京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入选过2013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散文榜首以及数十个散文年度选本。

这场“马拉松”,他跑了30多年

——詹谷丰文学人生小记

□李盛昌

 上世纪80年代初,赣西北修水县的年轻人詹谷丰一脚踏上文学之路。为了心中的那份酷爱与痴情,他以此后的整个生命历程作了抵押。

 南下东莞,滚滚商潮中潜心“修行”

 1993年,在县级机构试点改革的刀斧下,修水县文联被砍。曾当过知青队长、县外贸局副局长,后来主动辞去香饽饽干部职务到清水衙门文联当创作员的詹谷丰,不得不去《修水报》跑新闻、当编辑。但文学和新闻毕竟不是一根藤上的瓜,詹谷丰对这个职业兴趣索然。苦闷中,他和那年月许多内地青年才俊一样,目光瞄准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南粤大地。1994年春节之后,他在父母担忧的眼神中,带着有限的盘缠下广州、珠海、佛山,脚步最终在东莞停留。其时,东莞文联正招兵买马,詹谷丰被聘为文学杂志《珠江潮》编辑,不久将工作关系转了过来,海纳百川的东莞,成为詹谷丰的人生福地和第二故乡。

当时,东莞经济发展迅猛,南下者们多寄希望在此迅速发家致富。商潮滚滚中,文联门可罗雀,分外冷清。社会上的熟人朋友见面只谈如何赚钱,文学成了边缘话题。詹谷丰却安之若素,不为诱惑所动。他当然渴望赚钱买房,给老婆儿子一个温暖舒适的家,但他知道,海水苦涩,一步不慎,全盘皆输。文学写作,是他此生无悔的选择。虽然穷得叮当响,但他内心始终坚守着一个方向。他发誓永不放弃文学,决不在经济大潮的喧嚣中丢弃他跑了十多年的这个赛道。

詹谷丰自1984年12月在《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发表散文处女作《待到枫叶又红时》、1986年在《希望》杂志发表小说处女作《八月枣子红》,1991年在当年第4期《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棋道》,1992年加入江西省作协。接下来在《百花洲》《中国作家》《飞天》《长城》《星火》等文学期刊发表大量小说、散文,成长为江西省颇具影响力的青年作家。幸运的是,1990年到1991年,他被江西省作协推荐到鲁迅文学院第七期进修班和第十二期研究班学习。期间,聆听了汪曾琪、林斤澜、李准、李国文、何镇邦等一批文学名家的课程,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东莞的詹谷丰知道,只有心无旁骛,才能在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坚持到底。东莞文联虽是清水衙门,但对热衷搞文学创作的他,却是一方能够安放心灵的净土。詹谷丰早年曾研究“禅宗”,在物质欲望冲击心灵的时候,他从文学阅读、创作和佛文化中寻找精神安慰。他甘当都市隐者,拒绝不必要的世俗应酬交往,当然,真正的文人及和他一样心地纯真的饮者,他会引为知己。

詹谷丰每月发工资之后,从中挤出一些,急匆匆去书店选购各类书籍。后来有了自己的房子,最显眼的家具,是一排排书橱,玻璃窗内排列整齐的各种图书不下数万册。詹谷丰感恩东莞,主动融入这片土地,拜访、结交杨宝霖、邓慕尧等本土文化名人,加深对东莞历史文化的了解,做好编辑工作之余,也在默默、积极地为创作东莞题材作品和寻找写作上的突破口做热身准备。

创新求变,大器晚成散文异军突起 

人在东莞的詹谷丰,没有被家乡忘记。1996年,江西省文联扶持出版了一批文学精品书,其中包括詹谷丰的小说集《苍山无尽》。处女集的出版,给了他莫大鼓舞。他笔耕不辍,不断在国内文学期刊上显山露水,部分作品被包括《小说月报》《读者》在内的多种选刊转载。

大约在2005年前后,东莞开始建设“文化高地”“文化名城”。几十年发展经济成果丰硕,但人文精神却未能同步提升。文学的潜移默化、影响灵魂的作用,开始受到政府重视,各项扶持文化的政策相继出台。文学的春天让东莞百花盛开。从2006年到2009年,詹谷丰出版了《1823,道光年间的东莞》《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天堂的入口》《再造七级浮屠》等小说、人物传记、散文集,其中,《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备受关注,获读者和评论界好评;其他文集内,有很多东莞题材的小说、散文,见证了他对东莞文化建设的积极投入和回报。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詹谷丰,并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虽然创作上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他并不满意,他苦思冥想如何创新突破。机缘巧合,他结识了国内新散文领军人祝勇,在研究了祝勇、周晓枫等著名中青年散文家的作品和创作理论后,詹谷丰眼前一亮,一条新的创作道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决心向年轻新散文作家学习,彻底改变自己的语言和结构传统,并从民国优秀知识分子中寻找“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创作资源。短短几年,他的散文面貌气质脱胎换骨。2011年,他和摄影家胡克嘉合作推出散文摄影集《莞草,隐者的地图》,将在东莞17年的行走与思考,化作闪耀思想光芒、艺术气质别具一格的一批美文。本书是詹谷丰散文创作转型期的一座里程碑,尤其语言,与过去有天壤之别,读来如入风光旖旎的园林。这年,詹谷丰还在《花城》杂志发表散文《义宁的源头》,受到文坛关注,获第21届全国孙犁散文奖一等奖。2011年到2012年,他在《华文百花》《红豆》《作品》等杂志发表一批有分量的散文。2013年是詹谷丰创作大丰收之年。一月份,《花城》重要位置推出他创作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书生的骨头》,文章被当年第3期《散文选刊》、第14期《领导文萃》转载,在国内文坛引起强烈反响;获第二届广东省“九江龙”散文奖、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进入2013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散文榜首,还入选中国作协主编的《2013中国文学发展状况》、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3》《名作欣赏》(2014年第12期上旬)等多个重要选本。2013年,詹谷丰还在《北京文学》《人民文学》等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的散文作品。2015年,《书生的骨头》(共收入六篇民国系列散文)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书中的《书生的骨头》《坐立谁安》等文章,被《中华读书报》《读者》等报刊十余次转载,广受读者和评论界好评。

《书生的骨头》呈现出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气质,其大胆创新和成功经验,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詹谷丰擅长将小说艺术元素与散文文体进行嫁接,巧妙编织人物关系,安排情节,凸显矛盾冲突。在文中聚焦散文的核心形象进行议论抒情。将内宇宙的种种细微体验,与历史人物所在的场景处境进行有机粘合,借以加强读者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增强散文的艺术感染力。

詹谷丰凭借《书生的骨头》进入国内重量级散文家阵营,但他没有陶醉于掌声。最近这几年,他的散文继续高歌猛进,在《钟山》《清明》《山花》《北京文学》《散文百家》《作家》《光明日报》等大刊大报上发表了一批有分量的散文,其中《坐立谁安》广受好评,被多家选刊转载。他以虎门卢氏宗祠为题材创作的散文《一幢祠堂的重量》,在2016年第4期《北京文学》发表,受到读者关注点赞。近年,他的历史散文受到中国文坛持续关注,多家国内知名出版社主动约稿,推出《纸上的文人》《半元社稷半明臣》等内容厚重的散文集。2021年,是詹谷丰历史人物散文的丰收年。受《作品》杂志邀约,他在非常紧迫的时间内,拼尽全力,创作出“广东左联人物志”这一重大选题的系列散文(总计8篇、近20万字),连续在该刊显要位置亮相,其独特的散文叙述风格,颇具个性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厚的思想内涵,对左联历史人物客观真实的把握,不偏不倚的评价,还原真实人性的文学立场,都成为吸引大量读者热切目光的重要元素。

自2006年起,詹谷丰被推选担任了两届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任期间,他积极组织开展文学讲座、采风及其他活动,热心扶持、帮助作者,为东莞文学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文学马拉松中继续奔跑冲刺

詹谷丰于2016年下半年正式退休。从满头青丝,到两鬓苍苍,30多年来,他一直在文学的路上奔跑。他坚守内心信念,矢志不渝地追寻真善美。他知道,大地上很多东西会速朽,而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穿越时间的河流。一个作家的一生,哪怕只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篇有价值的、能流传的作品,那也是他最大的幸福。为了心中的那个神圣目标,詹谷丰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在文学这场马拉松中,继续奔跑、冲刺……

 

历史  在场  风骨

——詹谷丰文化散文品评

□曾海津

散文看似最易入手,实际却很难写好,语言表述、情怀流露、思想内蕴都如此。詹谷丰是大手笔,他的散文够“硬”,读起来如同一把硬朗清瘦的老骨头,滋味自在其中,越嚼越有劲;他的散文够“简”,他在散文的密度与肌理中间进行了很好的平衡和把握,笔墨俭省却意涵丰厚;他的散文融诗性语言与小说叙事于一身,在跨文体性上极具开创性和代表性,为当今散文学界注入了一股新活力;他的创作坚守,以及他在散文中所显露出的知识分子之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都给今天学人以新的启示。

在詹谷丰的文化散文里,对历史的观照舍弃了主流意识形态观和英雄成败论,善于用鲜活的语言自动呈现人物形象。无论是伦明、陈益、陈伯陶、陈寅恪、刘文典,傅斯年,还是胡适……人物性情在作者笔下都一一跃然纸上,作者通过人物的坐、卧、起、立、跪,乃至作揖、鞠躬、握手等身体姿态和动作,侧面刻画了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风度和精神操守。颇值得玩味的是这些身体姿态所蕴含的丰富的意义。在《坐立谁安》中,作者写道:“陈寅恪、刘节、金应熙、蒋天枢、冯雪峰、胡适、蒋介石、傅斯年、梁漱溟,这些先后出场的人物,用他们不同的人体姿势和故事情节,引领我走过了跪拜、站立、安坐的漫长演变。这些动作姿势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漫长,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同时也是肉体姿势的演变过程。”“倒卧之人,肉体低在尘埃里,但是,用骨头支撑起来的精神,却挺拔起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有些姿势,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其实,坐、卧、起、立、跪,乃至作揖、鞠躬、握手,所有的动作,都是心灵的姿势,都需要一根骨头来支撑,没有了卧床的身体,也只是一具皮囊。”在这里,作者提到了肉体姿势,西方都叫“body”,通常翻译为“身体”或“肉身”。哲学对“身体”(Body)的研究历来就有,只是自柏拉图以来,看中“心灵”多过“身体”,“身体哲学”的研究被压抑了。自后现代以来,对“身体哲学”(Philosophy of body)才逐渐重视起来。福柯、梅洛-庞蒂,拉康、列维纳斯等皆有精彩论述。叔本华和尼采就认为意志总是通过身体行为进行体现的。列维纳斯也认为人的身体有能力去表达心灵。詹谷丰常用身体语言体现了他们的意愿,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心灵抉择。他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细节来体现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描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如何构成,通过人物的身体姿态和身体动作生动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

詹谷丰的历史文化散文,恰当处理了真实和虚构的关系。他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文学重构,这些重构的生活细节让人切实体验到一种历史真实。作者通过文化漫谈的方式开始娓娓道来。可以说,詹谷丰的散文既是历史漫谈,又饱含人文情怀和批评精神。他的散文以虚构的手法进行历史叙事。如他自己所说“历史散文有一些特点:在忠实于正史逻辑、框架基础上,大量虚构,借用小说笔法,塑造人物,还原场景,丰富细节。”作者并不掉书袋,故意卖弄学问,他的作品读起来并不佶屈聱牙,反而引人入胜。有人曾认为散文应该写真实,小说可以虚构。殊不知历史一旦写成文字,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虚构,无论我们如何去贴近历史真实,都不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真实,只能去尽量客观呈现它,历史的言说总是带有写作者的主观色彩。

詹谷丰的散文里有着细节的虚构,比如,在《大师的村庄》中,也用了虚构的手法刻画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李庄肺结核肆虐的恐怖中的一些生活细节:“梁思成望着奄奄一息的妻子,一筹莫展,他隐隐约约预感这个举目无亲的异乡将是林徽因生命的终点。当梁思成心情哀伤,泪眼矇眬的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优美琴声打断了他的痛苦。循着声音,梁思成看到了一群穿着军服的士兵,挤满了小旅馆的房间。”这些细节的编织极具生活化场景,让人身临其境。正是这些想象力的填补,虚构细节和言说空间,让我们更加真切体会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再如在《藏尽四库谁续书》中,他写道:“伦明的一生中,曾经有过用生命保护藏书的举动。辛亥革命那一年,是满清皇帝被推翻的封建终结,也是书籍贬值的乱世。伦明向一个名叫叶灿薇的东莞人借了一笔钱,抢购了一批在乱世中流浪的古籍,装满了四大竹箱。由于局势混乱,伦明同同居京城的堂弟伦鉴和胞弟伦叙、伦绰决定离京逃往天津暂避,但是车站却人流如蚁,道路堵塞,书籍行李已无通道。伦明在车站数日,无功而返。已经到达天津的伦鉴伦叙来信催促,让伦明在危急之时弃书逃难。伦明坚拒好意,称誓与书籍共进退存亡。”书籍不是富商大贾们的财富,却是一个读书人的性命。这段与书籍存亡的非常经历,并非随意捏造,主要根据伦明的自述《续书楼藏书记》,进行了想象和重构。虚构不是为了使故事失去真实性,而是让叙事更为生动。虚构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有它自身的合法性。作者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思想深刻、文笔老练,活灵活现还原了一个具有真情实感的历史人物,再现了人物的多重性格和复杂心理。             

詹谷丰的散文,语言凝练又充满诗意和张力,譬如在《远去的房客》中,他写道:“当陈伯陶将自己手书的‘东莞新馆’木制牌匾挂在大门门楣上方时,他就看见了许多陌生的东莞面孔和广东面孔,络绎不绝地走进了这所大院。后人在会馆近六亩的占地上,发现了康有为、梁启超、伦明、张其淦、张伯桢、容庚、容肇祖、张荫麟、陈垣、单士元、邓之诚、朱自清、启功、叶恭绰等人的脚印,他们在一片小天地中的奋斗,让一个名叫‘东莞’的遥远而陌生的名字插上了翅膀。”这种诗性的叙述在他散文中比比皆是。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比较诗歌和散文的时候曾说:“诗歌只能够在生活的个别时刻和在精神的个别状态之下萌生,散文则时时处处陪伴着人,在人的精神活动的所有表现形式中出现。”詹谷丰的散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散文精神,他的散文不仅语言简洁克制,沉稳平实,能够在诚恳踏实的叙述中展现宽厚和温和的品性,而且作品中蕴涵了温润的古典精神和士大夫气质。他将诗歌、戏剧等文体表现手法糅合于一体,化用在他的散文书写中,使作品承载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也激活了散文创作的活力,使之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

詹谷丰散文通过历史观照现实,其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偶尔穿插“我”的感受或一段经历,不但凸显了作家灵魂的在场,也丰富了散文的承载力。詹谷丰的散文写作是在场的和及物的,他并非通过记忆和经验来选取素材,而是以虚构和想象来重构历史,他广泛吸取多种写作手法,他的散文既有着“新散文”的特点,也有着“在场主义”的性质,并且具有多重的主题,无论从哪种提法来看,他的散文都打破了传统散文的固有规范,丰富和扩大了散文的新内涵,他模糊了文体之间的边界,重新定义了散文的写法,恢复了散文写作的生命力,并呈现出更为广阔的散文空间,为散文写作带来活力。

詹谷丰成功地将小说、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糅合于一体,化用在他的散文里面。可以说,詹谷丰不仅仅有着“术”的成功——散文写作技巧方面难以挑剔。他的散文独特之处更在于作者在“道”上的成功。这个“道”即散文作品中人物“主体”培养,作家主体“人格”精神气质的形成,如果没有“道”在心里,散文仍然只能落入小情小调,没有办法承载更多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

作品主体的背后是作家的主体。第二个主体是人物背后的“主体”——作者自身。作者若要想写出这些厚重的灵魂,作家本身也必须是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道德主体。正如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所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詹谷丰作品人物塑造的成功想必也得益于自身主体“浩然之气”的培养,对知识分子人格和灵魂的重视。谢有顺也说道:“我认为这是散文的根本问题——背后是不是站着一个人?是不是站着一个真实、自由、健旺、有赤子之心的人?散文的写作,背后如果没有人,或者背后的人不成熟,文辞再优美,都是俗的、失败的。”

詹谷丰散文兼有“历史散文”“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小说散文”“在场主义散文”等多种文体的特点。他的散文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历史文化功底,还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意识与家国情怀,给当今散文创作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向度,尤其是他的散文创作中所彰显的人格精神与丰富的意蕴都给当今的读者以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