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观点·争鸣

杨 克|新时代诗人的自觉意识与时代担当

更新时间:2022-04-12 作者:杨 克来源:文艺报

新诗百年,恰逢大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起云涌,风云际会,中国无疑已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面对国之大者,当代中国诗人应奉献出与之匹配的、观照时代风采的优秀诗歌作品。

面对当下,我们应当充满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盖因中华大地自古就是最重要的文明体之一,更是文学沃土、诗歌摇篮,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代的汉赋、史传散文与乐府诗歌,再至魏晋时期的建安文学,直到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戏曲……中华文脉生生不息,一脉相承,辉煌壮观。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究其缘由,是文字、文脉的传承。文字的书写一脉相承,文明不断进步;强大的华夏文化永续发展,不断激发新的活力与生机;文脉文运的兼容并包,架起民族之间、区域之间的同心共济。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大格局中,我们要向伟大的古典传统致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明和几千年中国诗歌的精神血脉。这是新一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宿命。

作为一名诗人,更要时刻以在场者的细微观察为当代生活作证。脚踩坚实的大地,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百余年来,新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无数诗歌前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田汉以诗人的呐喊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以唤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血肉筑起中华民族奋起的长城;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词作者公木亦是诗人,与冼星海合作写《黄河大合唱》的光未然(也就是曾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张光年)也是诗人,他们的作品与共和国同在。

中国诗歌学会首任会长艾青曾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臧克家写《有的人》中,“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

正如梁启超所吟咏的《少年中国说》、李大钊所放歌的《青春》,在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写作中,青春是创造出来的。我们需要不断突破自身,永葆活力与敏感,去感受新时代脉搏,写出当代的新题材、新意象、新经验、新词汇,潜心创作出有浓郁人文关怀与温暖人性底色的作品。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代诗歌应弘扬李白诗歌的恢宏气象和健朗的汉语雄风,要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领悟生活与生命的真谛,放飞艺术创新的翅膀,恪守恢宏与朴素之正道,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传递新境界,承接先贤的火把,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昂扬走在新征程的气直、辞盛、文工的优秀诗歌作品。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在写作中,“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诗歌抒写人民,诗歌服务于人民,诗歌大步走进人群之中。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